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企业文化期刊 中国文化论文 企业文化杂志社 企业文化的论文 国际企业跨文化融合策略论文 中国文化现象分析论文6000字 文化软实力论文3000字 中国酒文化10000字论文 壮族旅游文化论文 从众文化英语论文

关于文化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与荡漾文化穿越意味的古代书院相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文化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4-20

荡漾文化穿越意味的古代书院,该文是文化方面有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和荡漾和书院和穿越方面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文/ 程应峰

古代书院是私人或官府设立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自宋朝以来就有“四大书院”一说,即江西九江庐山白鹿洞书院、河南商丘南湖畔应天书院、湖南长沙岳麓山岳麓书院、河南登封嵩山嵩阳书院.此外,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也以学以致用言动天下的传统而名垂后世.

在那里,书声朗朗,墨香阵阵,流淌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在中国古代文化传播中,启承转合,自由流畅地衔接着各种文化流派,成为时代文化的有效载体和价值符号.

应天书院

应天书院起源之早,规模之大,持续之久,人才之多,居古代四大书院之首.《宋史》记载:“宋朝兴学,始于商丘”,“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晏殊)始”.应天书院的前身,是后晋时杨悫所办的私学.北宋政权开科取士,应天书院出类拔萃,百余名学子科举及第的竟多达五六十人.1009 年,宋真宗正式将该书院赐额为“应天府书院”.1043 年,宋仁宗又将“应天府书院”改为“南京国子监”,自此成为北宋最高学府之一.

而后,该书院在应天知府、著名文学家晏殊等人的倡导支持下,得到了壮大发展.学子们“不远千里”而至,“远近学者皆归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等一批名人名师应晏殊之邀在此任教,其显盛地位也就可想而知了.在此,范仲淹率先明确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匡扶“道统”的书院教育宗旨,并以此确立了培养“‘以天下为己任’之士大夫”的新型人才培育模式,由此推动了宋初学术、书院学风朝经世致用方面的转变.因为范仲淹对该书院的突出贡献,后人立有《范文正公讲院碑记》.

岳麓书院

岳麓山上的岳麓书院,是一座雅致的千年庭院,门庭前悬挂有一楹联,曰“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这块令人骄傲的文化招牌,可谓名至实归,这座书院培养出的人才中,有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唐才常、沈荩、杨昌济、程潜等人,都是一等一的杰出人物.

岳麓书院人才辈出,经久不衰,绝非偶然.无论立院之根,处世之本,还是讲学之道,育人之术,都有它的高超和神奇之处.其精神坐标和价值体系,始于唐时周敦颐先生的主张.他主张在学术思想上要有自己的特色,一是强调以性为宇宙本体,从人性、物性中寻求万物的共性;二是重践履,倡经世务实学风,反对离开实用空说性命;三是不偏一说,主张融汇众家之长.正因如此,岳麓书院拥有健康茁壮、枝繁叶茂的文化根系,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此外,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朱熹不远千里从福建武夷山赶到岳麓书院与张栻讨论《中庸》之义,开书院不同学派“会讲”先河,对岳麓书院的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

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原名嵩阳寺,因坐落嵩山之阳而得名.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 年),隋唐时名嵩阳观,五代后周名太乙书院,宋代赐名太室书院,宋太宗赐书院匾额和九经印书.北宋景佑二年(公元1035 年)改名嵩阳书院.南宋时嵩阳书院因战乱废损,直到清康熙年间重建.嵩阳书院建筑物多为硬山滚脊灰筒瓦房,古朴大方,雅致不俗,由一个主体院落和周围多个单体建筑群组合而成,其地域分布较为广阔.除嵩阳书院主体外,属于书院的建筑物,还有位于嵩阳书院东北逍遥谷叠石溪中的天光云影亭、观澜亭、川上亭和位于太室山虎头峰西麓的嵩阳书院别墅——君子亭;书院西北玉柱峰下七星岭三公石南的仁智亭等建筑.因自然及人为的破坏,散布在嵩阳书院周围的这些建筑原址,只遗留有少量的石刻题记或残砖碎瓦.

在学识传播上,嵩阳书院以理学著称于世.北宋儒教洛派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在此聚众讲学,使书院名声大振.北宋名儒司马光、范仲淹、韩维、李刚、朱熹、吕晦等也曾受邀在此讲学.嵩阳书院因此成为重要的儒学传播圣地.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始建于唐代.最盛时,有360 余间建筑,屡经兴废,今尚存礼圣殿、御书阁、朱子祠等.书院内,大小院落,交叉有序;亭台楼阁,古朴典雅;佳花名木,姿态各异;碑额诗联,比比皆是.充分体现了古书院攻读经史、求索问道、赋诗作联、舞文弄墨的特色.院内“慎思园”两侧碑廊,明清两代的石刻甚多,现仍存一百余块.有朱熹所书“白鹿洞学规”及历次修建铭记,有许多赞誉书院和赞美风光的诗文题词,内容极为丰富.其中令人赞叹不绝的是紫霞真人用蒲草书写的《游白鹿洞歌》,书体如龙飞凤舞,跃然壁上.

相传,唐贞元年间(公元785 年前),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李涉在此隐居读书,养一白鹿自娱.此鹿通人性,常跟随左右,且能跋涉数十里到星子县城将主人要买的书、纸、笔、墨等如数购回,故时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其所居为白鹿洞.后李渤任江州刺史,便在读书台旧址创建台榭.到南唐升元中,在此办起学校,称“庐山国学”.宋*学家、教育家朱熹为南康(今星子县)郡守时,重建院宇,在此亲自讲学,确定了书院的办学条规《白鹿洞书院教条》,该条规不但体现了朱熹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育思想,而且成为南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七百年书院办学的样式,成为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朱熹的教育思想,吸引了许多海内外知名学者来此讲学,白鹿洞书院因之名声大振,成为宋末至清初几百年“讲学式”书院的楷模,成为当时顺沿不衰的文化中心之一.

东林书院

东林书院建于北宋政和元年,亦名龟山书院,位于江苏无锡.当时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之嫡传高弟、知名学者杨时(号龟山)长期讲学于此.据传,无锡官员李夔陪同著名学者杨时到无锡南门保安寺游览.杨时见这里临伯渎港,前临清流,周围古木森天与郁郁葱葱的庐山东林寺颇为相似,是一个研究和传授学问的理想场所,便有意长期在此讲学.李夔得知杨时的想法后,全力予以支持.并取了杨时游庐山时所写“东林道上闲步”这首诗中的“东林”二字作为书院名称.

因战祸、动乱等原因,该书院也一度荒芜废置.直到公元1604 年,东林人氏、明朝学者顾宪成等人重兴修复该书院,并在此聚众讲学,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精神,引起全国学者的认同和响应,顾宪成撰写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更是家喻户晓,成为许多学人、志士的共同心声和座右铭.当时的东林书院,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会各三日.愿赴者至,不必遍启.每会推一人为主,说“四书”一章.此外,有问则问,有商量则商量.凡在会中,各虚怀以听.在讲习之余,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指陈时弊,锐意图新;主张志在世道,躬行实践,反对空发议论,脱离实际.因此倾动朝野,海内一些抱道忤时的士大夫仰慕应和,闻风响附,皆以东林为归.一时之间,东林书院成为江南人文荟萃和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

明末东林党人因东林书院而名,东林书院又因东林党人而蜚声海内外.在明末数十年时间里,东林书院的学人,在历史变革的潮头,以“冷风热血,洗涤乾坤”.东林书院成为东林党人心目中的圣地,士子们以“躬登丽泽之堂,入依庸之室”为荣.

古代书院多建于山林名胜所在地,是受了佛教“僻世遁俗、潜心修行”的影响.书院选择的环境,常常是山环水合,或泉清石秀,或古树参天,或茂林修竹……可谓“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如此僻静优美、清邃秀丽的去处,自是最宜于学业传授和学术研究的.

古代书院,不持门户之见,不死守师从学说,广泛开展学术论辩.正是在一论一辩之间,思维才有了突破口,社会才有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如岳麓书院的“会讲”制度,让不同学术观点的学派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进行探讨论辩,平等交流,旁听的学生聆听着大师们精妙的语言,体验“思辩”的乐趣,探求人性的秘密,该是多么美妙、多么快乐的事情啊.再如嵩阳书院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所谓“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疑渐渐解,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与此同时,采用“问难论辩”式教学,启发学生的思辩能力.时至今日,所有这些,不啻为值得提倡的教育教学方式.

可以说,中国古代书院文化是极有分量并且耐人寻味的,正是这些耐人寻味的书院文化,才让中国古代书院有了继往开来、溯古通今、荡气回肠的文化穿越意味.

程应峰,湖北省作协会员,《读者》《博爱》《格言》等刊签约作家.

综上资料:上述文章是一篇适合荡漾和书院和穿越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文化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文化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中国古代狗文化拾零 我国古人认为,狗有预兆吉凶灾异的象征作用 狗的毛色不同,其品质也各不相同 黑狗白耳,会使主人富贵;黄狗白尾,主人衣食不愁;白狗黑头,会使主人发财;白狗黑尾,会使主人世世有车乘;黑狗如果白胸白臀,就会带.

2、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对日本古代建筑的影响 摘 要中国在唐朝时期,因良好的周边环境和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成为当时世界上很多国家学习发达文明所向往的地方,是当时世界各国心目中神圣和具有雄厚实力的国度 日本从唐朝开始向中国派出大批使者学习中国文化.

3、 寒和中国古代文化 中国古代生活中的人和事,许多都冠上了“寒”字 例如称贫穷的读书人为“寒士”“寒人”“寒儒” 为什么称贫穷.

4、 论古代汉语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摘要古代汉语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传统文化内容,古代汉语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教师应当把古代汉语教学活动作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机会,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民.

5、 古代茶具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保护策略古代茶具、欣赏和收藏价值(一) 中国古代先民早在远古的神农尝百草的洪荒时代就发现了天地自然赋予茶树的神奇功效,并发明了采制与饮用茶叶的方法 近五千年来,茶这一神奇的植物伴随着中华文明的成长,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茶不.

6、 禅宗丛林制度对中国古代书院文化的影响 禅宗是中国古代汉化佛教的一个宗派,它针对其他各宗精于佛学理论研究而疏于修正的不足,从现实修行实践出发,反对渐修主张,提倡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提倡顿悟,将中国汉化佛教中“心性本觉&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