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经济转型文献综述 学实讲座期刊的转型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文献综述 学术期刊开始转型 黄石工业转型和环境保护论文摘要 产业转型升级文献综述

关于转型方面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跟中国绿色转型的梳理和展望方面本科论文怎么写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转型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20

中国绿色转型的梳理和展望,本文是关于转型方面自考毕业论文范文和展望和转型和梳理方面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绿色转型使得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同发展成为可能,也为粗放型生产模式提供了转型方向.本文通过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发现学者们对绿色转型的研究大致可概括为内涵不断丰富、视角不断延伸以及相关指标体系的不断完善.此外,考虑到资源型区域的特殊性,将资源型区域的绿色转型纳入其中.最后,对绿色转型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几点展望,认为未来研究在弥补现有文献不足的同时应认识到绿色转型与生态福利绩效的相互关系,随着对绿色转型研究的不断深入,将“绿色”与“福利”不断结合将成为未来绿色转型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绿色转型;绿色发展:绿色经济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166(2018)08-0005-04

doi:10.3969/j.issn.1003-0166.2018.08.002

传统工业发展模式普遍具有“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特征,从时间维度看,主要发达国家早在18世纪中叶就开始了工业革命,这场推动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变革无疑为这些国家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储备.然而,在巨大经济利益背后.掠夺式的资源开发和不计后果的环境破坏终于在工业发展的中后期暴露出来.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促使人们致力于寻求一种全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事实上,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就开始着手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和谋求绿色发展来克服传统工业发展的弊端.1985-1995年间,英国经济学家大卫·皮尔斯等的《绿色经济的蓝图》引发了国外学者对绿色经济以及绿色转型问题的关注.LesterR.Brown通过反思西方国家基于“化石燃料、一次性经济”的传统方式.提出了将生态和环境纳入经济体系的经济发展B模式.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则提出各国应当发展绿色经济,实施“全球绿色新政”.2012年的“里约+20”峰会上,世界各国更是凝聚了绿色发展共识,刷新了绿色经济的多元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工业发展在带来“中国奇迹”的同时.也导致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日趋减弱.探索绿色转型发展之路,从根本上转变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模式,无疑是一项重要议题.早在2001年,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在其发表的《2002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绿色发展,必选之路》中,就明确提出中国应当选择绿色发展之路.2016年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更是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就为我国的绿色转型之路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在日益严重的生态背景下.我国学术界对于绿色转型的探讨也越来越多.基于此,本文将相关研究大致分为对绿色转型内涵的探讨、绿色转型视角的扩展、绿色转型的指标选取以及评价方法运用.此外,考虑到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特殊性,同时将资源型城市的绿色转型问题纳入其中.

1绿色转型内涵

明确绿色转型内涵有助于学者明确其研究内容.从而对绿色转型的理论探究及定量测算提供前提基础,同时也为相应的指标体系构建提供理论支撑.崔如波等首先对绿色转型进行了探讨.认为绿色经济是基于经济效率统一性与环境合理性的一种市场经济形态[1]55-56.而姜明生认为绿色转型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经济与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转型[2].这为以后学者的研究提供了基本参考.2008年山西太原在《太原市推进绿色转型条例f草案)》中率先将绿色转型定义为:“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指导下,实施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基础.以绿色管理水平的提高为保障,以实现生态平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目标的经济转型.”此后,为了使绿色转型内涵界定更加立体直观化,刘纯彬等从三维结构的角度将绿色转型的内涵进一步阐述为:以当前资源环境承受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为着力点,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导向,通过改变政府监督手段、企业运营方法和产业构成方式,形成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模式[3]41-47.而朱远[4]40-50则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刘纯彬等人对绿色转型内涵的界定因未能体现出社会、生态和经济三者在绿色转型过程中的相关关系和未来走向.不利于指导绿色转型的具体实践.由此引入生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认为绿色转型的目的在于提高单位自然资源投入所带来的经济产出总量的同时,扩大单位经济产出所实现的福利贡献溢出.此后,一些学者开始尝试将生态经济与绿色转型相结合.严立东把绿色转型的落脚点置于生态资本效率的提高上.认为应该重视生态资本效率这一关键指标[5]18-23.对中国工业绿色转型进行了研究,认为工业绿色转型是缓解污染排放压力、促进能源有效集约利用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昀.总之,尽管对于绿色转型内涵的研究在不断丰富,但因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使得目前学术界对绿色转型的内涵界定尚未形成统一标准.

2资源型城市的绿色转型

在工业发展的初期.资源型城市作为经济增长的中心驱动力.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更新,资源型城市也最先暴露出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等多方面的问题.出于对“矿竭城衰”现象的关注,学者们开始对资源型城市的绿色转型展开研究[7-8].董锁成等率先对中国资源 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进行关注.认为资源型城市成功转 型的关键在于实现生态环境良性优化、经济可持续发展 与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三大发展目标创新[9].张晨 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资源型城市的最优转型时机及成 本进行了分析,指出以资源为基础的产业,其成长期、成 熟期与衰退前期是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10].这为资源型 城市转型的最佳时机测定提供了基本思路.具有一定的 理论与实践价值.在此基础上,刘纯彬以太原市为例,构 建了绿色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发现太原市在实行绿 色转型相关政策前就已注意到绿色发展能力的提升对其 绿色转型的关键作用[3]41-47.这为绿色转型相关政策的制 定和稳步推进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学者开始逐渐关注 对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的实证研究.王艳秋等基于经济、 社会、资源、环境、科技五大复合系统,运用熵值法评价了 相关城市的绿色转型能力[11].总体上看.目前对资源型城 市的绿色转型研究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大多数都只 停留在理论分析层面,相应地对于资源型城市所面临的 各类复杂情况以及可行性的举措缺乏实证性的考察.

3多视角的绿色转型研究

基于对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考察.学者们开始逐 步延伸其研究视角,以期为我国绿色转型提供新思路.

从已有的文献看.有关绿色转型的研究.主体上主要涉及企业、产业以及政府.企业是绿色转型的微观主体.绿色经营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和新理念[12]1-4.在对企业的绿色转型进行分析时,学者大多是从两个角度展开.首先是企业内部以及企业间的互助转型,如武春友基于Rough-DEMATEL就企业绿色增长模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13]:而宋宝莉在对企业绿色转型面临的价值与风险进行理论分析后.指出企业间应组成基于产业价值链、资源基础以及网络知识理论的绿色联盟.以减轻绿色转型成本过大所带来的风险[14].另一方面,一些学者着手对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绿色转型障碍进行分析.如刘学敏等在对我国企业目标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中国企业在进行绿色转型时主要面临对绿色壁垒的有关问题认识不足、国家政治哲学对绿色转型的忽视、地方政府和政府的目标差异、环境标准普遍过低等障碍,认为应该推动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的有机结合.以推动转型进程[12]1-4.

产业是绿色转型的中观主体.是整个绿色转型进程 的重要驱动点.蓝庆新等以技术创新障碍、阶段发展障碍 和体制局限为出发点.对我国工业绿色转型所面临的问 题进行了探讨[15]:张静进则利用环境学习曲线对江西省 工业是否具有节能减排的潜力进行了考察.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促进江西省产业绿色转型的具体措施.包括从大 型国企开始逐步推动绿色供应链体系、构建绿色科技创 新体系、加大绿色公共投资等,这些措施也体现了地方政 府在支持整个产业绿色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16].

事实上,以往学者在研究绿色转型的具体对策时,大多是从宏观层面进行分析.更为强调政府在绿色转型中应发挥主导性作用[1]55-56.即认为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强制性或引导性地推动产业绿色转型.武亚军等探讨了政府视角的绿色税制创新.认为进行绿色税制创新、扩大排污收费面、完善资源税有利于我国实现绿色转型[17].这对政府具体政策的实施也有一定的适用性和指导作用.杜创国对企业以及政府各利益主体的动态关系进行了考察.认为企业目标与循环经济初衷的这种差异性难以使企业内生出发展循环经济的驱动力,因而需要依靠政府手段对企业的不合作行为做出某种修正[18].然而,伴随着绿色转型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学者开始意识到单纯依靠相关政府力量推动绿色转型可能会后劲不足,认为以往过于强调政府力量.忽视从制度层面系统地解决问题[4]40-50.应该实现“三方协同互助”.促进共同参与、长效进步.通过对以往文献进行梳理,笔者发现学者大多把关注点聚焦于政府这一宏观主体上.有关企业绿色转型的措施和手段也多基于政府支持,而对二者的相互协同以及自身绿色转型体系的构建缺乏针对性的建议和实证检验.此外,在对产业绿色转型进行研究时多集中于对工业绿色转型问题的探讨.对服务业绿色转型相应地较少涉及.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持续推进.为应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世界各国纷纷将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绿色转型作为其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各国共赢的重要战略,对绿色转型的研究也进一步丰富.为了追随绿色转型的相关前沿,部分学者也开始将视角从国内延伸至全球.刘薇在详细分析国内外有关绿色实践的文献后,发现节能服务业、低碳城市发展建设以及能源的可持续利用这三大课题目前已逐渐成为绿色转型在具体领域中的前沿问题[19].这为以后学者对绿色转型的研究提供了导向.随后,车亮亮对能源产业的绿色转型进行了探讨.提出能源绿色转型的三维分析框架[20].总的来说,国内各学者对绿色转型前沿问题涉足的相对较少.今后应当在关注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延伸视角,以获得绿色转型的新思路.

4 绿色转型的指标选取及方法运用

目前对绿色转型的研究主要是在内涵界定下对绿色转型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价.这是因为绿色转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演化过程,如果用单一指标来衡量可能会有片面性.然而,我国学者对绿色转型指标的选取因其研究侧重点不同也有所差别.基于资源、环境与生态的角度,卢强引入生态经济的研究方法,借鉴脱钩理论的核心思想,构建了工业绿色转型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全面考察了工业绿色转型升级在各个环节的具体发展状况[21]:严立东则从生态资本的角度出发.使用生态资本效率来衡量绿色创新[5]18-23:基于绿色发展的角度,肖宏伟认为绿色转型发展是由绿色发展和绿色转型两者相互缔结的产物,进而从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整体竞争力的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出发,构建了绿色转型发展评价的三维层次体系[22]:基于绿色转型作用机制的视角,彭星构建了包括发展方式转型、节能减排、结构优化以及绿色技术创新在内的各级指标.以此考察环境分权通过产业升级作用机制对绿色转型的影响[23].

另一方面.对于绿色转型以及其他相关变量间相互关系的考察,目前主要是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展开.静态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理论分析法,如PSR分析法[24]:函数模型法[25-26],动态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将研究的不同侧重点与绿色转型的动态特征结合起来.以构建空间面板模型.彭星采用动态空间面板SAR模型对环境分权与中国工业绿色转型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27].总体上看,在对绿色转型具体问题的实证研究中.静态分析居多,动态演化成果相对较少.经济、文化、地理环境等主客观因素必然会使一个地区的环境质量以及经济增长受到邻近地区污染排放及其经济效益的影响[28].地区间的绿色转型可能存在一定的空间相关性,若忽视空间相关性则绿色转型的估计结果可能会产生误差.

5 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未来绿色转型的研究方向应该努力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即进一步在动态演化的基础上明确绿色转型内涵,同时应考虑到转型过程中不同的作用机制.从多种维度构建绿色转型评价体系.在研究方法上,通过引入空间计量的方法弥补面板回归模型的不足.完善对绿色转型这一课题的研究.从长远来看,绿色转型作为一个动态的优化过程,其最终目的是要在生态门槛内,持续的提高居民的福利水平.而这正是生态福利绩效内涵的题中之意[29-31]:因此.伴随着学者们对绿色转型研究的不断深入.将“绿色”与“福利”不断结合也将成为未来绿色转型的研究趋势.

评论,本文是一篇关于对写作展望和转型和梳理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转型本科毕业论文转型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参考文献:

1、 中国绿色经济模式构建途径分析 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是当今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特别是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的背景下,把以创新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是解决我国当前自然资源与经济之间发生的.

2、 《重塑价值:中国企业转型路径》等 重塑价值中国企业转型路径陈雪频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7年11月版中国经济升级,倒逼企业转型 然而转型并不容易,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都是惊险的一跃,“不转型……死,转型是找死”.

3、 对欧洲历史武技复兴历程的理性检视展望中国武术冷兵器格斗运动 摘 要以欧洲历史武技(HEMA)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欧洲历史武技的复兴进行了阐述和检视 研究认为HEMA复兴历程以“从文字到身体”的技术重构、&ldq.

4、 中国绿色食品中心发布对绿色食品形象宣传活动进行经费补贴的通知 中绿市〔2016〕155 号今年1 月,吉林省绿色食品办公室转发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关于对绿色食品形象宣传活动进行经费补贴的通知(中绿市〔2016〕155号) 为提升绿色食品品牌影响力,鼓励全国绿色.

5、 中国农业监测预警进展和展望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农业部农业信息服务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智能化农业预警技术与系统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市农业监测预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81)摘要农业监测预警不仅是当今农业科.

6、 中国高性能信息技术现状和展望探析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信息技术行业发展迅速,尤其是高性能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的提升提供巨大帮助,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高性能信息技术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