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农村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农村文化产业概论论文 青年作家杂志社 青年博览杂志 农村经济和科技杂志 农村新技术杂志 农村青年杂志 农村青年杂志社 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参考文献 关于农村论文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论文答辩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论文

农村青年相关论文范文资料 跟进城农村青年社会认同问题探析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农村青年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24

进城农村青年社会认同问题探析,本文是农村青年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跟农村青年和进城和认同有关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自20世纪90年代,大量农村青年涌入城市,选择在城市工作、生活,但由于自身生活经历和经济文化上的差异,他们中越来越多的人正游离出农村社会体系和城市社会体系,成为心灵上“漂泊的一代”.本文通过对农村青年身份认同、家乡认同、城市认同和未来归属的分析,提出从经济层面、生活层面和文化心理层面采取措施,积极帮助农村青年消解社会认同焦虑,加快农村青年社会融合.

关键词:农村青年;社会认同;社会资本;城市融入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2-0126-02

农村青年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思想活跃,向往城市生活,对融入城市有着强烈的愿望,在受教育程度、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等方面较之进城前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城市文明和更多的发展机会吸引着大量的农村青年;另一方面城市又通过种种屏障阻碍着他们对城市的认同和融入.他们在逐渐失去对农村社会认同的同时,并没有在城市中寻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处于一种主动性认同和被动性适应相矛盾的状况,并通过心理活动和日常行为表现出来.

一、关于农村青年社会认同的理解

社会认同是社会成员在日常生活的持续磨合中,在自身经历、文化和社会环境的相互碰撞过程中形成的,既包括社会成员对自身行为、身份等特性的“确认”或“归类”,又包括社会成员对所属群体、外部环境等周围世界的认同和评价.它可以看作是在特殊的经历和社会环境下,在农村和城市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中,所表现出的对自身特性、心理归属、未来发展及所处社会环境的主观性态度.进城前,农村青年主要生活在一个依靠血缘、地缘联系在一起的村落共同体,对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外部环境很容易定义;进城后,农村青年在经历了两种不同社会文化的反差对比之后,不仅很难形成和城市居民相似或相同的社会认同,也使得他们的社会认同倾向于一种模糊和不稳定的态势.如果说老一辈进城人员在城市中遭受到歧视和排斥后,还能在家乡找到归属和寄托的话,农村青年则已经无法像上辈那样对家乡产生强烈的认同了.在这里,农村青年社会认同主要是指农村青年在对进城前后两种境遇对比过程中,内心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一种认知态度,是对自身身份、地位、行为和特定环境中的价值、文化、观念的一种“确认”或“归类”,同时,也是一个随着个体自身经历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不断被建构、解构和重构的过程.

二、农村青年社会认同的表现类型

1.对制度性身份的不认可.首先,从职业上讲,农村青年不再从事农业劳动或根本就不懂农活,而是和工人一样在工厂做工,从事着和农业毫无相似之处的劳动.其次,从地域上讲,他们常年在城市生活和工作,对农村的生活已经日益疏远,甚至对农村的某些生活方式和习惯已表现出某种不适应.再次,从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网络上讲,他们更接近于城市人的生活方式,交往结构开始由单纯地依赖初级社会关系逐步转向依赖次级社会关系.但是,无论农村青年的生活领域、职业和社会关系网络有着怎样的变化,但农村人的“社会标签”已成为他们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制度性的身份认同、城乡居民的习惯性认定和他们对自身身份认同的不一致,使得他们想要淡化农村人身份,渴望通过经济、职业等外在条件的改变来重新认定自己的身份.

2.对家乡认同的减弱.农村青年大多没有务农经历或只有短暂的务农经历,在经历了农村生活和城市生活的强烈反差对比之后,他们对家乡的乡土认同开始逐渐减弱.城市文化的耳濡目染也在不断消解着他们对家乡仅存的情感认同和社会记忆,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已使他们渐渐不再适应农村生活方式.农村青年与家乡的联系更多的是维系在对家乡亲人的感情寄托上,而对农业劳动则明显缺乏兴趣,对农村一些生活习惯、传统观念和风俗习惯等比较反感,甚至持有批评态度.他们不清楚自己的未来在哪里,他们向往城市,却不被城市所接纳,他们的根在农村,却对农村日益疏远.

3.对城市社会认同的渴望.农村青年对城市有着强烈的融入渴望,尽管他们一直没能在城市中找到归属感,但是,他们已经不再将自己与城市对立或隔离开来,而是开始逐渐认同城市社会,希望通过进城务工、经商改变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他们宁愿留在城市里遭受各种歧视和排斥,也不愿回到农村.频繁接触的城市文化正逐渐改变着他们对城市的固有看法,并不断地消解着他们对家乡仅有的社会记忆,强化着他们对城市社会的认同感.但是,由于社会系统、制度系统和文化系统的不完善,使他们无法享受到最基本的市民待遇,只能以一种“边缘人”的状态在城市中存在.

4.对未来归属的迷茫.对农村青年而言,城市意味着一个新的生活空间,能否在城市中生存和发展,关系着自身及家族的前途和命运.虽然根在农村,却对农村生活日渐疏远,渴望融入城市,但他们无法被城市所接纳,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更不清楚自己的未来在哪里.自身特点和城市消费文化的强烈刺激使他们往往追求轻松体面的工作、时髦的服装、时尚的休闲方式等,为了满足这些,他们在就业时期望值较高,对工作更“挑剔”.但是,由于受到自身和外部环境的制约,他们满足这些的能力却没能得到相应的增长和提高.一面是物质、精神消费扩张的,另一面是个人能力及外部环境的限制,两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时地拷问着农村青年.究竟是应该继续留在城市里拼搏,还是等挣了钱就回农村?城市的不接纳使得他们无法真正地融入城市社会,而对农村生活的陌生感和疏离感又使得他们不愿或无法回归农村,而只能在农村和城市之间做“钟摆式”的循环流动.

三、影响农村青年社会认同的因素

1.自身资本不足是内部因素.农村青年社会认同的形成与其本身所拥有的资本状况相联系,即资本的利用和开发状况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社会认同和社会融合状况.对农村青年而言,他们对初级社会资本的依赖程度正在逐渐降低,而更加注重次级社会资本的构建,因此,农村青年也同样面临着“重建”新的社会资本和社会关系网络问题.事实上,农村青年在由农村向城市的流动过程中,尽管发生了生活场域、职业、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改变,因其制度性身份没有改变,再加上自身获取资源能力的限制,对他们的心理活动、日常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反映到社会认同上就是社会认同处于一种不明确和不稳定的状况.从总体上看,农村青年是一个自身充满矛盾色彩的社会群体,非工非农的社会处境、恶劣的工作条件、权益不断被侵害等等,使他们的内心不断处于焦虑和恐慌之中.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及时改变的话,一旦形成“内卷化”社会认同,也就意味着他们只对自身内群体认同,对农村社会、城市社会等其他外部环境则表现出诸多的不信任和不认同.

2.固化的社会刻板印象是外部因素.在当前的经济、社会环境下,农村人身份决定了他们很难真正融入城市主流生活,在一些乡村工业化发达的地区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外来农村人口甚至已成为当地劳动力市场的主体部分,但仍然是当地社会的边缘群体.与大城市不同,在那里城市户口还是农村户口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当地人身份还是外来人身份.城乡二元结构制度也使得那些改变了职业和生活场所的农村青年游离于城市体制之外,他们虽然常年外出,但又“移而不迁”,虽然进入了城市,对城市有着认同的渴望与努力,但始终不能被城市社会所接受与认同.这种认同目标和实现可能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使得大量的农村青年在城市中处于非城非乡、进退两难的“双重边缘人”状态,导致了社会认同的偏差和混乱,甚至造成了一些越轨行为.对他们而言,城市意味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意味着不一样的前途、不一样的命运,但是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严格的户籍制度、冷漠的社会歧视等等,一道道有形、无形的门槛不断粉碎着他们的城市梦.

四、促进农村青年社会融入的建议

社会认同状况不仅仅是心理活动的表现,更是直接影响着个人的日常生活行为,关系着当前和未来的社会稳定.因此,要消减社会认同的消极影响,促使农村青年更好地融入社会,首先,从经济层面上,应在社会分层体系结构中给予他们一定的社会地位,并通过进一步改革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加强农村青年职业培训、规范用工制度等方法提高和保障收入,使他们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自身的经济状况,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流动循环.其次,从社会层面上,完善和改革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消除政策壁垒,使农村青年平等享受城市中基本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当地社会组织活动,多渠道拓展农村青年的自身发展空间,促使他们形成一种和城市居民相接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逐步缩小农村青年与城市居民的差距.最后,在文化、心理层面上,农村青年的社会认同还处于一种低水平的阶段,并容易随着自身经历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还处以一种待定型状态.所以,营造一个平等、共享的社会氛围,为农村青年提供一个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改善自己物质境遇的环境,不仅可以逐渐消除农村青年与城市居民的社会、文化隔阂,还可以促使农村青年与城市居民的理解和融合,鼓励他们对城市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

五、结语

由于自身特性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农村青年在对农村社会的认同减弱、对城市社会的认同又遭遇阻碍的情况下,极有可能形成既不认同农村社会,又不认同城市社会,只认同自身内群体的社会认同,而这一特性又是与其自身所拥有的资本状况和外部社会刻板印象密切相关.他们希望在城市中寻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但是,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非均衡性,及社会政策、社会规范等制度性资本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调节,使得他们无法在城市主流社会中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只能借助于内群体的非正式力量和方式来建构自己的生活秩序,解决自身的问题.如果这种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的话,将会在城市中形成主流社会和边缘社会两种社会形态,且随着边缘社会的不断扩大,势必会对主流社会产生强大的冲击,甚至会产生社会隔离和边缘化累积问题.

参考文献:

[1]王蓉.社会流动中的文化分化与观念断层——乡村青年群体的比较视角[J].青年文化,2012(7).

[2]张陆.青年城市移民的城乡双重认同研究[J].青年研究,2014(2).

上文结论:该文是一篇适合农村青年和进城和认同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农村青年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农村青年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农村进城老年人城市社会适应问题的 曹 娟 邵熙雯【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社会化进程也随之加快,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村老年人跟随子女告别家乡的故土来到城市,然而随之也会产生一系列问题 例如城乡老年人因为离开熟悉的环境来到陌生的城市生.

2、 人口流动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影响探析 人口流动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探析王彦博 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第一中学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人口流动逐渐呈现高增长的态势,特别是近几年来,农村人口流动特别大 在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大批农民进.

3、 大学英语课程社会服务功能探析以大健康产业集群时代为背景 摘要大健康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是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文章以大健康产业集群时代为背景,分析了新时期下高……教育社会服务功能的内涵,大学英语课程的正确定位,并进行市场调研,剖析了大学英语课程和社会服务之.

4、 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社会融入策略探析 摘要现如今,高校招生的规模逐渐扩大,在普及了高……教育的同时,大量的大学生在毕业进入社会后对就业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而最需要被全社会关注的则是农村籍大学生就业的问题 他们在毕业后由于就业难的原因,不.

5、 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认同的生态文明维度析论 关海宽a,卢园园b(河南大学 a 马克思主义学院;b 法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1)摘要生态文明事关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发展,也是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突显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基本参照和依据 当代资本主义和现.

6、 在深化改革中激发社会活力思想探析 摘 要 落实十九大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必须激发社会活力 十八大以来,在改革中对激发社会活力思想有许多发展,主要表现在深刻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激发社会活力的强大动力;从体制机制上进行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