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图论文 神漫杂志 论文图 河洛文化论文 关于河洛文化的论文 洛神赋图参考文献 关于洛神赋的论文 神探夏洛克英语论文 洛神赋论文 洛神赋图赏析参考文献 论文图注格式

洛神赋图类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和《洛神赋图》的空间叙述方式类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洛神赋图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24

《洛神赋图》的空间叙述方式,该文是洛神赋图类硕士毕业论文范文与《洛神赋图》和空间叙述方式和叙述类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摘 要:《洛神赋图》作为中国绘画史上第一幅文学性叙事题材绘画,采用连环画式的构图方式,通过山石树木作为衔接点将画中反复出现的人物形象自然地串联起来,使得一个个孤立的画面相呼应,不仅打破了诗画界限,还发挥了艺术想象力,完成了文学艺术向绘画艺术的转化,营造了浓郁的诗画情意.同时,《洛神赋圈》作为魏晋时期绘画风格的最典型代表,其表现出来的注重传神、超凡脱俗的基本审美倾向,树立了中国古典绘画的典范,开创了中国山水画的雏形,对于中国早期绘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洛神赋图》;位置经营;叙事性;空间表现

一、《洛神赋图》各版本考究

顾恺之《洛神赋图》的版本在历史上存在较多争论,其真迹早已不传,现流传版本皆为摹本,分别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美国弗利尔艺术博物馆以及台北故宫博物院等处.

故宫博物院藏本,绢本设色,27×527cm,卷首和中间有残缺.清官编号为宋摹第二卷,画上最早、可信的藏印为清乾隆皇帝的.画面整体风格古朴稚拙,山水树石保留了更多的六朝遗韵,与底本的关系较现存其他各本更为密切.

辽宁省博物馆藏本,绢本设色,26×646cm,卷首与中间有残缺.构图、人物和树石造型都基本上和故宫本相同,但笔法有明显区别.人物衣纹用笔已不属于顾恺之“春蚕吐丝”类型,更接近于吴道子的“兰叶描”.赋文的书法拙劣,有抄错处.

美国弗利尔艺术博物馆藏本,绢本设色,24×310cm,开卷和中间残损较多,尺寸较短.笔法与故宫本极为接近,但线条板滞,人物面相无神.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为《名绘集珍册》中,仅描绘最后驾车的场面,应为从另一宋摹本长卷中割裂出来的,画法大致接近北京故宫博物院摹本.

综上所述,故宫博物院藏本较为接近原作.美术学院教授金维诺认为:“洛神赋图有不少摹本,而以故宫博物院所藏一卷宋代摹本最接近原作.以所描绘的曹植及仆人与北朝石窟供养人像、龙门宾阳洞礼佛睒子图相较,以整个故事画的处理与洛阳出土的北朝石刻画像以及麦积山本生图等相较,可以很明确的证实这一点.所以这虽然是一卷宋代摹本,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代表了顾恺之那个时代的艺术水平.”…因此,本文所探讨的《洛神赋图》以故宫博物院所藏摹本为基础,以探讨其空间叙述方式.

二、《洛神赋》中叙事性文学的故事描述方式

曹植(公元192 - 232),字子建,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操之子.自幼聪颖,深得曹操宠信.诗歌是曹植最为擅长的文学领域,《洛神赋》是曹植诗赋中的杰出作品,后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洛神赋》全文曹植采用倒叙的表达方式讲述“余”遇到美丽的洛神,爱其却又不得所爱,无法忘却的悲剧爱情故事,全文大致可分为六个部分,曹植带领侍从们从京城去往封地鄄城,在洛河边巧遇洛神.曹植运用大量的篇幅以及华丽的辞藻来描绘初见洛神时的内心激动、外表却矜持的复杂心情,此时的欢喜衬托出了后面的悲剧结局的沉重.赋中部分描写了二人终将分离,再无相见之日,曹植内心却怅然不忘.

《洛神赋》采用铺排手法,对对象进行生动具体的描写,保持了赋体凝重富丽的艺术特点.全文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辞藻华丽,错落有致.

三、《洛神赋图》视觉的陈述方式

谈到绘画,最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画面布局,这正是决定全画成败的最关键一步.《洛神赋图》采用长卷绘画故事分段描述的方法,即连环有序的空间陈述对故事情节进行逐节描绘.因此,画面如何推进,内容如何安排与描绘,图中反复出现的主人公的位置如何处理,显得尤为重要.顾恺之在《论画-孙武》中说:“若以临见妙哉,寻其,是达画之变也.”即谢赫所说的“经营位置”.“经营”二字在《辞海》中有为“苦心筹划”之意,可见用此二字旨在强调“内心的构造”.这也说明了传统中国画布局一般不是遵从客观现实,而更多地是依照作者的主观神思来安排.这也说明了《洛神赋图》全画的位置经营都是经过作者苦心经营、精心安排的结果.

《洛神赋图》采用连环画式的构图方式将画面进行无形的切割,将连续故事分割成相对独立的画面,使得每段既有其相对独立性,却又不失整体性.主要依靠了两种转换方式:第一主要依靠画中人物相互间的呼应以及通过对人物所处位置的巧妙放置,使得人物之间的疏密关系得当,在各种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重叠、交替;第二在画面中大面积作为背景的山石树木与人物的交相呼应以及远去的飞鸟,巧妙地将整个画面的空间拓展到无穷,展现出一种空寂的空间美,从而得以更好地突出主人公的情思.

四、《洛神赋图>中各主体物的位置经营及其意义

整幅作品中,无法避免的是固定不变的主人公多次出现,因此作者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将山石、树木、飞鸟、走兽进行巧妙安放,穿插于整个画面中,其作用不仅仅是装饰,也不仅仅是情节的分割,更重要的是使得情节更加连贯.就全画面来说,图中人物的位置、山石树木的数量、水纹的曲直等构成了作者精心编排的第一条明线;而第二条暗线则是树木疏密张弛有度,对比鲜明,使得画面鲜活灵动.

从画面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通过山水树石等背景的巧妙布置,将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相互衔接得天衣无缝,尤其是主人公之间的互相凝视而产生的呼应、顾盼,使整个画面结构更加严谨,画面所蕴含着的情意也更加浓厚.

画面开篇,曹植在洛水河畔休息时,生动地刻画了三匹经过长途跋涉之后休息时神态不一、疲惫的马.一马获休息猛然间就地翻滚以求解乏,受惊的马夫因而慌忙侧身躲让以免被马儿踢伤;另外一马回首相望;一马俯首啃食杂草.这三匹马及两个人物分别构成上下两组,上组一人一马,下组一人二马,疏密聚散得当,属于中国画构图中典型的“攒三聚五”法.此处采用近景式的山水配图有地面,树石的布置、比例也符合比例,增加了画面的稳重感,与后面形成了鲜明对比.坡地占据画面主要部分,远近的山峰均采用不同的形式描绘,极具变化.近处的山峰尖耸,远处山峰则较为平缓,一尖一缓形成鲜明的节奏对比.画面前方的两个柳树,与后方山坡山的树木形成了主次对比,画面布局更富变化.作者采用三角构图,曹植与侍从占据着画面中心位置,几棵树石退于人物后面,疏密得当,起到了烘托人物的作用.紧接着,曹植在众多侍从的拥簇下,初见洛神嬉戏于洛水河畔.画面丰满,人物背后直抵画面顶部的树石像使得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曹植发现洛神时的惊喜的视线上.洛水与之前的曹植休息的山石相连接,但洛水后的山石比例变小,给人向后延绵延伸之感,空中还有两只向天空飞去的飞鸟,一下让读者产生从现实中进入仙境的感觉.

描写“嬉戏”一段.写洛神“忽焉纵体,以遨以嬉.……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的场景.总共描绘了九个女性形象,从右往左以“单人下、单人上、双人下、双人上、单人下、双人中”波浪形展开.为了将此错落有致的人物形象和谐地连接在一起,作者将山水树木放置于不同位置,形成两条曲折的脉络.从这里开始,山水的布置就为了迎合洛神飘忽若神的状态.山石树木依照作者的主管感受安放得极具韵律感,错落有致,并不局限于现实可能性.此处第一位洛神山水背景在与前部分山水自然连接中,描绘得更加宏大写实,设色也更浓郁,提醒人们已进入仙境观看洛神嬉戏.山的描绘已具有丰富的远景、中景、近景的关系.一座巨峰再放中景作为主体拔地而起,高耸入云错落有致的群峰位列两侧,主次分明.而用于衬托巨峰的于远处连绵不绝的山峦、陡峭的崖壁若隐若现.在此部分为了描绘洛神与南湘二妃娥皇、女婴嬉戏,“飘忽若神”,遨游仙境之感,山石树木均采用一小撮一小撮,为了呼应各个部分的洛神,采用了填充的方法,洛神在上,即画一些树木在下,形成两条曲折的脉络,树木大小比例也是忽大忽小,给人一种与洛神共同畅游、嬉戏的感觉.

紧接着为烘托洛神驾车而去后曹植的遗憾与惆怅,画面中除了飞驰的云车、向后飞舞的旗带、驾车的神兽之外其余全部留白,以求将观者的注意力引向画面中心.此时的曹植若无表情地端坐在“鸾车”中,失去了往日的潇洒姿态.曹植乘船寻觅洛神未果后,若有所思地端坐在水边,侍者一近一远,侍者背后的三棵树木的疏密关系呈“二一”式组合,与侍者撑起的华盖及弱柳形成了一个半包围圈.同时与画面底部的水岸及曹植面前的山峰共同形成了一个几乎全封闭的富于变化的包围圈,烘托出主人公孤寂、惆怅的无奈之感.作品末尾描写“辞别”一景,作者创造性地采用俯视角度,以大观小.曹植在五马奋力拉车中无奈地驾车离去,回首遥看洛神的痴心神情与马车疾驰向前形成对比.此时的山石树木成了洛神与曹植二人分离的屏障.

作者采用连环画式的构图方式,通过山石树木作为衔接点将画中反复出现的人物形象自然地串联起来,使得一个个孤立的画面相呼应.《洛神赋图>开创了文学形象艺术化的创造性全新艺术形式.图中的山石,虽只是从属于人物的背景,但已开始作为推进故事进程的重要工具,已同主体人物自然地融合为一体.山石树木外形的描绘一气呵成、造型丰富多变、聚散疏密得体并且主次分明.画面中近处的山石树木用线精心繁复,疏密得当,很好地体现出了层次感.至于中远景的勾勒则更加注重整体形态以及大趋势的把握,用线更为简明概括.而远景相对于中景来说则更为简洁,并没有做过多的描绘,只是简单勾勒出外形.图中作为人物衬托的背景树木画法较为简单,有十分强烈的装饰意味,与作为大背景的山交相呼应,更重要的是渲染了环境气氛,增强了画面的意境.

五、结语

任何艺术都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产生、发展和完善的,特定的社会状况、政治形势、文化思潮和审美风尚都与之密切相关.《洛神赋图》作为魏晋时期绘画风格的最典型代表,其表现出来的注重传神、超凡脱俗的基本审美倾向,树立了中国古典绘画的典范,开创了中国山水画的雏形.

参考文献:

[1]金维诺中国美术史论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 981:03作者简介:王颖洁,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硕士研究生.

编辑:李光远

回顾述说,该文是一篇关于《洛神赋图》和空间叙述方式和叙述方面的洛神赋图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洛神赋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洛神赋图》之六---2019《美文》藏书票六月号 顾恺之传世至今的画作有四幅,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列女图斫琴图 这四幅作品虽都不能确定为顾恺之的亲笔真迹,却都可以确信为唐宋时期的临摹版本 既是临摹,必会忠实原作,并尽力做到形神兼备,所以通过临摹本也可一窥.

2、 任预和《溪山垂钓图》 在两山之间,环绕着平湖,一叶轻舟停泊于湖心,一人放下钓竿,坐于船篷,静静地……着上钩的鱼 而在左侧山阴和山阳,均为茅屋密林,与起伏的山峦绵延相连 这是“海上画派”的名家任预(1.

3、 《清明上河图》中的市肆空间形态 摘要在北宋的时代背景之下,以清明上河图为依托,研究分析其中的市肆空间 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所产生的“市”,总结市的类型与产业布局 分析“肆”的类型与空间.

4、 千山红到树一水碧依人石涛《千山红树图》赏析 石涛本名朱若极, 小字阿长,明宗室靖江王朱守谦之十世孙,广西全州人,明末清初“四大高僧”之一 明亡后,其父朱亨嘉自称监国,后被唐王朱聿键处死于福州 时石涛年幼,由太监带走,出家.

5、 静观自得范宽《雪山萧寺图》析览 古往今来的文人雅士总是对四时山水的创作情有独钟,正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一语道破了前人对生命的透彻理解与深刻感悟 在四时山水作品中,雪景山水是一个较为独特的题.

6、 《千里江山图》背后的天才少年 一、只为打动皇帝老师秋空辽远,秋容明净,中原的秋正是瓜熟鱼肥的时节,黄河滩岸又一次聚集了大量南迁的雁鹤 一队队仙鹤翱翔在黄河北岸原武镇(今属新乡)一户人家的上空时,恰好有一男婴呱呱坠地,婴儿的啼哭声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