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关于点滴家常事方面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跟点滴家常事,春晖寸草心读归有光《先妣事略》类论文范本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点滴家常事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19

点滴家常事,春晖寸草心读归有光《先妣事略》,本文是点滴家常事方面论文写作资料范文与归有光和《先妣事略》和寸草心类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文 王中翼

归有光(1506-1571).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人,字熙甫,号震川,世称“震川先生”,明代散文家.他主张继承唐宋散文的优良传统,是明代“唐宋派”代袁,其散文长于记叙抒情,以简洁的语言写人叙事,寄托自己的情感.著有《震川先生集》.

原文

先妣事略

归有光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④叉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

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日:“吾为多子苦.”⑥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日:“饮此,后妊不数矣.”⑦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日:“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缉鲈,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僮奴有恩,虽至箠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昊家桥人至,皆喜.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字龃龉,乃喜.@

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周氏家有羊狗之瘸,舅母卒,四姨归顾氏,又卒.@死三十人而定,惟外祖与二舅存.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注释

①先妣(bv):先母.孺( ru)人:明清时代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封孺人,后成为古人对母亲或妻子的尊称.

②来归:古代称女子出嫁(从夫家方面说),即嫁来.归,女子出嫁.

③期(li):满一年.

④生女、子:生一男一女双胞胎.

⑤乳:喂养,养育.加健:更加勤快.

⑥数(shu6):多次.颦蹙:皱眉.顾:回头看.

⑦妊不数矣:不会经常怀孕了.

⑧喑(vin):哑.

⑨延画工画:请画师画遗像.二子:指两个儿女,两个孩子.

⑩讳桂:名字叫(周)桂.讳,即名讳,尊长或所尊敬之人的名字.

⑩资雄:钱多,富有.姁姁( xu xu):温和亲切.村中语:家常话. ◎之:到.这里指回娘家.木棉:棉花.缉鲈(lu):把麻搓成线,准备织布.

◎问遗(wei):慰劳馈赠.

⑩乃劳苦若不谋夕:却辛勤劳苦好像晚饭都没有着落的样子.这里是形容作者母亲的勤劳俭约.不谋夕,本意指吃了早饭不知道晚饭在哪里,贫家.

⑩累累:繁多的样子.暴( pu)阶下:晒在台阶下面.暴,同“曝”,晒.

⑩遇:对待.箠( chui)楚:同“棰楚”,鞭杖之类的刑具.这里作动词.不忍有后言:不肯在背后说埋怨的话.

⑩从兄:堂兄.从,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亲属,如从父(伯父、叔父的通称).

⑧龃龉( ju yu):上下牙齿对不齐,比喻意见不合,互相抵触.这里是差错的意思.

⑩羊狗之痫(k6):由家畜传染的疾病.一说是羊癫风.从下文“死三十人而定”来看,应该是一种烈性传染病.痾,同“疴”,病.

⑧学官弟子:经过本省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生员,俗称秀才.学官,各级教官的统称,明清两代,府学称教授,州学称学正,县学称教谕.

参考译文

先母周孺人,生于弘治元年( 1488)二月二十一日.十六岁嫁到我家.过了一年多,生下女儿淑静.淑静,就是我的大姐.一年后,生下我(有光).叉过一年,生了一男一女双胞胎,夭折一人,另一个满周岁时也死了.叉过一年多,生下有尚,怀孕怀了十二个月.又隔一年多,生下淑顺.一年后,又生了有功.

有功出生后,母亲比喂养其他孩子更加勤快用心.然而她经常皱着眉回头对身后的婢女们说:“我为孩子多而苦恼.”有位老婆婆端来一杯水,水里泡着两只田螺,说:“喝下这水就不会老怀孕了.”母亲举起杯来一饮而尽,却从此不能说话了.

正德八年( 1513)五月二十三日,母亲辞世.诸儿女见家里人哭,也跟着哭起来,可都还以为母亲睡着了呢.多伤心呀!那时家里请来画师为母亲画遗像,喊出两个孩子来,嘱咐人家:“鼻子以上,照有光画;鼻子下面,照淑静姐画.”因为这两个孩子长得最像母亲.

母亲名桂.外曾祖叫周明;外祖父叫周行,是位太学生;外祖母姓何.外祖父家世世代代住在吴家桥,离县城东南三十里地.从千墩浦到南直桥连同小港以东一带,住户聚集,全是周姓人家.外祖父和他的三位哥哥家境都很富裕,但都崇尚简约、朴实,经常跟人拉家常,见到本家小辈和外甥侄子都很喜爱.

母亲去吴家桥时,就经常纺棉花;回到城里,就总忙着缉麻线,灯烛摇曳,常常亮到深夜.外祖父总是没过两天就打发人来问暖问寒,送这送那.母亲不必愁吃愁穿,却仍然辛苦劳作,好像吃了早餐没晚餐似的.冬天,让婢女们把烧过的炉灰和成炭团,一个挨着一个地晒在台阶下面.家里没有随意抛弃的东西,全家也看不见一个闲人.大孩子在身后牵着衣襟,怀里还抱着吃奶的孩子,母亲手中还是不停地缝缝补补,家中收拾得干净整洁.对奴婢也宽厚有恩德,哪怕他们犯错挨了打,也都不忍心在背后说埋怨的话.吴家桥外祖父家每到过年时都会送来鱼、蟹、糕饼,全家上下人人都有得吃.所以只要听说吴家桥人来了,全家个个都很高兴.

我七岁时,和堂兄有嘉一起进了学堂.每逢刮风下雨,堂兄总是可以留在家里,我尽管心里也恋恋不舍,却不能不去上学.母亲半夜醒来,就督促我默读《孝经》,如果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母亲便十分高兴.

母亲去世后,外祖母何氏也去世了.周家不幸得了家畜传染的烈性传染病,舅母死了,四姨嫁给顾家,也死了.全家相继死去三十口人才安定下来,只有外祖父和二舅幸存.

母亲故去十一年后,大姐嫁给王三接,是母亲生前亲自许配的人家.十二年后,我补上了生员.十六年后,我娶了妻子,也是母亲在世时订的亲.婚后一年,我有了一个小女儿,我很喜爱女儿,也因此愈加怀念母亲,夜深人静时与妻子说起母亲,两人忍不住相对而泣.回忆起母亲生平点滴琐事,仿佛就在昨天,可其他的都已茫然若失了.世上竟有失去母亲的人,天哪!多么令人痛心啊!

赏读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中国的读书人,有谁不熟悉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读过《项脊轩志》的人,有谁不为其中深挚的母子情、祖孙情、夫妻情深深打动?“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作者记读书轩中所经历之往事,写大家庭的兴衰,三代人的点滴,娓娓而谈,用笔清淡简洁,寓情于叙,语浅情深.那一句句朴实的叙述,那一幅幅普通的画面,那一个个日常的细节,在作者素淡舒缓的笔下,却孕育出情深意长、余韵悠悠的境界,外祖母、母亲、妻子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宛然可遇,而作者对于三位已故亲人的深沉怀念之情似涓涓细流,流淌在字里行间,也流进读者的心里.文童似轻实重、似淡实浓,哀而不伤,袅袅不绝,令人感叹,体现了归有光散文的独特魅力,即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他最为人称道的几篇名作莫不如此,《项脊轩志》如此,《寒花葬志》和《先妣事略》亦复如是.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寒花葬志》:

婢,魏孺人媵(ying,陪嫁丫头)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燕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文章寥寥数语,仅百余字,只从日常生活的平凡琐事中撷取三个小小的片段,却活灵活现地勾勒出一个天真质朴、娇憨可爱的少女形象,表达了对她的怀念和不幸早逝的感伤之情.更重要的是,文童明写婢女寒花,却几次提及妻子魏孺人,写出夫妻间的琴瑟和谐,其乐融融,表现出与魏孺人夫妻之间真挚深笃的感情.可见亡婢、亡妻并述,既是追怀障念寒花,更是对爱妻的深沉怀念.真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下面再看《先妣事略》,这是一篇追忆亡母的散文.从文中可知,归有光母亲周桂生于明弘治元年( 1488),明正德八年(1513)去世,享年二十六岁,而作者当时年仅八岁.幼年丧母,对母亲的记忆非常有限,只有一些零碎的片段.《先妣事略》近似一篇人物小传,但和一般人物小传不同的是,作者并没有刻意全面记载人物的生平经历和事迹,仍然只是通过回忆母亲生前的几件事情,表现母亲的性格特点以及自己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文童这样处理,一方面固然有上述客观方面的因素,但主要还是归有光一贯的创作特色使然.

文章开头按惯例叙述了先母的出生年月,随即却用流水账的形式,交代了母亲自十六岁嫁过来后生儿育女的情况.七年间连生七胎,天亡两人.多子之苦是旧时代女性身心俱疲的沉重负担,“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作者不避其烦,一一列举,母亲的辛劳苦楚可想而知,也可见作者对母亲的体恤感怀之情.只要生下来,母亲就尽心抚养,一个比一个用心,大好年华之间,几乎把所有精力都花在养儿育女上去了.等到生下第七个孩子有功时,“孺人比乳他子加健”.母亲的这个举动体现了她此时内心微妙复杂的感情.她大概是不堪其累,心里希望有功是最后一个孩子吧.她忍不住跟婢女们袒露心事:“吾为多子苦.”一个老婆婆端来一碗泡着两个田螺的民间避孕偏方,母亲接过一饮而尽.作者体会到母亲的苦楚,哀悯之情隐含其间.母亲得以不再有生子之苦,但不幸的是,竟因此不能说话了.身为人子,岂能不伤心叹息?

更令人伤心痛惜的是,母亲儿女成群,竟然在他们都还年幼的时候就撒手人寰.那么年轻,既没有好好享受人生,更没有看到儿女们成家立业.那种遗憾,于死者,于生者,都是无法弥补的,于生者更是心底永久的痛.多年以后,作者回忆起母亲去世时的情景:“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一群孩子嗷嗷待哺,哇哇乱哭,还以为年轻的母亲睡着了.这样的情景,今人读来,犹觉心酸,催人泪下,作者那头更是痛彻心扉了.作者向来十分克制情感,绝少直接抒情,但写到此处,不禁直呼:“伤哉!”当时懵懂无知,不知丧母之悲,如今想来悲情难抑,“伤哉”二字,在此有着极重的分量.作者接着再写了一个细节:由于母亲死得太早太突然,没留下遗像,家里请来画师画遗像,方法是“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而原因是这两个孩子长得最像母亲.作者对这个细节记忆犹新,实宴写出,有着极为深沉微妙的意味.是聊感欣慰?还是徒感憾恨?抑或倍添感伤?难于言传,一切尽在不言中,而对于重视人伦亲情的中国人而言,自可默默意会,心有戚戚焉.

前三段可视为文章第一部分,载明母亲的生卒年月,重点写了她短暂的一生为生养儿女作出的巨大牺牲.第四至六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较集中地写了母亲的品德和为人,生动刻画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爱子也严的形象.

第四段交代母亲的名讳后,却转而写外祖父家的家世家风.周家世居吴家桥,而周围一带全是聚族而居的周姓人家.外祖父家是个颇有声势的大家庭,外祖父是太学生,与他的三位哥哥都家境殷窦,可是崇尚俭朴,富而好礼,“与人姁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待人和蔼可亲,个个都是温和慈祥的长者.不但如此,外祖父对嫁出去的女儿依然关爱有加,似乎丝毫没有封建时代“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之类的陈腐观念,下文穿插补充说“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作者写这些乍看似乎有些离题了,实则揭示了母亲美好德行的根源.试想,在这样一个温馨有爱的家庭中成长的女子,不说是大家闺秀,至少也是知书识礼、温文明理的淑女.作者写良好的家风家教对母亲的熏陶渐染,既表露出对外祖父的亲近爱戴和赞赏,也是对母亲的赞美,或许还有一点能有这样一位好母亲的幸福感、满足感,以及对教养出母亲这样的贤女子的周家的感激之情吧.

良好的教养使得母亲的美好品性成了一种习惯.第五段作者列举了多件日常琐事,点到即止,却多方面表现了母亲的优秀品质,母亲的形象也顿时丰满鲜活起来.她是那样勤劳,回娘家,“则治木棉”,毫无娇气,在家里更是常常到了半夜三更还在缝缝补补.她秉承家风,勤俭节约,家里根本不愁吃穿用度,却“劳苦若不谋夕”,连冬天的炉火炭屑都回收利用,做到物尽其用,更不用说有什么奢华浪费了.她身体力行,勤勉能干,“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却“纫缀不辍”,家里收拾得干净整洁.在她的带动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她又是那样宽厚得体,以德服人,家里僮奴犯了过错挨了责罚,都从无怨言.最后,作者再写了两件事,一是外祖父家每年送来好吃的,“率人人得食”;一是家里人一听到吴家桥人来了,“皆喜”,这两个细节进一步说明了母亲宽厚有爱,平等待人,可亲可敬,赢得了全家人包括仆人们的喜爱,大家庭和谐安乐.这些描写也暗中呼应了前文母亲去世时“家人泣”的情景.侧面说明母亲的去世令全家人哀伤落泪的原因.

母亲持家教子爱字当头,却有原则,仆人有过错要责罚,对儿女也爱而有度.母亲有见识,明事理,故而能为孩子的长远着想,严格要求,决不放任宠溺.第六段作者只记两件小事,却充分表现了慈母之爱的深沉.作为长子的作者,七岁时与堂兄有嘉同入学堂,出于小孩子的天性,看到堂兄刮风下雨可以不上学,自己也不想上,可“不得留也”,没有余地.当初“意恋恋”,兴许对母亲还有些不满吧,今日思之,剩下的只有庆幸和感激了.而每每半夜母子睡醒,母亲便“促有光暗诵《孝经》”,倘能熟读到十分流利,“无一字龃龉”,便很高兴.在严以教子的背后,是理性的母爱,更是对儿子学业有成的殷切期望.

可惜母亲没有等到儿女长大、成家立业的那一天.而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儿女长大或成家立业是为人父母者最大的宽慰,也是为人儿女者对父母最好的报答.文章结尾部分(六、七段)主要表达了这种意思.第六段先写了母亲去世后外祖父家遭遇的诡异惨烈的人事变故.好端端的大家庭,那么好的亲人们,竟然接二连三地死去,最后竟至于“死三十人而定,惟外祖与二舅存”.作者在文中记下此事,有何用意?作者依然不动声色,不赞一词,令人揣测.细想,一来这毕竟是母亲娘家的巨大家难,理应记载;二来加重了悲伤痛惜的气氛;三来增添了对造化弄人、世事无常、天意难问的无限感慨.

最后一段作者侧重叙述了母亲死后最为“肖母”的“二子”——大姐和自己的情况,也是意味深长的.他们都顺利长大,成家立业,可堪告慰母亲了.特别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念念不忘地指出,“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而自己的妻子,也是十六年前“孺人所聘者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竟然考虑得这么长远、周到,究竟为儿女付出了多少心血!大姐和自己均顺利完婚,自己在二十岁时也得以“补学官弟子”,这些都是母亲生前的意愿和期望,作者却淡淡写来,似是在告慰母亲在天之灵,又似乎在感叹母亲不能亲眼看见甚至无从得知,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深深遗憾.春晖寸草之心,种种言外之意,含而不露,味之不尽.养儿更知父母恩,作者写自己有了爱女之后,“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因而“追惟一二”,交代了文章的写作缘起,进一步表达了对亡母的无尽怀念.

文学创作中有“克制大于放纵”一说,本文是极好的例证.文章叙事怀人,悼念母亲,歌颂母爱,却几乎全是客观冷静的叙述,绝少直接抒情议论,表露情感(仅“伤哉”“天平!痛哉”两处),语言质朴无文,不雕琢,少粉饰,简洁省净到了几无可省的地步.这是一种“绚烂至极,归于平淡”的高明笔法,独具特色,极富感染力.文章正是在对这些平常而典型的家庭琐事的不动声色的叙述之中,饱含着丰富的内涵,蕴蓄着感人至深的情感力量,正如清末民初教育家唐文治所说:“纯用白描法,令无母人读之,自然泪涔涔下,真血性文字也.”

该文总结:本文论述了关于归有光和《先妣事略》和寸草心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点滴家常事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点滴家常事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他患有读写障碍,却写出红了20多年的《一生所爱》 4 月14 日,大话西游又在内地重映了,与2014 年的那次重映不同,这次增加了11 分钟原作中未的全新内容 之前,西安电影制片厂在整理素材库时发现了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长达十小时的未电影素材,于是将这.

2、 史学:读科大卫的《皇帝和祖宗》 作为科大卫的代表作之一,皇帝与祖宗一书介绍的是华南地区宗族的演变发展历史,通过借助其演变发展历史,折射出皇帝所代表的国家政权在地方的管理与统治 历代王朝都致力于华南的政治整合,随着明朝政府实行里甲制度.

3、 批评如何介入文学现场读李仰智《言说和现场》兼论对话式文学批评的现代建构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世远莫见其面,睹文辄见其心 ”①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的这段话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论的核心,&ld.

4、 抓住文体特质,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思维能力以《少年王冕》教学为例 阅读的材料是夯实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载体 阅读需要有文体思维,不同的文体所需要匹配的认知思维也是完全不同的 小说作为中高年级教材中的重要体裁,有着鲜明的特点 教师应该抓住小说的情节、人物和环境三大核心要.

5、 文学史的语言学模式和话语的文学史读乔国强《叙说的文学史》 有没有“正确的、恰当的文学史观”如果有,它又来自于何处这是乔国强在叙说的文学史中,一开始就提出的一个巨大的“文学史之问” 这恐怕也是所有文学史写作和研究.

6、 厚道载物读傅佩荣《国学和人生》 国学与人生,傅佩荣著,东方出版社,2016 对国学,国人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掀起了持续不断的国学热潮 国学热导致了时下市场之上充斥各类国学书籍 面对诸多国学书籍,读者常不知何从选择 同时,围绕着国学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