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关于传统文化的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000 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1500字 小学生开展传统文化的经验论文 济宁传统文化论文 韩国传统文化论文 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论文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日本传统文化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范文集 与论客家民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类专升本论文范文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传统文化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26

论客家民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本文是传统文化电大毕业论文范文跟中华和传统文化和客家有关论文范文集.

摘 要:客家民系是汉民族南迁,与土著居民长期融合发展的结果.本文以客家民系产生过程的历史大背景为出发点,着力从客家人文特质和客家民俗事象这两个方面探讨客家民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客家民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

随着客家学研究的日益深入,客家民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之关系研究也颇受学者关注.本文拟以客家民系产生过程的历史大背景为出发点,以客家人文特质和客家民俗事象为切入点,就客家民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谈谈个人看法.

一、客家民系的肇始与发祥

客家民系的形成,源于东晋末期中原地区的汉人因躲避战乱而迁移南下.“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是造成中原汉人南下的直接原因.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去世,痴呆低能的晋惠帝司马衷继位,其皇后马南嫉妒成性,迫害太子,成为“八王之乱”的始作俑者.公元300年,赵王司马伦废杀贾南风,随后,其他七个同姓王互相征讨,祸害朝纲,长达16年之久.几乎与此同时,趁晋朝分裂,内乱不止,公元304年,氐族领袖李雄自称“成都王”,匈奴贵族刘源起兵山西,建立前赵,“五胡乱华”自此开始,中国陷入南北分裂的局面,直到589年隋灭陈之战后,中国南北才再度统一.

这个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动荡、大迁移时期.据《晋书》记载,公元280 年(太康元年)晋武帝统一全国后,全国人口为1600 多万人,而“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发生后,却是“雍州以东,人多饥乏,更相鬻卖,奔迸流移,不可胜数.幽、并、司、冀、秦、雍六州大蝗,草木及牛马毛皆尽.又大疾疫,兼以饥馑.百姓又为寇贼所杀,流尸满河,白骨蔽野”《( 晋书·食货志》),成为汉民族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与中原、华北、关东地区的混战相比,江南地区则相对安定.公元317年司马睿称帝后,北方汉人为了躲避战火和蝗灾、瘟疫,纷纷南下.“是时,幽冀青并兗五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过江淮”(《晋书·食货志》);“俄而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晋书·王导传》.南迁者大多集中在安徽、江西等江淮地区,分布在芜湖、浔阳、扬州、丹阳、湖口、繁昌等地,形成了洞庭湖、鄱阳湖、太湖三个支派的汉族民系.南迁的中原地区汉人大多以“客”的身份出现,社会地位不高.“时百姓遭难,流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南齐书·州郡志》.由此可以看出,在南齐(公元479—502)时期的人看来,“客家”就是避兵他徙的代名词.

从这个时期开始,客家又经历了四次大迁移,分别发生在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后,迁移范围集中在赣南、闽西南和广东东北部地区;北宋靖康之变后,主要集中在如今的梅州、惠州一带;清兵进至福建、广东后,客家人举旗抗清失败,形成再次迁移,迁移范围主要集中在广东北部、中部、西部以及湖南、广西、四川、台湾等地;太平天国运动中,以客家人为基本队伍的起义失败后,一部分迁到海南、广西,有的则漂洋过海.

客家民系的形成,既是一部迁移史,也是一部融合史.南迁的汉人,并不都是客家民系,还包括湘、赣、闽海、广府其他汉族民系,但是客家民系是唯一不以区域命名的民系.罗香林在《客家源流考》一书中指出:南迁的客家先民在迁徙过程中经历了诸多艰辛,他们不得不与土著人群打交道,甚至发生争斗,不得不面对陌生的环境进行心理调整,并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着土著人群.“一旦这种调整、改变和重新整合得以完成,客家民系也就最终形成了.”①

二、从客家人文特质看客家民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客家民系来源于中原汉民族,虽然在历史上几经迁移,与土著族群杂居和通婚,但始终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客家民系具有深厚的中原情结,无论走到哪里,他们都忘不了自己的根在哪里,把汉民族的“根脉”文化很好地继承了下来.客家先民离开故土,面对一个全新的、不定的、陌生的世界,故土就是他们的精神家园,是他们得以团结在一起的重要纽带.可以想见,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尤其是宋朝在户籍上开始实行的“主籍”与“客籍”之分,使得他们更加依赖“根脉文化”增强自身的身份认同.一首客家山歌就唱道“: 客家呀来自黄河边,水就有源树有根,因为旧时多战乱,先后五次向南迁,迁到南方变客人,披荆斩棘建家园”,表达了客家人对黄河的集体寻根意识.客家人的根脉文化,还体现在对族谱的重视上.客家人十分重视族谱的修订和保存,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族谱,记载着本族的世袭渊流,支派辈分,其是客家人寻根问族的重要途径.福建上杭客家族谱馆就*着117个姓氏、1600多部、1万多册的闽、粤、赣客家族谱、族图等资料,吸引了来自台湾等地的客家人寻根问祖.

受中原儒家文化的熏陶,客家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崇文重教的传统也很好地继承了下来.对于在门第观念很强的封建社会中生活的客家人来说,走到哪里都是“客”,文化教育是他们改变自身命运的唯一途径,因此客家人经常举全家、全族之力培养孩子读书,甚至到了即使“讨饭也要供孩子读书”的地步.树立于客家人家族祠堂前的石旗杆,就是族中人在学业上取得成就的标志,那些中过举人、进士、秀才的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石旗杆,有多少旗杆,就代表有多少名客家子弟取得了功名.立石旗杆的另一层含义,就是为客家后人树立求学进取的榜样,激励客家子弟奋发读书.曾在梅县传教20余年的法国天主教神父赖里查斯,曾在《客法词典》一书中记载,在梅州“我们可以看到随处是学校,学生的人数,几乎超过城内居民的一半”“全境有六七百个村落,都有祠堂,也就有六七百个学校”② ,客家人重视教育的程度可见一斑.

在客家人的文化中,崇正、守正是评价一个人的重要标准,这一文化,镶嵌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客家人以华夏文化为正,视中华文化为根.在客家先民迁移的过程中,以什么赢得土著群族的认同,是一个事关生存的问题.客家先民不仅需要勤劳、诚实,同时更需要勇敢、坚强、识大体、顾大局、行得端、坐得正、讲大义、讲信义,用自身的人格力量影响土著群族,打动土著群族,融入土著群族,并在融合的过程中,把自身携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转化成客家民系共同的价值追求.正因为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崇正、守正的基因,所以每当国家和民族面临危难的重大关头,客家人都能挺身而出,浴血奋战,不怕牺牲.如文天祥、丘逢甲、吴汤兴、徐骧等;也能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坚持正义,慷慨解囊,大义相助.如抗日战争时期,胡文虎作为客属总会会长,共捐款3万元,专门用于慰劳前线伤兵和战时救护.

三、从客家民俗事象看客家民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客家先民在迁移过程中,其落脚地,大多选择武夷山、罗霄山、南岭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之中.由于地理环境的变化以及与土著族群融合的需要,客家民系在保留原有文化基因的同时,又能根据居住地的文化条件加以革新和发展,吸收百越、“畲”“徭”等地方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客家民系文化.

畲族是客家人的一个重要文化源头,对客家人的穿着服饰有着深刻影响.客家先民要融入当地社会,如果穿着在土著族群看起来十分“异类”,就很难被他们所接受.因此,客家先民在服饰打扮方面要“入乡随俗”,也就不难理解了.如“客家妇女的辫发很多是盘成高髻的,状如独木舟,谓之‘ 船子髻’,系以红绳,插以银替”③,在传统汉族地区,妇女是不可能有这样的发髻的.在妇女衣着方面,“鞋端略往上翘,状似小船”“逢年过节或串亲戚时脖子上挂着银项圈,手腕上戴着银镯子,打扮起来活像个畲族妇女”④等.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客家先民不是简单地照搬畲族妇女的穿着打扮,而是有所创新,如是穿布鞋,而不是穿草鞋,是系红绳而不选择其他颜色,都留有汉文化的影子.

客家民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一大贡献,就是客家土楼,被称为世界四大民居建筑之一.客家土楼最基本的功能除了居住之外,就是防范盗匪、兵痞,确保自家性命和财产安全.围龙屋是其典型代表,这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整个造型就像一个太极图,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前面有池塘,后面是房舍建筑,前后接合部由长方形空地隔开,空地用以家人活动或晾晒衣服、被褥,空地与前面池塘之间有石墙、照墙;后面的房舍建筑正中是主体建筑,有一层、二层围屋之分,弧形围屋拱卫正屋,对主屋形成保护.围屋设有瞭望孔、射击孔,便于打击来犯之人.客家先人在长期的迁移过程中,不仅深受战乱之苦,而且也受到当地人的排挤和欺侮.他们不得不集中居住在围龙屋以求自保,既反映了客家人在历史上的处境,也反映了客家人的智慧和力量.

引文注释

①罗香林.客家源流考[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10):87—98.

②汤培兰.客法大辞典音韵研究[D].南投:台湾国立暨南国际大学.

③④王增能.客家饮食文化[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福建宁化县委党校、宁化县行政学校)

回顾述说,本文是一篇关于中华和传统文化和客家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传统文化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传统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摘要要提高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就必须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努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入校园,使其走进课堂、进入教材 实现与校园文化四方面的充分结合 要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使其充分体.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战略资源 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战略地位,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文化根基,将其作为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社团建设的作用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它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高校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践行平台,理应承担起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当前部分高校社团在建设过程中出现核心价值观.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 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层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 摘要 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直接反映着这个国家的发展历程和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是中国社会血脉传承的根基 历经五千年历史积淀的中华民族,积累了底蕴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 探析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