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关于教育的英语论文 教育杂志投稿 师德教育论文 教育杂志社 医学教育管理杂志 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家庭劳动教育论文 劳动教育论文 劳动教育专题论文 小学劳动教育论文 农村劳动教育论文 劳动技术教育论文

劳动教育方面硕士论文范文 与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学生劳动教育策略论析相关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劳动教育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23

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学生劳动教育策略论析,本文是劳动教育方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工匠精神视域和高职和劳动有关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摘 要:劳动及学校劳动教育在当下社会各种场域中遭遇了许多的困厄局面.对劳动进行高低贵贱的等级化区分,对体力劳动的轻视与鄙薄,对学校劳动教育的误解和矮化,所有这些都无形中扭曲了劳动价值观念,片面否定了劳动的价值与意义,挤压了劳动教育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对于以“学中做、做中学”为鲜明特色的高职院校而言,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深刻理解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以“工匠精神”为价值指向,正确把握劳动教育的时空逻辑,完善劳动教育的体系建构,形塑崇尚“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构建多方合力的社会支持系统.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8)10-0018-05

一、劳动教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逻辑起点

(一)工匠精神、劳动及劳动教育

1.工匠精神的内涵解读

近些年来,工匠精神成为全国上下、各行各业都在热议的词汇.学者们也从不同视角对工匠精神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析.已有的研究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解读主要集中在关注工匠精神的历史演变、内涵、价值意义及培养路径,梳理工匠精神的生成逻辑、演进脉络,剖析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事实上,从字面上看,工匠精神可以拆开理解,即“工匠”(匠人)与“精神”(匠心).因此,工匠精神的内涵也就存在外显的“术”与内隐的“道”两个维度.工匠精神之“术”指的是具备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工匠精神之“道”则是指具有严谨、细致、专注的工作态度,精雕细琢的工作理念,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1].工匠精神是人与职、业和技的“合金”,是做人与为业、人品与技术双馨[2].“工匠精神”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其内涵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但是,无论是手工业时代,还是机器大生产时代,抑或是人工智能时代,发生改变的多是工匠精神内涵“术”的维度,也就是劳动者技艺的改良、技术技能的革新,而决定其本质的“道”的维度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其实这也是决定工匠精神能够复制、传承和培育的核心所在.在实现“中国制造2025”和质量强国战略进程中,劳动者工匠精神的养成必然成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转型升级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指引和引擎驱动.

2.劳动与劳动教育

马克思认为“全部人的活动迄今都是劳动”,劳动是人的本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手段,是一个人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认为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徐长发教授认为,劳动教育包括劳动思想观念的教育、劳动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3].劳动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不同的时代劳动的内涵也不尽相同,因而扎根劳动实践的劳动教育也会烙上时代的印记.劳动教育要积极回应时展与人的发展的诉求.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二)工匠精神培育与劳动教育的逻辑关系

1.共同的价值取向

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在于对产品质量的追求和超越,是在工作实践中对职业的坚守及对技艺不断的创新.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培养完整意义上的劳动者,应该成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构成[4].劳动教育的最大价值在于引导学生在劳动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提升劳动技能.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的培养在价值取向上有着本质的共同点,即两者都推崇劳动创造价值,追求劳动技能的持续提升.劳模精神是劳动精神的积极呈现,而工匠精神是劳模精神的重要构成要素,也是劳模精神当代品格的核心体现[5].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都强调精益求精的敬业态度,恪守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专一行的职业成长之道.

2.共同的实践依托

无论是工匠精神培养还是劳动教育,其共同的实践依托是植根劳动者现实生活的劳动活动.一方面,工匠精神必定是在丰富的劳动实践中生成、发展起来的,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逻辑起点与有效路径.另一方面,弘扬和培养工匠精神是劳动教育的价值旨归.工匠精神来源于劳动实践,是对劳动实践中职业精神的凝练和升华.劳动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品质和娴熟的劳动技能,而这也是工匠精神养成的必经阶段和题中应有之义.

二、高职学生劳动教育的现实生态

(一)劳动及劳动教育在当下社会场域中的境遇

总书记指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劳动既满足了我们的生存所需,也促进了个人和社会的发展,然而劳动及学校劳动教育却在当下的社会场域遭遇了种种困境.

1.劳动在社会场域中的异化

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是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源泉.劳动本无高低贵贱之分,更无好坏美丑之别.但是,当下社会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令人费解的怪象、乱象.对劳动进行高低贵贱、三六九等的等级化区分,对体力劳动的轻视与鄙薄,对劳动教育的误解和矮化.歪曲劳动的属性和内涵,矮化劳动的地位与作用,为劳动贴上高低贵贱差异化的“有色标签”,鄙视体力劳动者的现象层出不穷.凡此种种,无形中扭曲了人们的劳动价值观念,否定了劳动的价值与意义,挤压了劳动教育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2.学校劳动教育的价值偏差

对劳动的误读导致了体力劳动被轻视,学校劳动教育也陷入弱化、淡化乃至边缘化的困境,加之中小学阶段“重知识记忆,轻动手实践”应试教育模式的惯性,学校劳动教育更是日渐式微,这从当下存在的两种劳动教育形式中可见端倪.一种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形式化的劳动教育”.在“唯分数论”的应试思想主导下,劳动课程与活动形式化倾向明显,劳动课程成为了不受待见的“副科”,课程时间被其他考试科目随意挤占、瓜分,许多时候劳动教育课程只存在于“师生口中的虚拟课程”和“挂在墙上的虚化课程”.另一种则可以称为“变异的劳动教育”.首先,劳动教育被狭隘地界定为打扫卫生、洗衣做饭和义工服务,忽视了劳动教育的功能和本意.其次,劳动教育被异化为奖惩的手段.学生不遵守规章纪律、没有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任务,会被教师处以打扫卫生、清扫校园等劳动活动作为惩罚.如此背离教育规律的教育手段进一步加剧了学生对劳动活动及劳动教育的抵触和厌恶.学校劳动教育的弱化、淡化导致一些学生出现了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况,2015年,《教育部共青团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发布,就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劳动教育的保障机制做了系统的阐释.

(二)高职学生劳动教育的问题表征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决定了其所培养的人带有天然的劳动情怀和“实践底色”.事实上,近十几年来,以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为主体的第二课堂在拓展学生专业技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受一些主客观条件及内外部因素的制约,当下高职学生的劳动教育依然存在一些必须正视的突出问题.

1.劳动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隐退

由于受到功利主义思想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错误价值导向的影响,高职学生片面地将“学习”与“劳动”对立起来,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要避免未来从事不太“体面”的体力劳动,渴求工作轻松、报酬丰厚的所谓体面职业,不愿意从事劳动强度较大和工作环境艰苦的工作,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并没有从一开始就甘愿做一名一线产业工人.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学生在校内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出现了“人在而心不在”的“伪在场”现象[6].“伪在场”现象是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主体性隐退的外在表现.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主体性隐退导致其滋生参与劳动实践的精神惰性,进而表现出主动逃离劳动世界的行为惰性,这也就从根源上放大了劳动教育实施的难度,阻滞了劳动教育的作用发挥.

2.劳动教育中高职院校的功能性缺位

首先,当下的不少高校未能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也并没有独立设置系统的劳动教育通识课程,多以单纯的社会实践等形式替代劳动教育.其次,在知识与技术本位的教育理念下,教育的技术向度被无限放大,教育的人文向度却被虚化.高职院校过分重视对学生劳动知识与技能的专业教育,过度关注专业赋能的工具理性,侧重解决培养学生“怎么做”的问题,但却忽视了专业技能培养过程中对学生的劳动素养、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创新精神等人文素养的培育.最后,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存在诸多与人工智能时代不相适应的问题.一是劳动教育的内容陈旧、滞后,不适应时代和人的发展诉求.人工智能时代,工作世界的职业岗位变动加速,劳动的内涵与外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我们现有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生活技能教育相互脱节的“两张皮”现象依然存在,劳动教育逐渐暴露出内容严重滞后、陈旧的弊病.二是劳动教育方式的单向度灌输,没有形成师生的双向互动.高职院校自身定位不清,习惯性照搬本科院校的学科式教育模式,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依然存在.劳动教育的方式仍沉浸在传统的理论灌输和空洞说教,纯粹的知识性、理论性劳动教育脱离了学生鲜活的“生活世界”.

三、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选择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如何针对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教育断层、劳动意识与劳动习惯缺失的学生开展系统的劳动教育是必须要直面的问题.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及技术变革的关键能力的首要前提条件是要对学生实施以“工匠精神”为价值指引的劳动教育.

(一)把握劳动教育的时空逻辑

劳动者工匠精神的养成非一日之功,学校劳动教育的是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个基础既包括技术技能的积累,也包括其他关键能力及核心素养的培养.根据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其劳动教育内容主要是关注学生劳动意识的强化、劳动价值观的塑造、劳动综合能力(指专业技能、生活技能与创新能力)的提升.从人的认知与成长规律来看,三个层面是逐步递进的逻辑关系.但是从实际情况观之,三个层面并不是绝对割裂的,并不必然遵循依次递进的序化逻辑,而是在不同的时间、空间场域呈现不同的主次关系.因此,要充分考量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发展需要,分阶段、分层次确定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与形式.

从时间维度来看,一年级学生成长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的学习与生活方式.此阶段劳动教育的重点应该以培养、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为主,即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的意识、态度和习惯.二年级学生所处的发展困境主要是“能力养成”,即如何实现学生劳动技能与劳动态度、劳动精神、劳动习惯的融合.此阶段劳动教育的重点是以塑造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为主,即在专业学习中形塑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和意志.三年级学生成长中的烦恼则主要是如何应对职场与社会的挑战.此阶段劳动教育的重点则是聚焦“善于劳动”,以职业精神培养与劳动技能的提升为主.

从空间维度来看,需要处理好两对关系,也就是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关系.首先,要正确把握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劳动技能与劳动习惯的重要场域.但课堂的时空局限限制了其功用的发挥.因此,要延伸劳动教育的“课堂”,基于课堂而又不完全拘泥于课堂的课外实验实训、社会实践等活动不仅延续了课堂教学效果,也丰富了劳动教育的形态和结构,深化学生对劳动实践的体验,促进其对劳动价值的理解和内化.其次,要正确把握校内与校外的关系.校内是教育的主渠道,是开展不同形式劳动教育的“主战场”.劳动教育应该超越学校的空间局限,不断向校外拓展,形成校内外同频共振的劳动教育生态.无论是在校生还是职业人,企业、社区等都是培养他们知行合一、吃苦耐劳等优秀劳动品质及责任担当、乐于奉献精神的重要基地.

(二)完善劳动教育的体系建构

劳动教育是大学教育拼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其永恒不变的目标与追求.劳动教育的独特价值在于其可以促进学生在劳动体验中益德、益智、益美[7].高职院校要完善劳动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劳动教育.一是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学校特色、专业特点开设校本劳动必修课程,设置必要学分,挖掘其他课程中劳动教育思想元素,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和生活技能教育相融合.变革传统教师单向主导的教学方式,以互动式、启发式、体验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真参与、有收获.二是完善实践活动体系.构建境域化的劳动实践模式,促进劳动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通过搭建多元平台、创设真实情境,立足学生的生存与发展需要,让学生的劳动情怀在实践体验、文化浸润中不断生发、成长.联合企业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主题教育和劳动技能竞赛活动,如开展劳动活动周、技能竞赛月、职场(企业)岗位体验等活动,唤醒学生被遮蔽的劳动情感.三是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成长档案的形式动态记录学生的劳动认知、行为习惯以及在劳动与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并将其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通过外在的“他律”强化逐步实现学生的“自律”内化,从而导引教育回归培养完整的人这一教育的本质与初心.

(三)形塑崇尚“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

根据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和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企业也是重要的育人主体.如何实现职业文化(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互动融合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永恒的课题.劳动教育应该是实现两种文化交融的最好“粘合剂”.因为无论是企业文化还是高职校园文化,其共同的价值共识是专业、敬业和乐业.因此,要形塑以崇尚“工匠精神”为内核的校园文化,让凸显鲜明职业文化的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流与风尚.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既要弘扬质量文化,聚力推进内涵式发展,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深化校企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也要厚植工匠文化,培育严谨认真、积极向上的校风,引导教师成为践行工匠精神的表率,推动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宣传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结合校情、学情组织各类学习与实践活动,宣传劳动模范和高素质劳动者的突出事迹和重要贡献,让学生深刻体悟劳动的价值与意义;更要完善激励机制,对在学习活动、实践活动、技能竞赛中表现优异的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仪式教育给予表彰和奖励,挖掘师生中的各类典型、模范和榜样予以深入宣传报道,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锤炼技能”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构建多方合力的社会支持系统

学校劳动教育的弱化、边缘化,其重要原因在于全社会对职业教育误解及对体力劳动的偏见.若社会对体力劳动及工匠的认知有偏差,劳动教育将始终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生存土壤.要走出当前的困局,除了高职院校要主动作为,也离不开政府、新闻媒体和企业的多方参与.对于政府来说,要完善顶层设计,发挥好政策的主导作用.在加大对高职教育资源投入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现代职教体系,贯通人才成长立交桥,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完善国家层面的工匠精神培养制度建设,提升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待遇.人社部颁发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编制技术规程(2018年版)》将工匠精神和敬业精神内涵融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中,作为职业道德要求的重要内容.2018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重点围绕技术工人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和保障等环节做出了详细的规定.这些举措都将有力促进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新闻媒体来说,要坚持和引领正确的社会舆论方向,大力宣传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助力形成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社会氛围,发挥好价值引领的作用.企业作为重要的育人主体,要发挥好学生能力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利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主动并且深度参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以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为载体,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和劳动文化氛围,强化学生在岗位体验中的匠心培育,增进学生对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认同.劳动教育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与完善,有助于增强高职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提升综合能力的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成才观,也有助于激励学生做现实生活中的实干”,在劳动实践中生成、发展适应未来工作世界和技术变革的关键能力以实现自我增值,成就出彩人生.

参考文献:

[1]杨冬梅.工匠精神的内涵及时代意义[N].工人日报,2017-03-14(07).

[2]邱开金.工匠精神:人品与技术双馨[N].中国教育报,2017-01-17(04).

[3]徐长发.劳动教育是人生第一教育——对总书记“以劳动托起中国梦”重要思想的学习体会[N].中国教育报,2015-5-6(07).

[4]王毓珣.对劳动教育列入教育构成的思考[J].中国德育,2015(16):27-30.

[5]彭维锋.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十大内涵[N].工人日报,2018-3-20(07).

[6]徐健.劳动教育是奠定技能人才规格的基座[N].中国教育报,2017-11-28(09).

[7]汤勇.劳动教育是最好的生活教育[N].中国青年报,2015-08-21(02).

(责任编辑:杨在良)

此文结论,本文论述了关于劳动教育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工匠精神视域和高职和劳动相关劳动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工匠精神引领下的高职教育教学 摘 要高职教育教学的发展需要工匠精神的引领,需要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增加人才的培养 在阐述工匠精神内涵的基础上,分析高职教育教学与工匠精神的关系,论述高职教育教学中培养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为工匠精神引领.

2、 多元文化视域下高校学生工作的困境与应对 张 雪摘 要通过分析多元文化背景下针对“90后”高校大学生学生工作困境表现,揭示了造成工作困境的原因,建议高校通过强化多元文化认同感,达成道德共识建立完善的道德体系,强化道德调.

3、 自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模式 摘要学生党员是建设党、发展党的新一代中坚力量,全方位地加强党建工作,有利于引导学生党员增强党性修养,跟紧党的步伐,并且以点带面,提升整个高校学生群体的思想意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4、 基于校企合作视域下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创业教育 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行业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迎来了发展契机,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 但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模式仍然采用传统方式,比较注重理论知识,忽略了学生实践基础与创新意识,导致电子.

5、 供给侧视域下高职公共课程改革兼论学生职业通用能力的有效提高 摘 要借鉴经济领域供给侧改革的观点,分析高职公共课程的供给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以供给侧改革为新的角度,从高职公共课程的供给主体、供给内容、供给途径和供给环境四个方面入手,进行新一轮的改革 解决供给和需求.

6、 工匠精神培养视角下高职教师激励机制 摘 要培养大国工匠,弘扬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的职责和使命,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是工匠精神的有效载体和传播者 工匠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制度则是孕育工匠精神的有效土壤 针对高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