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题目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期刊 思想政治教育类期刊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开题报告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文献综述 政治教育期刊 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题目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年论文题目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的论文

政治教育方面有关硕士论文范文 与心理学视域中说服性思想政治教育探微类硕士论文范文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政治教育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06

心理学视域中说服性思想政治教育探微,该文是政治教育方面有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与心理学视域和思想政治教育和探微方面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思想政治教育最常用的教育方式是“说服教育”,说服的方式直接制约教育的效果,那么,说服教育如何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做到有的放矢,产生良好效果?这是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者希望得到的答案,本文将从心理学视角探讨这一问题. 一、说服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诠释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常抓不懈的一项基础工程,而说服教育又是这项工程的主要抓手,借助心理学原理能够丰富说服的路径,提升说服的效果.

1.说服

说服是现实生活中人们相互作用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政治、营销、教育、谈判、调解、求爱等各种行为中都离不开说服.在心理学上,说服主要被理解为改变态度的一种方式,即“通过交换意见、参观访问、收听广播、观看影视、阅读报刊等方式改变人们的偏见及转变不正确观念与信念的方法”.说服常常能够改变人的态度,影响其行为方式,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产生说服效果的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说服的中心路径,在特定的情境中,如果说服者的逻辑论证强而有力,说服对象专注于沟通中的事实,能积极梳理与把握沟通中的逻辑论证,则他们容易被说服,且说服结果的稳固性更持久,对行为的影响也更深远.二是说服的外周路径,如果说服对象不关心沟通中的事实,只关注信息的表面特征,即关注那些能令人不假思索就接受的外部线索,常常因说服者的个人魅力或情境因素导致被说服,这种说服结果的稳固性较差,态度改变也是肤浅而短暂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采取何种说服路径与说服的目的、任务、要求等直接相关,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选择. 2.说服性思想政治教育 现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说服教育基础之上,所谓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都在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以不同方式表征了说服的内涵,从这一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中说服的方式多种多样,其共同特点是具有“说服性”,其共同的取向是立德树人,不妨称之为“说服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将这一教育方式界定为:教育者通过言传身教、提供信息等方式影响受教育者,旨在改变其态度和观念,使行为发生预期的变化.第一,说服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正面教育,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受教育者的认识,做到以理服人;第二,说服性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对话与引导,在充分发挥受教育者主观能动作用、启发自觉、畅所欲言的基础上引导其形成正确的思想与行为;第三,说服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心服口服”的教育,“口服心不服”表明说服过程的强制性、“心服口不服”表明了说服过程存在情绪对抗,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悦诚服”.

说服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不同于“输入式教育”,“思想植入”“道德灌输”将受教育者看成“美德袋”,以物的方式加以强制输入,教育过程是强制的、单向影响的过程,教育者必然是以居高临下、我说你服的姿态呈现,说服性思想政治教育则是自由开放、双向互动的过程.说服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可以分为三类:第一,运用语言文字的方式,如讲解、报告、谈话、讨论等方式进行;第二,运用行动的方式,即通过教育者的实际行动感化受教育者,达到说服的目的;第三,运用事实的方式,如参观、访问、调查等,即用事实说话,达成说服效果. 二、说服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误区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通过述理的方式传播信息,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产生情感的认同,从而发生行为的积极变化,在心理学上体现为个体知、情、意、行整体心理结构的动态发展过程.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以显性状态呈现的意识形态和阶级性因强制性和压迫性过强,使受教育者产生抵触排斥情绪,而以隐性方式进行传递的意识形态和阶级性因其本身缺乏趣味又极易被忽略.”[1,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复杂性,教育者对个体心理的研究成为现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软肋”,致使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说服教育中缺乏对学习主体的深入分析,乃至出现心理误区,主要表现是:

1.片面的权威性说服教育

说服性思想政治教育是要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的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权威性是教育过程的应有之义.然而,一些教育者固守角色自身所赋予的权威,没有充分理解新媒体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权威性内涵的变化,习惯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方式,致使教育过程师生互动缺失,师生关系错位,从而产生心理距离感,降低了说服教育的效果.

2.单向的说教性说服教育

“说教”是长期困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种现象,这种说教表现为不顾受教育者的心理诉求,生硬地、机械地空谈理论,并力图使之信服.一些教育者过度强调自身应负的教育主体责任,认为苦口婆心的说教能够敲开学生心灵之门,而事实恰恰相反,因为说教割裂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关系,即“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关系”,不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情感需求,一味地进行“塑造”或“改造”,致使教育过程变成单向的“输出”“输入”过程,信息不能相互交融和顺畅循环,导致说服力降低.

3.狭隘的正面性说服教育

正面教育是一条重要的教育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常用的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通常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一些教育者只擅长正面教育,不善于把握积极建设性的“负面教育”则是教育方式的一大“短板”.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采取单面沟通(即只呈现有利于你立场的观点)好,还是双面沟通(即同时呈现支持和反对你立场的观点)更好?一般而言,假如你确定能驳斥相反观点,那么双面沟通更有效”.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高的判断是非、辨别真伪、分清善恶的能力,如果一味地采取正面教育,不顾对立面问题、观点、现象的呈现与剖析,只会降低正面说服的效果,也不利于学生分析、判断、选择能力的发展.

4.静态的孤立性说服教育

一些教育者对说服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常常限于“认知层面”,更具体地说,只试图通过口头言语的方式说服学生,这样的理解不仅限制了说服教育内容的拓展,也限制了说服教育方式的选择.基于心理学的研究,人的心理结构由知、情、意、行等要素构成,认知的作用需要个体情绪、情感的体验,也需要意志的支撑和行为的强化,缺失其中的任何一个要素都可能导致说服教育效果的降低.在理性说服基础上,如果能够结合情境的创设与情感体验、挫折教育与意志培养、榜样示范与行为导向等,则会产生更好的说服教育效果.

5.浅近的功利性说服教育

功利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层面、不同环节以不同方式存在着,功利性说服教育集中体现在教育导向的偏差,一些教育者只是基于“思想政治工作导向”,而不是基于“学生思想成长发展导向”.“工作导向”的直接目标就是当下某种任务的达成,而不是学生思想观念的实质性变化,与“工作导向”相关的就是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事实上,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非一朝一夕之功,非一般性说服所能解决,试图通过毕其功于一役的方式取得说服教育的效果,显然是一个心理误区. 三、说服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要素 就说服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来分析,有四个方面的心理因素制约着说服的效果,即作为说服教育者的教师的心理特征、作为说服对象的学生的心理特征、作为说服内容的信息心理特点、作为说服路径的心理沟通方式.

1.作为说服者的教师的心理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是价值引导的过程,教师是价值引导的发起者,教师自身的特质直接影响学生对信息的接纳,进而影响说服教育的效果.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提出的首要说服论证方式就是“借助演说者品格来说服论证”,作为说服者的教师,教师自身需要具备并展示优良品格方能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获得学生的信任.教师在说服教育过程所展示的心理特征,影响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心理认同,制约说服教育的效果.

(1)教师的诚信度 如果一个教师在说服教育中能够充分展示自身的诚信,真诚地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客观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则学生就能够较好地接纳与认同其说服信息,反之,说服教育的效果则大大降低.

(2)教师的权威性 心理学家凯尔曼曾针对“青少年犯罪问题”设计了一个情境:三个演讲者分别扮演法官、门外汉、名声不好者,结果是“法官”的演说使人觉得可靠,“名声不好者”的演说基本起不到说服效果,这就是心理上的“权威效应”.如果一个教师对所传递信息的把控显得知识渊博、理解深刻、充满自信,则说服的效果较好.

(3)教师的亲和力 说服教育的效果还取决于说服者的“人格魅力”,就信息传播的心理认同而言,听众对自己所喜爱的传播者,往往更注意其正确合理的一面,容易被说服;对于那些不信任、不喜欢的传播者,则更多挑剔其错误之处,产生心理上的逆反.教师的亲和力产生人际吸引,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似性,而相似性能缩小彼此间的心理距离,学生就乐于接受教师的说服信息.

2.作为说服对象的学生的心理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对学生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这一领域需要心理学的原理、方法、技术来引导,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学生是说服教育的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能动地接纳、加工、反馈信息,因此,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开展说服教育的前提.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提出的第二条说服论证方式就是“使听者处于某种心境”,即研究说服对象的心理特征,充分利用说服对象的心理因素使说服产生实质性效果.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在不同心理状态下对信息的接纳方式、接纳程度是不同的,教师应根据对象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说服教育.

(1)学生的年龄特征 不同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差异,对来自教师说服信息的接纳有较大差异.就认知特征来说,大学生认知水平已经达到人生的高峰期,但不同年龄阶段的差异明显,低年级学生对思想政治问题的思考尚不够全面,有时易走极端,高年级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变通性等则显著增强.就情感特征来说,大学生的情感发展呈现出层次性、递增性的特点,逐步走向成熟,低年级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责任感等高级社会情感急速发展,此时的说服教育容易得到认同,说服教育相对容易开展;随着年龄的增长,高年级学生逐步适应了大学生活,情感趋于稳定,因而对有关信息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性,对说服内容的批判性增强,说服的难度也大大增加.

(2)学生的个性特征 一方面,大学生个性发展正迅速走向成熟,但尚有未成熟的一面,成熟的一面为理性的说服教育提供了条件,尚未完全成熟的一面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说服教育方式的选择,在诸如价值取向、人生目标等问题上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思想政治说服教育必须基于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际状况,选择切合个性特征的说服方式.

3.作为说服内容的信息心理特点

成功的说服教育不仅取决于教师的说服能力和对学生心理特征的考虑,说服的内容也同样重要,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提出的第三条说服论证方式就是“借助证明或表面证明的论证本身”,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为了达到良好的说服效果,教师应把握好说服的主题,结合各种心理因素综合设计说服内容,使之达到最优效果.

信息的透明度.在以“说教”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通常并未全面准确地向学生展示相关信息,甚至隐瞒某些信息,希冀通过精心包装过的“道理”来主观引导学生的态度与行为变化,从长远来讲这种以控制为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会产生好的效果.如果教师能够向学生展示充分而准确的信息,使之能够在掌握信息基础上加以抉择,即使是说服的即时效果不一定好,但这种开放性信息可能产生恒久的说服效果.

(1)信息的衍生性 在思想政治说服教育中,学生不仅希望得到全面准确的信息,更希望相关信息能够衍生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对社会生活现象起到诠释与指导作用,即教师的说服信息能够在现实中得到印证,这样的信息能够获得心理共鸣,产生良好的说服效果.

(2)信息的心理化 思想政治说服教育的心理化取向是对信息内容呈现的基本要求,即信息呈现要适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在传递信息过程不断审察学生的心理活动,设计相关的活动方案,营造心理互动、心理体验与心理建构的氛围.

4.作为说服路径的心理沟通方式

思想政治说服教育是一项综合性沟通艺术,对教师有着较高的要求,不同教师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群体、在不同情境中的说服教育路径也各不相同,但就现代教育而言,说服教育的主导方式应该是“沟通一对话式”.

沟通一对话是说服教育过程师生之间的一种关系,同时也表现为说服教育的一种方式,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说服教育的基础,在这种关系中人与人之间才能相互沟通和接纳,说服教育过程客观上要求师生之间敞开自己、吸纳对方,展开心与心的融通,这就是对话关系.沟通一对话式说服教育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苏格拉底自谦为“一个无知的人”,只是一个协助别人产生智慧的“产婆”,教学过程中,他不是告知学生答案,直接说服学生,而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自己也扮演学习者的角色,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答案,这是早期的沟通一对话法.

沟通一对话式说服教育要求建立、合作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关系和方式下的说服教育,弱化了长者权威,降低了居高临下的教诲,减少了俯首听命式的接纳,从而形成和谐、融洽的心理氛围.“对话培育模式是以‘学生认同并践行的越多越好’为目标,以‘教育者与学生不断共享、建构的信息’为对话内容,以‘互动、融合、反思’为培育方法,以大学生‘认同并践行多少’为评价标准,教育者在其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学生是主动寻求话语意义的探索者,整个培育过程是连续的交往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相互间接纳、协作、讨论、分享和尊重,反映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趋势. 四、说服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策略 在中国特色的文化教育背景下,说服教育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方式,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可否认,由于部分教育者对说服教育的理解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等倾向,削弱了说服教育的效果,因此,在思想政治说服教育中遵循心理学规律,运用相应的心理策略是提升说服效果的必然选择.在自觉遵循针对性、平等性、可信性、开放性、利益性等原则基础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心理策略:

1.深度理解说服信息

思想政治说服教育过程也是信息传递过程,作为信息传递者的教师,在把握说服信息的透明度、衍生性、心理化等特点的同时,应全面深入地研究与理解信息内容.第一,要“懂得信息”,“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无法达成说服的目标,即要弄清信息的内涵与实质,深度挖掘信息内容的来龙去脉.第二,要“通晓信息”,一方面要把握信息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使说服的内容能够前后贯通,避免机械性、片面性;另一方面要将信息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智力水平、心理取向等相结合,使之切合学生的理解水平.第三,要“谙熟信息”,即教师能够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深度内化信息内容的基础上,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将说服信息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在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基点上深化说服效果.

2.有效掌控说服过程

思想政治说服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动态流程,需要教师有效把握说服的各个环节.第一,确立说服目标,说服的每一步都要围绕目标展开.具体地说:说服目标要“适度”,即目标的高低要恰到好处,目标过低可能对学生触动甚微,距总目标太远,目标过高,可能会加大说服难度,欲速则不达;说服目标要有“梯度”,即目标要有大小之分、主次之别,宜从小目标切入逐步递升为大目标.第二,分析说服对象,主要是分析了解学生的需要和态度,即不同年龄、性别、学业成绩、性格类型等方面的学生对说服信息的心理需要,以及说服过程可能产生的各种态度定势.第三,展开说服过程,这一环节是说服教育的主体部分,既是教师全面展示自己说服艺术的过程,也是学生接纳、认同或抗拒、排斥说服信息的过程.就教师来说,设法转变、引导学生对说服的态度是关键.对持有敌对态度的学生,教师要耐心听取对方观点,在承认分歧的基础上逐步赢得信任;对持有怀疑态度的学生,教师要找到“怀疑区”,然后解释疑团、阐述观点、补充论据、消除疑虑;对持有友好态度的学生,教师要多加鼓励,引导学生从态度向行动转变.第四,评价说服结果,在全面实施说服教育基础上,教师要及时了解说服的反馈信息、巩固说服成果、改进说服方式,跟踪反馈是说服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3.合理运用说服方式

思想政治说服教育方式丰富多彩,这里主要是从学生的心理结构出发,从认知、情感、行为的角度进行大类归纳,每一类方式都是复数意义上的概念,涵盖诸多操作方法,需要教师在说服过程加以灵活运用.基于笔者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研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说服教育可以采用指导一内省式、过程一体验式、践履一训练式[‘,等三类说服方式.

(1)指导一内省式说服 就认知层面来说,指导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知是由“外在之知”向“自我之知”不断内化的过程,即由外在的“说服陛指导”逐步走向内在的“自主性认知”的过程,这一方式突出“知”来开展说服教育.第一,教师运用口头言语对思想政治信息进行梳理、辨析、阐释、评价和建议,体现为“指导性认知”;第二,教师通过常规交流、配对讨论、正反辩论等达成说服的目标,体现为“研讨式认知”;第三,思想政治说服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生对信息的内化程度,在说服基础上,如果学生能够超越外在的导向,反省自身的心理状况和生存境遇,自觉调整自我,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所期望的状态,则是一种“反思性认知”.

(2)过程一体验式说服 就情感层面来说,思想政治说服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情感的力量达成教育目标,在说服教育过程中,缺乏情感体验的认知会成为机械性说教,教师借助于学生自身的阅历,运用情动、直觉、感悟等“体验的方式”强化对说服信息的接纳是行之有效的.第一,被动体验方式的利用,这种方式基于无意识作用唤起学生情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学生的心理认同,在“陶冶”中达成说服的效果.第二,主动体验方式的利用,教师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心理体验,包括情境的创设、活动主题的确立、问题的展开、结果分享等,体验不仅是情感的,也可以通过体验促进对说服信息的反思以及积极态度的形成.

(3)践履一训练式说服 就行为层面来说,思想政治说服最终要转化为学生的行为才能真正体现说服教育价值,践履一训练式说服的着眼点是学生的行为,通过行为训练强化说服效果,实现说服教育目标,行为训练方式能够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有益于积极心态和健康人格的养成,适合在大学生中开展.第一,充分利用“模拟训练”,说服教育虽然需要一定的现实活动基础,同时也需要经过筹划的模拟活动相配合,说服性训练广泛分布于知、情、行等各个层面,通过训练达成说服教育效果.第二,合理运用“角色训练”,其基本意涵是将说服的信息融合在角色之中,通过一定角色的扮演使信息内容逐步转化为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角色扮演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个过程,在承担角色的过程中逐步实现说服教育的目标.

评论:此文为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心理学视域和思想政治教育和探微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政治教育本科毕业论文政治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白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摘要】随着通信技术在我国的高速发展,我国逐渐进入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是自媒体时代的主要群体,其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受到了自媒体时代的影响 自媒体有很多种特性,常见的有核裂变化性、交互性、草根性…… 这.

2、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养 摘要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这是对高……教育办学方向与内在灵魂的规定 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对高校的素质教育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是高……学.

3、 以人为本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其内涵应当在教育观念上做到尊重主体、理解主体和发展主体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应当将尊重、关心、服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原则,注重培育学生成为.

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微信的作用分析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科技不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尤其社交软件的不断更新,为人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地便利 文中对微信的概念和基本功能做了详细介绍,深入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5、 新工科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新工科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研究王新兵 裴西宏(西华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9)摘 要新工科具有新视角、新理念、新途径和新标准的本质特征 它给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

6、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课程评价策略探析 摘 要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课程顺利推行需要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辅助 学校可以通过“求同”“求异”结合,拟定差别评价标准,细化评价方式,明确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