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文学刊物投稿 文学杂志投稿 外国文学期刊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文学杂志排名 文学创作论文 文学创作投稿 饮食文学论文 电大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祥子 汉语言文学本科论文题目 文学专业杂志

文学创作类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与姚燮文学创作述评相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文学创作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4-16

姚燮文学创作述评,该文是文学创作硕士学位论文范文和姚燮和文学创作和述评有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周璐

姚燮(1805—1864),字梅伯,号野桥、大梅山民、复庄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市镇海区)人,是清代道咸时期在东南一带享有盛名的文士.现今学界对姚燮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于戏曲和《红楼梦》)关注较多,对其文学创作的探讨自20世纪80年始至今,虽取得一定成果,但还存在进一步深化的空间.鉴于此,本文将主要对其生平经历、著述版本和文学成就的研究概况分而述之.

一、姚燮生平、交游和著述考论

在20世纪十年代,较早系统梳理、考述姚燮生平事迹和著述版本的学者当属洪克夷、赵坚、赵杏根三位先生.洪克夷在《论晚清诗人姚燮》文中简要介绍了姚燮的人生经历[1],其《姚燮评传》则以时间为序,对姚燮每一个人生阶段的经历、交游、心态、著述活动,以及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进行了全面揭示和评析,并附有《姚燮年表》,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材料,打开了姚燮研究的新局面.[2]赵杏根《姚燮著述考》继民国时期钱南扬《姚复庄先生著述考》之后,梳理出姚燮40余种现存及仅见于文献记载而今已不传的著述,并对其中一些重要的著述进行了考辨和介绍.[3]之后他又有《姚梅伯集外诗辑》《姚梅伯集外诗辑(续)》《姚梅伯年谱简编》等文,或辑佚姚燮的集外诗,或考述姚燮的生平行迹.赵坚《姚燮年谱》在资料考证方面用功颇深,虽因条件限制而未能将相关文献详尽利用,但较同时问世的“洪表”和之后的“赵谱”更为细致地展现出姚燮的人生轨迹、生活面貌和文学活动.[4]此后,周妙中《姚燮生平考略》、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第四章第一节“姚燮的生平与创作”、邓庆佑《红学人物小传(中)》等文对姚燮的生平、交游、著述也有简要论述.其中周妙中先生之文对姚燮参加会试的次数、是否续弦、《苦海航乐府》与《复庄曲》之关系等问题上的记述和推论,盖因材料所限而有所失当.

新世纪以来,以姚燮为题的学位论文相继出现,关于姚燮的生平交游和著述依然是学者们探讨较多的一个方面.如李姣玲《姚燮诗歌研究》在第一章重点论述了姚燮青年和中年时代在枕湖吟社、京师文化圈的生活经历和交游活动,重点突出了厉志、叶元阶、徐宝善、张际亮、潘德舆、汤鹏、魏源等人对其诗学思想和诗歌创作倾向的影响.[5]魏明扬《姚燮研究》分“生平、交游与著述”“诗歌创作”“戏剧研究与戏剧创作”“《红楼梦》的研究”等四部分对姚燮展开探讨,其中第一部分考述了姚燮的各个阶段的经历及其与底层文人、道光经世派文人、寓居上海的文人之间的交游情况,并将其著述按“经史子集”的标准分为七类予以辨析,此外附录部分还有从地方志和他人文集中辑录出的11篇姚燮散体文.[6]王珏丹《姚燮考论》首先在上篇“专题研究”第一章将姚燮著作分为现存已刊类(20种)、现存未刊类(12种)、存目亡佚类(27种)进行考论,增补了几种前人未述及的著作,而后在前人年谱、年表、评传和其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补正了一些年谱资料,是为下篇“年谱补正”.[7]魏明扬和王珏丹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梳理了姚燮著述以弥补前人之不足,但因版本复杂或资料所限,其论述还存在一些疏漏和错误.如关于《疏影楼词》、《疏影楼词续钞》(一卷)、《续疏影楼词》(八卷)的版本流传情况及后两者之间的异同(即八卷本包含了一卷本的所有词作,二者都是姚燮晚年编订的稿本,但在编排次序和个别题名上略有不同),二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失当之处.这一点在时润民《〈疏影楼词〉与〈水云楼词〉的比较研究》一文中得到了补充和纠正.

经过多年研究,现今在姚燮生平行迹和著述方面最具有总结性的著作当是汪超宏的《姚燮年谱》[8].这部年谱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征引了大量的文献材料,对姚燮的生平、交游、著述等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考索,不仅对一些文献记载和前人成果中存在的错误和疏漏进行了订正、补充,解决了一些悬疑问题,而且有助于读者通过姚燮广泛的交游了解当时的文人群像,对后来关于姚燮的相关研究实大有裨益.

二、姚燮诗歌研究

在今天的许多学者看来,姚燮文学创作中成就最大的当属诗歌.在姚燮诗歌研究方面,钱仲联先生有开创之功.他在《梦苕庵诗话》[9](按:此书实作于20世纪30年代)、《三百年来浙江的古典诗歌》[10](P.9)等著述中简要评述了姚燮诗歌,认为其诗包罗万象,既有描绘浙江风光的山水诗、反映现实的乐府诗,又有描写乡土风光的七绝组诗、歌咏民间艺术的长篇等,而其中最杰出的当是反映战争之诗,且其山水诗在清代只有高心夔的庐山诗、刘光第的峨眉诗可以与之鼎足.钱论虽篇幅不多,但却有较大影响,不仅高度肯定了姚燮的诗歌成就,而且对后来的研究者多有启发.

在姚燮各类诗歌中,那些具有社会现实意义、特别是反映战争的诗篇是学界最先广泛讨论的对象,这也是20世纪十年代关于姚燮诗歌研究的热点或特点所在.如洪克夷《论晚清诗人姚燮》着重分析了姚燮诗歌对人民疾苦和战争时重大历史事件的书写,并简略论及其写景诗、深沉苍劲的基本风格和虽法古但求独创的诗学主张.而后其《姚燮评传》中的相关论述较前文有所增补,如指出了姚燮诗歌中对家庭悲欢与个人情怀的抒写,但二者在主要内容和侧重点上基本一致.张志良《姚燮反映战争的爱国诗歌》、胡克善《姚燮反映战争的爱国诗歌》专门探讨了姚燮反映战争的诗歌.邵胜定《谈姚燮战争前的诗歌》则针对当时学界大多仅关注姚燮反映战争的诗歌这一情况,着重分析了其战争前描绘社会现状和人民苦难、抨击官僚阶层之诗,以表明他在此前就写出了一些具有现实意义和艺术特色的诗歌.[11]赵杏根《时代的现实进步的思想——论姚燮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重点突出姚燮诗歌所具有的时代的现实主义精神,认为其诗展现了下层社会的人物形象和战争时期浙东地区生灵涂炭的历史画卷,描写了具有鲜明时代烙印的婚姻悲剧,其山水诗也蕴含了某些爱国思想,但其诗则是糟粕所在.[12]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第四章以战争为界将姚燮诗歌分为前后两期进行论述,亦侧重于揭示姚燮诗歌中所展现的现实社会和历史时事.[13]

当然,这一时期的姚燮诗歌研究,除了侧重于挖掘其现实内容和社会意义外,还有其他方面的专门探讨.如赵杏根的两篇文章:《试论姚燮诗的主要语言风格》[14]结合姚燮诗歌的题材内容和结构形式等详细剖析了其诗主要的语言风格,即朴素、瑰丽、新奇三种,且朴素中有古朴、通俗之分,瑰丽中有平正现实、奇幻幽峭之分.《论姚燮诗歌创作与其经历、素质之关系》从姚燮科举失意、生活艰辛,早年的师从和结社,对李白、杜甫、李商隐、黎简等前辈诗人和经史百家的广泛学习等方面探究其诗取得较高成就的内因.[15]赵坚《姚燮文学观初探》探讨了姚燮文学理论和主张,认为其诗论从针砭诗坛流弊出发,反对模拟复古和依傍门户,肯定独造和真情,其文学观的基本特点即是“强调创作个性和真实情感,追求独辟之境和自成一家”[16](P.404),但他亦有非常平庸之论,如诗文要润色太平.该文首次对姚燮的文学观念予以专论,揭示出了其基本概貌,但在深度、广度上还稍显不足,且其“姚燮反对复古”之论有些不符合实际,因为姚燮是一个法古者,这一点在马亚中《中国近代诗歌史》中便有明确分析.[17](P.199)马亚中将姚燮的诗歌成就置于魏源之上,通过相关比较简要论述了其诗学主张、长篇古诗和乐府诗的叙事成就、山水诗的艺术表现及精炼典雅的诗歌语言等,从而认为姚燮重学古而不废性灵、反拟古而追求创新,其叙事诗继吴伟业之后,在融合俗文学之特长方面又前进了一步,其山水诗较之魏源则是生动有余而理趣不足.该论避开了当时的讨论热点,视野开阔,极有意义.

新世纪以来,学术界对姚燮那些具有时代现实意义之诗的研究热度较之前冷却许多,对其专门探讨的文章甚少且缺乏新意.如石继复《姚燮爱国诗歌创作研究》结合时代背景和姚燮的生平经历着重分析了其爱国诗歌创作的成因、主题和思想艺术,但多数见解并未超出前人相关成果.[18]总体而言,近十几年来,学界对姚燮诗歌的讨论不再只是侧重于那些反映社会、民生与战争的现实之作,而是从多角度、多层面予以深化,从而呈现出了综合研究和专题分析两种态势.在综合研究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两篇学位论文,即李姣玲《姚燮诗歌研究》和魏明扬《姚燮研究》.前者将姚燮诗歌的创作主题归纳为社会(关心民生疾苦、直面现实)、个人(抒写情怀)、山水(写景纪游)三类,认为其诗具有雄奇恣肆、蕴藉婉转的艺术特点,而其诗学主张可简要概括为“陶铸众有而自成一家”[5](P.29).后者亦对姚燮的诗学主张、诗歌主要内容和艺术特征进行分析,而其新颖之处在于将姚燮的诗学主张和其创作实践相结合,从而揭示出姚燮在坚持抒写性情与突破个体趣味之局限性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肯定了姚燮“以复古求新变”[6](P.70)的合理性,并分析了姚燮诗歌所具有的多种美感和艺术风格的变化轨迹.

相比于综合研究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专题分析更能呈现出姚燮诗歌在形式、内容和理论上所具有的特点.这方面的主要成果如下:

其一,叙事诗.王萱《姚燮叙事诗艺术探析》将姚燮的叙事诗分为故事性叙事诗、纪事性叙事诗和长篇叙事诗三类,认为它们的艺术特点分别是“典型人物与戏剧化情节的统一”“以主观的叙述方式结构征实性的情节”“民歌传统与文人抒情诗风格的融合”[19](P.27-29).该文是首篇探讨姚燮叙事诗的专论,观点新颖,但在分类上似乎不太恰当,比如长篇叙事诗也可归入故事性叙事诗的范畴.

其二,山水题材.时志明《魂系普陀梦归四明——晚清诗人姚燮的山水诗及爱国诗初探》首先结合创作年代分析了姚燮描绘普陀山和四明山风景的两组诗歌在艺术特点和创作心境方面的不同与变化,然后又联系姚燮战争时的爱国诗篇,进而认为其山水诗和爱国诗是交相辉映、一脉相承的.[20]纪锐利《姚燮山水诗初探》结合姚燮的诗歌创作观念,从题材内容、表现形式、艺术特点等方面对其山水诗的总体概貌予以考察,认为其山水诗较多描写了浙东一带的山水风光,诗体上以五古见长,总体风格雄奇俊逸,且后期诗风因生存环境的变化而转向沉郁,但其缺点在于不够含蓄.[21]

其三,女性题材.王珏丹《姚燮考论》上篇第二章探讨了姚燮文学作品中的女性题材,将姚燮笔下的女性分为德才烈女或贫苦劳妇、妻妾老母,女儿姊妹、青楼以及卖唱的伶女艺人三类,认为他同情、关爱下层女性,对女性题材的用心是深刻而隽永的.此外,该文还将姚燮与晚清狎妓风尚相联系,试图通过姚燮一人观照晚清士人狎妓背后的矛盾心境.这一角度较为新颖,但遗憾的是论文对姚燮猎艳心态的分析较为单薄,也缺乏对其他士人的举例分析,致使其部分结论,即姚燮的香艳之作“间接表现了自身追求个性解放,改变现存状态以俟力挽衰世之狂澜的理想与要求”[7](P.22),尚可商榷.此后,郑雅宁《姚燮女性题材诗歌论略》、谭乐园《姚燮女性题材诗歌研究》均以姚燮诗歌中的女性题材为研究对象,而其分类标准和思路与王珏丹相似.

其四,诗歌理论.韩立平《姚燮“元气说”探究》根据姚燮诗歌中多次出现的“元气”一词及相关剖析,认为“元气说”是姚燮诗论的核心,其内涵体现在师法天地自然、直面社会人生、学古而不泥古、以古朴为尚等方面,且它是姚燮对明代以来门户之争的回应,亦是对中国古代整个诗学的清理,对“清代末期凋敝的诗坛无疑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22](P.423).该文通过对姚燮之前“元气”一词使用情况的简要梳理,将其视为“元气说”的正式提出者,并给予较高评价,视角和观点可谓独到,但难免过情.

三、姚燮《疏影楼词》研究

姚燮现存词集有《疏影楼词》(五卷)、《续疏影楼词》(八卷)、《疏影楼词续钞》(一卷)、《玉笛楼词》(一卷)、《苦海航》(一卷)等.其中,《疏影楼词》是姚燮29岁之前的作品,《续疏影楼词》中的大部分作品作于道光二十二年以后,其所收词作基本包含了《疏影楼词续钞》和《玉笛楼词》二集,而《苦海航》则是描写上海妓院的俚俗之作.1986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由前两者合并而成的沈锡麟标点本《疏影楼词》,故学界习惯将代表姚燮创作成就的词统称为《疏影楼词》.

氓先生藏有《续疏影楼词》,他较早地关注到姚词,并在《读词札记》中简述了姚词的版本和内容,即集中题画、应酬之作很多,续集较前集多长调,气势稍展.而后,钱仲联在《疏影楼词·前言》中概述了姚词的题材内容、艺术特色、师法取径及词史地位等,认为其词多游宴、题赠、咏物、应酬之作而少反映时代现实之篇,具有含蓄委婉、工于摹写、清空醇雅、辞藻华美等艺术特点,在继承浙西词派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变化,取径不限于姜夔和张炎,足以自成一家.该论呈现了姚燮前后两期词作的整体概貌,并肯定其成就,为姚词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23](P.8)陈铭《浙派词人的最后代表姚燮——读〈疏影楼词〉》侧重于分析姚词的艺术特点,认为其词清空中有寄托、醇雅中有谐俗、含蓄中有愤激,对浙派的清空醇雅之风有所承变,但因多为应酬之作,故其词精少庸多.[24]该文视姚燮为最后一位浙派词人,这虽与其他学者的观点相左(如刘深《清代后期的浙西词派》认为是清末民初的樊增详),但其所指出的“姚词承变浙派词风在文学发展过程中的意义”这一问题,却值得继续思考.

此后直至20世纪末,洪克夷《姚燮评传》、严迪昌《清词史》、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等著作对姚词有所简论.三位先生一致认为其词题材狭窄,在浙派影响下讲求声律和辞藻,力主骚雅,但他们对姚燮后期词作的评价却不尽相同:洪克夷认为姚燮晚年词作回避动荡的社会现实,情感疏淡,构思也不如早年那样缜密精巧;郭延礼则认为姚燮后期词作具有一定的社会内容,其思想意义高于前期词作;严迪昌更多是突出姚燮在两部词集中流露出的不同情感与心境,认为后期词中虽仍有较多应酬、题赠之篇,但“在山程水驿的吟哦中却深溢出悲凉萧瑟感”[25](P.491),与前期之宛妙有较大不同.

在前辈学者简要而述的基础上,新世纪以来的姚词研究有了进一步深化,先后出现了两篇期刊论文和三篇硕士论文.莫立民《清吟与哀唱——论姚燮词两种心曲的认识价值》探究了姚燮前后期词作中传达的不同心曲及其认识意义,认为《疏影楼词》中的闲放、闲冶、闲愁和《续疏影楼词》中的凄苦、悲凉、颓丧两种心曲,代表着当时传统文士在社会承平和动荡转型两个时期的不同心境,有助于我们认识战争前后知识界的面貌与状态.[26]李亮伟《论姚燮的山水词》将姚燮山水景物题材的词作归纳为描写居所和园林环境、游观和羁旅、题写画意三类,并从内容、艺术等角度对每一类都予以具体分析,以呈现出姚燮山水词的多种面貌和情感寄寓.[27]

时润民的硕士论文基于姚燮和蒋春霖之词虽为同时名家但身后际遇却差别较大这一情况,将姚《疏影楼词》与蒋《水云楼词》置于道咸词坛转折背景下加以比较,具体分析二人之词在题材、选调与选韵、格律与四声、技法与特色、境界、批评与影响、版本流传与选录情况等方面的异同,认为姚燮上承浙派余绪,重在摹写,境界清响,而蒋春霖则下启清末常州词风盛行之幕,重在抒发,境界凄寒、宏阔,二人分别代表着私人化和集体意识化两种不同的创作路线,“在道咸时期,完成了词体创作分流与主流演变的历史任务”[28].该文在微观探究和宏观把控上得当相宜,通过对姚、蒋之词多角度、多层面的细致比较,不仅呈现出他们词作的具体面貌,而且对其文学史地位与作用予以定位.唐艳《从〈疏影楼词〉到〈续疏影楼词〉》承继其师莫立民先生之论,从创作内容、情感展示、风格表现等方面对姚燮前后两部词集加以比较,进而揭示出二者所呈现的不同生活境遇及其认识意义.[29]郝林芳《姚燮〈疏影楼词〉研究》详细探讨了姚燮词的艺术渊源、理论主张、创作内容和艺术特点,更为全面地展现出了姚词的面貌,[30]但其对姚燮学习仿效前辈词人的分析,虽有一定新意,但立论稍显不足.

四、姚燮骈文研究

较之姚燮诗词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其骈文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这与清代乃至整个古代骈文研究相对不足的现状有关.现今学界对姚燮骈文创作的相关探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其一,骈文创作.洪克夷《姚燮评传》第九章对姚燮骈文作了简要评析,认为其骈文题材丰富,艺术手法变化多样,与洪亮吉和彭兆荪一派较为接近,其中虽不乏思想性和艺术性较佳的作品,但大多缺少对社会现实的深度反映,且那些议论和谀墓之作有堆砌典故、铺叙过甚之嫌,故总体成就不如其诗词.之后直至杨旭辉《清代骈文史》出版,学界对姚燮的骈文创作少有论述,偶有提及,则或是延续洪克夷之论,或是以“沉博绝丽”“骈文名家”等词一带而过.而对于洪克夷评姚燮骈文“珠玉冠面,终少人情”[2](P.134)之论,杨旭辉则认为虽然这一点难免存在于其应酬之作中,但其大多数作品“还是能做到力避‘獭祭昧真’‘狐饰糜气’的”[31](P.287).该书肯定了姚燮骈文创作的总体成就,但由于篇幅所限,未能呈现出其具体概貌.

其二,骈文理论.吕双伟在《清代骈文理论研究》第五章中简论了姚燮对骈文发展史的梳理、对清代几位重要骈文作家的评价及其《皇朝骈文类苑》的编纂、成书情况,认为他从求真和气畅的角度反对堆砌典故、辞藻等骈文创作流弊,且其评价“成为后人,如刘师培、钱基博、刘麟生和张仁青等人评论的直接来源”[32](P.118).

综观学界对姚燮各个方面的探讨可知,其生平、交游、著述、戏曲研究、《红楼梦》评点等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而其思想心态、文学创作和文学主张等方面的研究则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界重在考论姚燮的生平事迹,而较少对其思想特征和心路历程进行专门探讨和全面呈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其文学创作风貌的研究造成不利影响.另外,虽然其著述研究已取得了较大成果,但还存在个别细小问题有待商榷.第二,与姚燮词、文相比,其诗歌虽获得了较多的关注,但大多侧重于探讨其诗歌主题,尤其是基于社会历史批评的方法来挖掘其中的现实意义,而对诗人寄寓其中的复杂心灵世界和精神状态挖掘不足,并且大都将其诗以战争为界分为前后两期,不免忽视了其诗在道光十五年(1835)至道光二十年(1840)之间和道光二十三年(1843)以后这两个阶段的某些变化.第三,对姚燮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疏影楼词》和《续疏影楼词》的题材内容、艺术特点及二者所反映的作者不同心境等方面,而较少将其理论主张和创作实际结合起来,且对姚燮的词坛交游情况及其词风较之浙西词派所具有的某些不同,尚未深入探析.第四,姚燮骈文创作研究还尚未完全展开,其文学创作的认识意义还有待深化.因此,将姚燮及其文学创作、文学思想置于道咸时期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研究,以呈现出姚燮的心路历程、文学成就和文坛地位,及比个案本身更为宽广的社会生活风貌和士人精神世界,当是未来姚燮研究的重点方向.

注释:

[1]洪克夷.论晚清诗人姚燮[J].杭州大学学报,1983,(1).

[2]洪克夷.姚燮评传[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

[3]赵杏根.姚燮著述考[J].中华文史论丛,1985,(2).

[4]赵坚.姚燮年谱[D].上海:复旦大学,1987.

[5]李姣玲.姚燮诗歌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3.

[6]魏明扬.姚燮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7]王珏丹.姚燮考论[D].杭州:浙江大学,2006.

[8]汪超宏.姚燮年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9]钱仲联.梦苕庵诗话[M].济南:齐鲁书社,1986.

[10]钱仲联.三百年来浙江的古典诗歌[J].文学遗产,1984,(2).

[11]邵胜定.谈姚燮战争前的诗歌[J].上海大学学报,1985,(3).

[12]赵杏根.时代的现实进步的思想——论姚燮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A].明清诗文论文集[C].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13]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14]赵杏根.试论姚燮诗的主要语言风格[J].宁波师院学报,1985,(1).

[15]赵杏根.论姚燮诗歌创作与其经历、素质之关系[J].苏州大学学报,1990,(2).

[16]赵坚.姚燮文学观初探[A].文学评论丛刊(第31辑古典文学专号)[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

[17]马亚中.中国近代诗歌史[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2.

[18]石继复.姚燮爱国诗歌创作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5.

[19]王萱.姚燮叙事诗艺术探析[J].岱宗学刊,2000,(4).

[20]时志明.魂系普陀梦归四明——晚清诗人姚燮的山水诗及爱国诗初探[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0,(4).

[21]纪锐利.姚燮山水诗初探[J].聊城大学学报,2005年,(3).

[22]韩立平.姚燮“元气说”探究[A].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二十三辑[C],2005.

[23]钱仲联.疏影楼词·前言.见姚燮著,沈锡麟标点.疏影楼词[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24]陈铭.浙派词人的最后代表姚燮——读《疏影楼词》[J].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1986,(168).

[25]严迪昌.清词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26]莫立民.清吟与哀唱——论姚燮词两种心曲的认识价值[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2)

[27]李亮伟.论姚燮的山水词[J].宁波大学学报,2004,(1).

[28]时润民.《疏影楼词》与《水云楼词》的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29]唐艳.从《疏影楼词》到《续疏影楼词》[D].湘潭:湘潭大学,2011年.

[30]郝林芳.姚燮《疏影楼词》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年.

[31]杨旭辉.清代骈文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2]吕双伟.清代骈文理论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6.

本文总结:这篇文章为关于经典文学创作专业范文可作为姚燮和文学创作和述评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文学创作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试析文学欣赏和文学创作的影响互动 文学欣赏和创作分别属于不同类型的活动,然而二者又具备紧密的联系 同时,文学欣赏以及文学创作还可以相互构成影响 在文学领域内,文学欣赏延伸了作品的创作,有助于推进文学创作;与此同时,文学创作也决定了读者.

2、 路遥文学创作的人性美特色 路遥,当代作家 他善用自己血液中的乡土气息来创造谱写故事 凭借着自己独特、淳朴的精神思想以及艰难曲折的感情经历,路遥在自己短暂的一生当中,写出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其中闪烁最耀眼光芒的是,路遥的精神世界中.

3、 家国情怀在第二故乡放大加拿大华文作家创作述评 国内文学界与评论界,习惯欣赏世界华文作品中对第一故乡(原乡)的“家国情怀”,但由于地域隔膜,数据匮乏,而忽略了海外华文文学业已进入第二故乡的写作,它正推动着华文文学进入新时期─.

4、 激荡心灵的真实声音斯阿列克谢耶维奇非虚构文学创作分析 摘 要2015年10月8日白俄罗斯女作家斯·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不同于一般的文学创作,她的作品采用了“非虚构”文学的创作方法,通过采访、录音的方.

5、 论郭久麟的传记文学创作和理论 摘要郭久麟是继朱东润之后,中国当代少有的创作与理论并举、教学与科研融合的学者型传记文学作家之一 其创作与理论实践,从一侧面反映了“”后至今中国传记文学的发展与成就 其中&l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