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教育改革论文 教育杂志投稿 师德教育论文 教育杂志社 医学教育管理杂志 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高校教育改革论文 民办教育改革论文 2018年教育改革和中国论文 素质教育改革论文 中小学教育改革论文 中职教育改革论文

教育改革方面本科论文怎么写 与正确目的和规律观照下的教育改革和类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教育改革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15

正确目的和规律观照下的教育改革和,该文是关于教育改革类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跟观照和教育改革和规律类本科论文怎么写.

傅维利

[摘 要] 当代我国各项教育改革要把“培养德智体美等适度全面协调发展,个人优势潜能和兴趣、爱好自主充分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立项原则和检验标准.同时,要在复杂科学视域下探索教育规律,并依据教育规律有序推进教育改革的发展.包括:要全面、辩证地看待各种规律之间的关系;教育改革的设计和实施、推广必须符合当地教师、学生及社会、家庭所能提供的教育资源条件;人的价值观和努力程度等是教育改革不确定性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改革都必须充分考虑人的价值观和努力程度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关键词] 教育目的 教育规律 复杂科学 教育改革

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中国的教育虽然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但也面临着许多制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这些问题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长期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比如中考和高考改革问题;学生负担重,优势潜能和个性化的兴趣爱好得不到充分发展的问题;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二是在改革和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如农村义务教育萎缩的问题;部分城镇的大规模学校和大规模班级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社会转型时期的学校道德教育问题以及新科技背景下学校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问题等等.

解决这些新老问题的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改革.这是因为,有些问题之所以成为老问题,就是因为经过反复尝试,老的思路和方法已经无法解决这些问题;而更多的新问题是前人未曾遇到的,当代人很难从前人那里找到成功的经验和成熟的解决方案.也就是说,只有用改革和不断探索的精神,才能解决当前这些制约教育发展的新老问题.正如总书记所说的: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国将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我们正在就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研究,以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领域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加全社会创造活力.[1]

但也应该看到,仅仅具有改革愿望还远远不够,还应确立正确的改革方向和使用正确的改革方法.我国教育战线每年立项的大大小小的教育改革项目数以万计,但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改革项目并不多.因此,聚焦问题,用正确的方向指引改革,用符合规律的方法实施改革,对提高改革的成功率,真正解决横亘在教育发展道路上的新老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一、要在正确教育目的的指引下,保证教育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教育目的关涉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人们对教育过程产生何种结果的总要求,它既决定了教育过程的发展方向,也是检验教育是否成功的最重要标准.因此,任何改革都应在总的教育目的的观照下确定具体的改革目标和实施路线,并按照教育目的的要求不断检视和适时调整改革的方向.偏离教育目的的改革是不会取得成功的.这就要求每个教育改革者,都应对我国教育目的的核心精神和时代特征有深入准确的理解.

1957 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一书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1958 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将这段话正式规定为我国的教育目的.

改革开放后,依据时展的要求,党和政府对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做了一些修订,代表性的有:1981 年,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方针.”[2]198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3]2006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3]2010 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则表述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

纵观新中国成立后60 多年我国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变革,除了教育方针的表述有所变化外,如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改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改为同社会实践相结合,对教育目的内核一直没有作过重要修正,基本沿用了1958 年的表述,其核心思想是促进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这一延续了近六十年的教育目的观,已经不能满足时展和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急需进行调整.一方面,推本溯源,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不仅仅包含着促进人多方面协调统一发展的思想,也包含着丰富的促进人的潜能和天资以及个性化的兴趣、才能得到自主、自由和充分发展的思想.促进人全面发展和促进人自主、自由和个性化发展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忽视人自主、自由和个性化发展的教育目的观没有真实全面地反映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另一方面,从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看,国际上的相关研究如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已经越来越多地支持“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优势发展潜能”这一判断,并将其作为教育改革和人才选拔、使用的重要依据.笔者认为,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之所以能成为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趋势,是因为:一是它符合人优势潜能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二是人们只有在其感兴趣和擅长的领域中,才有可能爆发出强劲的创造力.也就是说,世界教育改革的这一发展趋势契合了以创造为主旋律的当代社会的内在需要.

实践也证明,忽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目的观已经严重影响到当代基础教育和高考改革走出深水区.例如,在基础教育方面,统一要求的课程比例仍然过大,选修课程和选作活动很少.在高考方面,面对可选择考试科目的新高考改革方案,许多高中和高校都表现出畏难和消极的态度.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披露,2017 年拟在浙江省招生的全国1368 所高校中,有500 余所高校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在所有2.37 万余个各个高校提供的招生专业(类)中,不限选考科目的占54%,总共12798 个.[5]

这说明我国今后的教育改革要想始终不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必须用正确的教育目的做指引,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把促进学生优势潜能和个性化的兴趣和爱好的自主发展,明确表述在我国的教育目的中,成为我国教育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原理和时展的要求,当代我国教育目的应当修订为:“培养德智体美等适度全面协调发展,个人优势潜能和兴趣、爱好自主充分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应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适度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需求的协调一致.”[6]

这个修订方案有三个着重点:“第一,将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个性化发展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从而彰显了时展的方向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6]“第二,提出了适度全面发展的新理念.”[6]这一理念旨在为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发展设置一个基准,这样既可以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和未来健康的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也可以防止多方面过度发展要求给学生带来过重的身心压力和伤害.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只有在每个方面适当降低要求的前提下,才可能让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推进学生个性化的优势潜能和兴趣、爱好得到自主充分的发展.“第三,进一步强调了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需求协调一致的理念.”[6]社会是人发展的前提和生存的空间,教育目的不可能脱离社会特别是社会未来发展需要的制约.但也要看到,进步的社会一定是一个能为人们提供更为广阔的自主、自由发展空间的社会.在这一点上,人的自主、自由发展又是和社会进步相协调一致的.一个设计和管理得十分优秀的社会,会形成恰当的运行机制,让多数优势潜质充分发展的人能从容顺畅地流动到适合他们的社会工作岗位上,从而大大提高社会的总体效能水平.社会分工如同一个乐队,由各种不同类型的乐器和乐手组成,没有必要每个乐手都精通所有的乐器.当个人的爱好、优长与团体工作效率达到和谐统一时,整个社会就像一个分工明确而又和谐一致的乐队,能在逐次攀升的高端上实现社会进步与人自主充分发展的协调一致,从而演奏出令人心悦的华美乐章.因此,“一个令人向往的教育,一定会尽最大可能,在满足社会未来对人才总体需求的前提下,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日益广泛的选择空间和资源条件.”[6]

上述三个要点应当成为今后我国各项教育改革的重要立项原则和检验标准.在改革中,学校和教师应当尽可能多地挖掘课堂教学和学校活动中蕴含的内在教育价值,在教育过程中尽最大可能促成学生“两种发展”目标的同时实现,从而在“有限”的教育资源条件下,实现了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例如,在我国中小学的教学改革和特色化建设中,许多校长和教师都无法把握改革和建设项目的价值和前途.新的教育目的观能为我们正确检视这些改革项目提供基本依据.例如,旨在提高学生自主选择和自我管理能力的“走班制”特色,就比刻意强调学生统一行动的“军营”特色,更有改革价值和发展前途.因为后者代表了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方向.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人绝对的自主、自由发展是不存在的,但给予人们更多的自主和自由发展的空间却是社会和教育进步的表现.党和国家把“平等”“自由”等价值观纳入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正是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这一基本趋势.

二、要在复杂科学视域下探索教育规律,并依据规律扎实推进教育改革的发展

事物之间关系有简单与复杂之分,一般来说,不确定因素越多,事物之间的关系就越复杂.从这个意义上看,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较为简单,人们在物物之间容易观察到许多稳定性、可重复性特征.比如,没有光照,绝大多数绿色植物难以生长.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是一个具有能动性的主体与相对稳定事物之间的关系形态.比如,使用相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人可以构建出外貌和功能不同的建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为复杂,两个或多个能动主体间内含着多种不确定性因素,他们之间可以演绎出多种可能的局面.教育现象毫无疑问属于复杂现象,是复杂科学才能科学解释的范畴.正如复杂科学的创始人普利高津所说:“按照经典的观念,在物理学和化学中研究的简单物系是与生物学和人文科学研究的复杂系统有着显著的区别.的确,人们不可能想象出还有什么样的差别比之于经典动力学的简单模型、或一种气体、一种液体的简单性能与我们在生命的演化或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所发现的复杂过程之间的离歧更为悬殊的了.”[7]另一位复杂科学领域中的大师级人物莫兰也指出,“简单的东西(构成任何科学的模式的经典物理学的范畴)不再是任何事物的基础,而只是在复杂性(微观物理学的复杂性和宏观的—宇观的物理学的复杂性)之间的一个过渡的环节.”[8]也就是说,由于人们以往对规律的认识,都是建立在简单事物的观念基础上的,因此,难以解释普遍存在的复杂事物的真正本质和规律.如果按照复杂科学的理论,我们就容易理解,许多教育改革成果之所以难以复制和推广,是因为这些成功改革所依赖的教师因素、学生因素以及教育资源和体制机制因素在不同地区和学校间存在着许多差异,其中包含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和复杂的关系形态.

如此看来,按照复杂科学的理论,人们必须颠覆对教育规律的传统认识,即教育规律不再是经典实验物理学强调的确定的、可重复的和穷尽所有个案的概念,而是包含了对大量不确定性因素的认知和把握,教育规律更多反映的是教育要素间的复杂关系形态、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及在特定教育资源条件下教育成功的概率水平.因此,用“必定”这样言之凿凿的话语方式实际上并不能真实解释教育活动中内含的规律性特征.例如,我们可以找到一些体罚孩子获得较好教育效果的案例,但是如果依据大样本的统计结果,体罚获得较好教育效果只能是一个低概率事件.

在复杂科学教育规律观的观照下,人们对教育改革的设计、实施及效果评估会有一个更符合实际的认知和判断:

第一,教育改革的设计和实施、推广必须符合当地教师、学生及社会和家庭所能提供的教育资源条件,超越上述要素潜含的最大可能性的改革很容易走向失败.在教育改革实践中,为什么一些优质学校成功的改革方案和经验难以在薄弱学校中实践,就是因为薄弱学校中的教育要素无法达到优质学校的水平.正确的办法是:在两所学校间做出详细的相关教育要素的对比分析,进而决定哪些改革措施是可以借鉴的(具有相似的教育要素做支撑),哪些改革需要本土性创新(自身具有的特色教育要素),最终提出符合当地资源条件和学校实际情况的新的改革方案.

第二,人的价值观和努力程度等是教育改革不确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改革都必须充分考虑人的价值观和努力程度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例如,教育部直属高水平大学招生数量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的分配,就存在按照人口基数进行分配、按照各地对财政贡献多少进行分配、按照学生高考分数高低进行分配和按照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对高级人才的实际需要进行分配等多种方案.方案如何取舍或融合必定会演变成上述四种方案背后相应上位价值观的交锋,即平等的受教育权、财政贡献、公平竞争和按需分配那个更重要或更有价值?因此,价值观问题不解决,不可能有好的改革对策出台.再比如,二十世纪中期世界教育之所以出现高度繁荣的局面,是因为在以舒尔茨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激励下,世界大多数国家放弃了在其他许多方面的财力投入,从而保证了对教育的持续高位的财政投入.这一段时间,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群体,教育经费占GDP 的比例从2.3%跃升到4%,发达国家作为一个群体,教育经费占JDP的比例从4%跃升到5.9%.[9]人们教育价值观和努力程度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巨大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第三,要全面、辩证地看待各种规律之间的关系.其一,一般来说,微观层面的教育改革不可能超出宏观教育体制和机制所能容纳的范围.例如,我国中小学的课程和教学改革,难以超出当地中考和高考改革制度的基本约束;校内人事制度的改革难以超出国家和地方政府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框架.

其二,反映某一对教育要素间关系的规律不能等同于反映另一对教育要素之间关系的规律.例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虽然从人权的角度看,两者是平等的,但从知识、身心发展水平和各自所担负的教育责任看,两者又不可能是平等的,否则教育过程难以成功发生.从实际情况看,教师与学生间一般保持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间的基本关系形态,教师有责任也有权力对学生进行教导并对其不良行为进行批评和矫正.如果有的教师把教师与家长的关系等同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时常以教育者的心态来教导甚至批评家长,那么教师与家长发生对立甚至冲突就在所难免.

再比如,在我国大学中实行的天才少年大学生班制度之所以难以为继,主要是因为这些所谓的天才少年虽然智力发展超前但社会性发展仍保持低位,超前把这些孩子放到成人聚集的大学,不利于他们的社会性发展.也就是说,仅仅依据智力发展的规律,完全可以让他们接受大学教育,但从道德、责任心等社会性要素的发展规律看,让他们继续接受中学教育更有利于其社会性发展.这些案例说明,只有统筹兼顾两种甚至多种规律,才能提出更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和学校整体发展的改革方案.

注:

[1]在G20 第八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的发言全[EB/OL].[2013-09-05].http://news.china.com.cn/world/2013-09/06/content_29945195.htm

[2]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 年)[EB/OL].[2006-09-01].http://www.edu.cn/jiao_yu_fa_lv_766/20060901/t20060901_194390.shtml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EB/OL].[2010- 07- 29].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5]傅维利.高考改革与高校责任主体的回归[J].中国高等教育,2015,(12).

[6]傅维利.新教育目的观如何确立[N].光明日报,2015-09-08(14).

[7]G·尼科里斯·I·普利高津.探索复杂性[M].罗久里,陈奎宁译.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86.

[8]埃德加·莫兰.复杂性思想导论[M].陈一壮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9]傅维利.劳动力市场与教育的自主调节问题[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邮编:116029

(责任编辑王学)

本文结论:此文是一篇适合观照和教育改革和规律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教育改革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教育改革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 文 陆 芳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 江苏省无锡市东湖塘中心小学以“ 为每一个儿童聪慧与有教养的人生奠基” 为办学使命, 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教育文化追求——.

2、 论教育生态观视域下的高职旅游教育改革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结构不断调整更加趋于合理化,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旅游业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之相对应的是人们愈发注重高职旅游教育的改革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生态化教.

3、 新形势下教师教育改革:价值、困境和策略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更加尊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越来越彰显其重要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师生之间互动的教改尝试不断涌现,各类层次教育都在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教育改革的目标 本文.

4、 基于素质教育下的高职体育教育改革探究 摘 要 文章基于高职学校的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体育教学展开讨论,主要是从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的需求与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求两方面来对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的一些改革必要性进行探讨,其次就是针对高职院校的有效.

5、 论大思政教育理念下高职思政课教育改革 摘 要 教育改革的深化实施背景下,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也愈来愈重要,教学改革当中将 "大思政教育 "理念加以融入,就能促进教学改革发展 传统的思政课程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前教学要求,创新教学模式就显得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