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期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中国电视期刊 中国和世界的关系论文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中国文化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期刊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第九届中国教育电视优秀论文 期刊中国过电视 期刊中国电视 中国文化现象分析论文6000字 理论和我的中国梦2000论文 电视编导论文学术期刊

关于中国电视类开题报告范文 与中国电视史的一个范本:《外地媳妇本地郎》有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分类:期末论文 原创主题:中国电视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18

中国电视史的一个范本:《外地媳妇本地郎》,该文是中国电视类有关开题报告范文与《外地媳妇本地郎》和范本和中国电视史类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内容摘 要】反映当代家庭生活的粤语系列短剧《外来媳妇本地郎》成为广东广播电视台播出时间最长的一部电视剧,在16年里它以贴近生活、独特题材、寓教于乐、植根本土而深受本土观众喜爱,遵循艺术规律和坚持文化特色是其成功的两大重要因素.此外,在得到社会广泛认同的基础上,这部长剧仍将继续前行.

【关键词】方言短剧;百姓生活;文化特色;社会评价

2016年7月16日晚19:04,随着两广地区电视观众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电视主题曲在珠江频道如约响起,由广东广播电视台广东广视传媒有限公司摄制出品的当代家庭生活题材粤语系列短剧《外来媳妇本地郎》(以下简称《外》剧)播出正式突破3000集大关,从而再次刷新了我国广播电视史的纪录,成为当前国内播出时间最长、集数最多的电视连续剧,而这一天距离该剧2000年11月4日的首播已相隔近16年之久.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这部电视剧为何能历久不衰?成功的奥秘值得探讨和总结.

一、贴近生活,寓教于乐

《外》剧一个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它非常生活化,表现的是广州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家头细务、街坊邻里,每一个脸孔都是那么熟悉和亲切,每一个故事都似曾相识,完全没有那种高大上的说教,关注的都是老百姓身边的事情.正是这种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的广州方言,让观众与该剧朝夕相处,十多年来不离不弃.一部讲述百姓日常生活的电视剧,能够在剧烈变革的大时代不间断连续播出16年并始终受到观众的追捧,带来强烈的社会反响,乃至成为广东省的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成为改革开放新时期镌刻在广东这片改革热土上的时代印记,成为陪伴和见证一代人成长的文化符号,这无疑是对习总书记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等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的最好诠释.

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其实《外》剧也曾走过弯路,2010年10月,有一位热心观众致信广东省委宣传部领导,言辞激烈地指出《外》剧当时出现的种种缺陷和不足,要求停拍停播并将宝贵的频道资源给予更优秀的栏目.为落实省委宣传部领导关于“应当从提升剧集质量、保护品牌节目的角度回应观众需求”的批示精神,剧组专门组织编剧、导演、演员深入到乡村田间,与村民观众深入座谈,而农村群众对《外》剧、对演员发自内心的热爱,让剧组主创在深受感动之余,也深感责任重大,于是很快确立了一系列密切联系观众、深度交流沟通的常态化机制,以及关于创作的整改措施,立即付诸行动并延续至今.

据联合国报告,中国城市人类发展水平广州排名第一.广州人低调务实包容,加上领开放风气之先,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基础,市民热爱生活、懂得生活.广东毗邻香港,广东电视受香港电视影响较大,形成贴近生活、取悦观众的节目理念.为什么不是服务观众而是取悦观众呢?记得笔者当年采访香港剧作家马云先生(其编剧的《大地恩情》为第一部进入大陆的香港电视剧,曾走红大江南北),他认为都市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电视剧就是为他们提供休闲娱乐,这种娱乐便成了都市人的心理按摩器.由此看来,取悦观众正是服务观众的最佳形式,而具体形式他们采用了群众喜闻乐见的情景喜剧.也许有人认为取悦观众即迎合观众,层次太低.其实迎合观众不等于迎合低俗,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看电视最重要的是开心,让他们开心就是满足他们最基本的文化需求,连这个都做不好还奢谈什么先进文化?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广东电视台有过一段非常辉煌的历史,曾经创造了中国电视的不少第一,成为全国最有创新活力的电视台,而采用粤语播出的广东电视台珠江频道也成为广东老百姓的首选频道.当时还曾传过一个笑话,说电视台一位全国家喻户晓的著名主持人到广州,出租车司机竟然对他一无所知.对于《外》剧当年在广东造成的万人空巷,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赵化勇印象深刻,曾任央视台长的他回忆:“当时一套在各地收视份额始终名列前茅,唯独在广东上不去.台里了解情况后告诉我:第一,一套是普通话,在说粤语的广东不太流行;第二,广东播出了一部非常好的电视剧,就是《外来媳妇本地郎》,用广东话播出,既贴近生活,又有本地风情.”

有人认为《外》剧之所以深受本土观众欢迎是因为使用方言,但为什么那么多方言节目死了,它还活着?肯定还有方言背后的文化因素.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根植本土、鲜明的广东地域特色和岭南文化气息,也是《外》剧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剧中从语言到音乐、从建筑到器物、从情境到风景,无一不浸透着浓郁的岭南特色和南粤风情;西关大屋里的欢声笑语、昌盛街坊的喜怒哀乐将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的岭南文化特质表现得丝丝入扣、淋漓尽致.16年来,热播中的《外》剧深深根植和坚守在岭南文化沃土之中,凸显了主创人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在诸多的影视题材类型中,家庭*题材电视剧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并以其天然的亲和力受到观众的喜爱,成为电视荧屏上的宠儿.这类电视剧往往把镜头对准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化再现,激发观众对家庭*道德和社会焦点问题的思考.《外》剧正是这样一部面向普通市民家庭、老少咸宜的家庭生活剧,“家和万事兴、和谐共融、包容友善、守望相助”一直是该剧所倡导的主题思想和精神内核.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在商业化大潮冲击下,高尚道德感的缺失成为了不少影视作品的通病,《外》剧所展示的,并不只是隔靴搔痒式的生活体验,而是具有直面现实生活的勇气,深入开掘现实生活的广度和厚度,成为社会生活情感慰藉和道德*修复的良药,唤醒人们对家庭责任、社会良知和人理的传统记忆和正确思考.

二、选题独特,遵循规律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香港电视已经在事实上通过非常规途径进入部分广东市民家中.2001年2月香港凤凰卫视被正式批准在广东播出,自始陆续有8个频道在广东境内合法落地.“广东成为全国率先对外开放天空、并且唯一有境外电视频道公开落地的省份和电视传媒开放试验特区.”尤其是香港电视剧,以其极强的生活气息和叙事能力很快便俘获了大量广东观众.然而,开放并不可怕,竞争可以促进发展,广东电视不断地学习和吸收香港电视先进的节目理念.“开放天空以后的广东电视并没有被境外媒体击垮,而是在“与狼共舞” 的日子里不断地“强身健体”.他们绝地反击,逐步收复失地.”⑴《外》剧于2000年11月一经播出便立刻获得观众热捧,一时全城轰动,此后一发不可收,收视率节节攀升,2002年更创下广东省域41.39点的历史性收视纪录,在广东本土自制剧中首次超过港台剧并长期独占鳌头,播出时段平均收视人数超过2000万.

《外》剧讲述了广州老城区一个有着四个儿子的大家庭,娶了天南海北的四个外地媳妇,由于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产生了一系列摩擦、冲突、交流和融合的喜剧故事,而这些故事无一例外都来自于百姓生活,有着广阔的时代背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世纪之交,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广东进入到“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率先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改革开放新时期,城乡人员大迁徙、大流动成为了当时广东地区突出的社会现象,掀起了继80、90年代以来的第三次人口迁入的高峰.这一时期,在广东这片开放的热土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在共同的工作、生活中互相交流互相融合,这种交流和融合前所未有的活跃,既为“外来媳妇”和“本地郎”提供了广阔的戏剧舞台,同时也为剧目注入了更深刻、更鲜活的时代内涵.

剧组主创人员正是敏感捕捉到这一社会现象,深刻认识到本地与外来人员的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融合乃至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是永远不会陈旧和落后的命题,因而决定创作《外来媳妇本地郎》这样一部富有喜剧色彩和时代特色的家庭生活系列剧.有了好的选题就有丰富的节目资源,但还要遵循艺术创作规律.“栏目剧独有的节目形式使其获得了相对独立的艺术形态:介于真实与虚构之间.电视栏目剧既具有‘剧’的文化基因,又秉承了电视栏目干预现实的纪实特点,在叙事中巧妙地将情节的虚构性与现实的感受性融为一体,表现出介于虚构与真实之间的艺术特质.”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外》剧的成功正是得益于遵循这一艺术特质,并采用相应的创作手段.

“边拍边播”是《外》剧制作特点,这不但使得《外》剧的创作比起其他类型的电视剧更加贴近百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更能最快速地反映流行热点、社会动态,而且能够第一时间根据观众的反馈有的放矢地改进创作,乃至不断地调整和纠错;而庞大的剧集体量和延续不断的常态化播出机制,既给予了主创人员尝试不同故事形态、人物走向和关系结构的广阔空间和充分时间,又赋予剧集本身极大的“容错力”.“边拍边播”,根据观众意见和市场反映迅疾应对调整创作,保证了《外》剧的艺术质量始终处于稳定的状态,也是16年来《外》剧长盛不衰、常看常新的重要保障.

《外》剧多少受生活气息极浓的港剧影响,但此类方言栏目剧在大陆也是有历史渊源的:1993年11月8日早上,电视台《东方时空·生活空间》播出《牡丹江畔的老人》,在节目结束时第一次打出这样的主题语:“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从而诞生了一个贴近观众走近百姓的短纪录片栏目.1994 年10 月重庆电视台推出方言栏目剧《雾都夜话》,这是重庆电视台存活得最久且仍然有生命力的栏目,并在2004 年入选首届全国“电视百佳栏目”.由此可进入了我国栏目剧和方言节目创作的繁荣时期.

三、植根本土,坚持特色

始终坚持植根本土、特色化发展,是《外》剧保持长盛不衰的先决条件.广东电视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曾相继推出《公关小姐》《情满珠江》《农民的儿子》《英雄无悔》《和平年代》等一系列轰动全国的优秀作品,连续五年获得“飞天奖”“五个一工程奖”的殊荣.但随着市场环境的变迁,辉煌过后逐渐陷入了发展的瓶颈.在改革和转型的阵痛期中,该部门的员工没有萎靡和沉沦,而是主动作为,在困境中潜心分析研究市场环境和自身条件,做出了发展低成本、短篇幅系列剧的选择,并形成了五部室内情景剧的策划方案.经过多轮评议论证,最终选择了讲述草根百姓家庭生活故事的《外来媳妇本地郎》,并作出了“根植本土的粤语系列短剧”这一差异化定位.从长剧到短剧,特色不仅没有改变,而且更加鲜明.

事实证明,这类短剧也是性价比较高的节目类型,该剧仅以每集约十万元的较低制作投入,为珠江频道节目时段累计创造超过20亿的广告效益.16年来,该剧主创人员不忘初心,做到了三个坚持:坚持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抒写普通人的真情实感和喜怒哀乐;坚持传递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把艺术创作规律与市场规律相结合,实现了既叫好又叫座,既有好口碑又有良好经济效益的双赢目标.该剧先后获得国家、省(部)级奖项荣誉达20余项.2007年,被国家授予“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先进集体”荣誉奖章,这也是多年来获此殊荣的唯一的基层电视制作单位;2012年,《外》剧获得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时至今日,《外》剧收视率和收视份额虽然较巅峰时期有所回落,但依然稳居珠江频道三甲之列.

诚然,在当下媒体融合和电视转型的艰难时期,《外》剧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上有卫视的大剧大综艺的挤压,下有网剧网络电影的冲击,后有手机电视微视频的蚕食,《外》剧也面临如何在坚持特色优势的同时求新求变的重大课题.正如广东电视台副台长杨卓兴所说:“我们不管做什么,首先要看目标观众的需求,自制节目特别是自制剧在珠江频道得到了强化.……《外来媳妇本地郎》以凸显本土文化及地缘特色为主要卖点,将老广州西关大屋作为广州风俗的一个展示窗口,把外来人口融入本土生活带来的种种新旧观念冲突和不同文化习俗碰撞以喜剧的形式放大,用生动活泼的粤语方言营造喜剧色彩,展示广州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巨变.”⑶我们相信有观众就有需求,有需求就有希望,当今中国虽已成为网络大国,但仍有近一半非网民,仍有大量需要我们提供精神文化产品的电视观众.

“电视栏目剧形态的出现则标志着中国电视节目形态正从单纯的简单克隆发展到引进与自主创新并重的新阶段.中国电视人开始立足自我的文化土壤与收视群体,尝试创造出具有本土风格和文化因子的新的节目形态.”⑷坚持不等于保守,更不等于原地踏步.随着内地生活水平提高和群众的文化需求增加,电视观众的审美口味也发生了变化,那种低成本制作、使用非专业演员的栏目剧逐渐走向衰落.但为什么《外》剧仍然立于不败之地呢?除了以上原因之外,也跟《外》剧的节目品质有关,《外》剧使用专业演员,制作成本也比一般的栏目剧要高一些.业内有人把这类介于连续剧和栏目剧的节目类型叫做电影剧.与此同时,主创人员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探索,比如近年推出了动漫版《外来媳妇本地郎》,希望争取更多的年轻观众.

四、与时俱进,继续前行

这部中国电视史上播出时间最长的电视剧,一直在“变”与“不变”之中前行,既有适应时代变迁的变,也有对自身价值观的坚持.

16年来,《外》剧从未发生价值观以及思想导向方面的偏差,实现了安全播出零事故,全体主创人员更是不为行业乱象所惑、不图名利、扎实创作,坚守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的良知和道德底线,未曾出现任何有违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共道德准则的负面新闻,尽管在经济报酬方面仅为行业的中低标准,但主创人员坚持把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人生情怀熔铸在作品之中,无论是剧中宽厚包容的康家成员,还是热情好客、诚挚友善的昌盛街一众街坊,以及西关大屋里发生的种种生活趣事,无不体现出这种对现实生活的深度观照和积极关怀.这无疑源自创作者正确的价值思想以及对人情人性的关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纲常*的重视.他们更将创作的触角伸向厨艺药术、职场文化、家庭百科、孝悌廉耻、“温良恭俭让”传统美德等更广阔的创作领域,用真情打动观众,引领观众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标准.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夜,可以说《外》剧是用一种很柔和的方式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6年来,剧组不断从各个渠道收到热心观众的信函、纪念物品等等达到数千份,表达谢意、倾吐心声甚至求助解决生活困难,《外》剧真正成为广大观众信赖和喜爱的“贴心人”.可以说,正是因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巧妙、合理而又让人信服地融入到影视作品中,才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也可以说是群众的关爱造就了《外》剧这棵常青树.与此同时,《外》剧也成为广东改革开放16年的历史人文记录.

2017年1月6日,国家新闻出版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广东广播电视台、广东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举办研讨会,包括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赵化勇、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等一众专家学者研讨《外》剧的成功之处,进而探讨如何“走下去”乃至“走出去”.

赵化勇对《外》剧评价颇高:“一部电视剧能连续播出16年,创作3000集,体现的是一种工匠精神.”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看来,《外来媳妇本地郎》的长寿,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四个媳妇,有海派文化,有中原文化,还有外国文化,广东人民把各种文化交融整合,创造出广东特色.”专家们一致认为《外》剧是中国电视史的一个范本,是中国当代文化的一个现象级作品.它体现了文艺座谈会讲话的精神,我们不仅有高原,还要有高峰,更高更强更久更美.

研讨会还形成一个共识,就是《外》剧应该继续走下去,拍到下一个3000集,更要尝试“走出去”.剧组透露,通过改编和卖剧本,该剧已被配成多种方言版本在各地播出,还向北美、东南亚、欧洲等地发行.另外,剧组通过协拍方式,扩大海外影响,还开始搞动漫、纪录片、网络剧等.专家们还对《外》剧走下去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暨南大学教授谭天建议,将来的传播要到达各个终端,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可以办个媳妇学校,教授怎么煲汤、怎么搞定家公家婆;可以开发网游,还可以做购物,搞‘外来媳妇本地郎’商城,出售保健品等”.

坚持不等于保守,更不等于原地踏步.正如广东广播电视台台长张惠建所说,《外来媳妇本地郎》曾经获得无数的鲜花和掌声,未来它还须做出更大的努力——如何实现“互联网+电视”的融合创新,如何在坚持优良传统的同时敢于突破自己,如何实现跨屏互动的多终端传播……该剧还有许多文章要做.

注释:

⑴谭天:《粤港广电传媒竞争与合作前景初探》《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年第1期,第65页

⑵牛鸿英、高震:《电视栏目剧美学形态研究》《中国电视》2006年第2期,第14页

⑶杨卓兴、谭天:《给力“珠江” 称雄南粤——关于广东电视台珠江频道的对话》《南方电视学刊》2011年第1期,第28页

⑷韩鸿:《电视栏目剧:形恋特征与文化场境解析》《中国电视》2006年第2期,第20页

作者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新媒体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曾瑜

上文汇总:此文是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外地媳妇本地郎》和范本和中国电视史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中国电视本科毕业论文中国电视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小班健康活动:《我的小脚丫》 活动目标1 体验和同伴一起挠脚丫、踢球、跳圈的乐趣 2 了解脚的特点和各部位的名称,知道保护脚的方法 3 增进幼儿合作交往的意识 活动准备幼儿老师的坐垫;小脚印图片一幅;脚的模型一个; 圈、纸球若干.

2、 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分析美国电影《舞出我人生》 【摘要】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自成一派,分属不同的体系 然而,从哲学层面分析,东西方文化殊途同归 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这也是文化的共性 虽然电影舞出我人生是以西方的视角讲述西方.

3、 荐读:《激发无限的潜力》 推荐理由这是当今世界第一名成功导师 安东尼·罗宾斯的第一本著作,是介绍激发潜力追求成功的一套完整理论与方法 在美国及加拿大一经出版,便被抢购一空,现全世界已有数十种译本 这是追求卓越成就.

4、 从当代影视环境看电视短剧 前景以日剧《世界奇妙物语》为例 【摘要】世界奇妙物语是日本富士电视台于1990年推出的一档电视短剧,至今仍在持续更新 1997年以前,世界奇妙物语以春、夏、秋、冬、七夕、圣诞为单元播出;而1997年后则固定为春、秋季特别篇,每季5个.

5、 文学的爱从何来?笔走龙蛇四十年:《陈思和文集》出版发布与会摘要 编者按在陈思和先生看来, “教育、出版以及人文学术思想的传播”,三位一体才能构成知识分子的理想岗位 先生一生践行自己所言的“理想岗位” 在研究岗位上,.

6、 文徵明:中国书画史上的全才人物 身为“明四家”之一的文徵明,是一位集书画与文学造诣于一身的大家 他兼工的用笔风格、细腻而不刻板的书法,为中国明代艺术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突破传统,自创新格文徵明(147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