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儒家思想论文2000字 企业文化期刊 中国文化论文 企业文化杂志社 企业文化的论文 中国儒家文化论文 论文儒家文化中的心理学 儒家文化和现代化论文 儒家文化和茶文化论文 儒家文化1000字论文 儒家文化论文

关于儒家文化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与儒家文化嵌入视角下大学治理的文化特征和治理路径方面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儒家文化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22

儒家文化嵌入视角下大学治理的文化特征和治理路径,该文是关于儒家文化相关论文范文素材与儒家文化和治理路径和文化特征方面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摘 要:大学治理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与文化密不可分,传统儒家文化包含丰富的治理哲学,凝结为仁治、德治、善治、礼治四种治理价值取向.文化嵌入对于大学治理结构的搭建与治理机制的运行均有着重要影响,并形成了整合性、依赖性、保守性和功利性特征.文化嵌入视角下完善大学治理应该尝试多种路径,积极将章程规范、精神培育、学术与传统儒家文化整合贯通,形成治理合力.

关键词:儒家文化;大学治理;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8)02-0099-05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文化治理与治理文化:儒家文化视阈下大学治理机制创新研究"(EIA150423).

作者简介:肖柯(1982-),男,山东聊城人,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后,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在当前"双一流" 建设背景下,大学治理的革新与优化不仅是高校完善自身运行机制的需要,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需要在借鉴西方大学成功经验的同时注重对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从文化嵌入视角对大学治理问题进行全景*,探索传统德治礼序与当学治校相结合的治理路径,是新常态下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文化嵌入与大学治理的文化解读

嵌入性研究被广泛应用于某种因素对于制度性结构的影响,并以此建构嵌入主体与嵌入对象之间的多重复合型研究.文化嵌入植根于社会性嵌入理论,最早被Zukin 和 Dimaggio 提及并将其列为四种主要嵌入类型之一,被用作对社会结构进行分析的有效工具[1].时至今日,虽然文化嵌入理论仍在不断完善发展中,但学者们对于此种方法论在以下三个维度达成了共识:一是在嵌入主体上,文化范畴内的知识、道德、信仰、习俗等因素生发于社会有机体,但同时对社会各项制度安排有影响作用;二是在嵌入对象上,无论是作为制度结合体的社会抑或是单一制度单位均不能游离于文化背景之外,并依照文化影响在保持同质性的基础上呈现出个体特性;三是在嵌入方式上,文化是以内生嵌入的方式影响并制约着制度安排与运行模式,体现为社会组织对于整个社会文化的融入与适应.

从本质来分析,文化不仅体现为意识形态层面的信仰,更是一种观念上的存在并表现为群体意识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更广的层面来看,包括大学在内的社会组织都是文化的重要建构形式.大学自身便是文化与社会充分结合而产生的制度安排.作为文化进步的产物与文化传承的媒介,大学从诞生至今都烙有鲜明的文化印记.从大学内部来说,宏观层面的办学方向与中观层面的育人目标,广义范围的校风校纪与狭义范围的教风学风,横剖视角的知识传承与纵向视角的学术创新,均与文化有着高度关联和深度融合.文化之于大学,其作用不仅在于提供知识传承与教学示范,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提供了大学治理的精神动力和价值导向.因此,大学治理应重视文化的嵌入性,并从文化共同体视角来审视与建构治理文化[2].

基于文化语境的大学治理内涵除原有的机制制衡与制度安排之外,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拓展延伸:一是文化积淀属于大学治理的背景范畴,治理应遵循人文精神和价值导向,在继承传统、兼容并包的前提下内部生成治理结构与规范;二是文化特性是大学治理的天然属性,治理的结构、功能、机制和范式要体现大学特有的文化底蕴,形成治理层面的大学文化;三是文化治理是大学治理的最终落脚点,大学治理要以塑造文化共同体为重要目标,实现多种文化要素在大学校园范围内的有机融合及升华.

二、儒家文化包含的治理理论

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集大成者,包含着丰富的治理哲学,积极关注政治并参与社会治理是儒家士大夫精神的典型观点,其着眼点为正己即个人修行,尊崇内圣外王的价值取向,尤其对于个体与集体之间关系的探究非常深刻,形成了一系列治理理论,对于新常态下的大学治理的构建与完善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1."仁治"取向:注重社会利益高于个体价值.儒家文化提倡仁政爱民、以民为本的治理导向,认为治国首先要重视民生,以制产兴教为手段实现保民而王,并以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为治理落脚点.从整个儒家文化的理论体系来看,始终围绕着以仁为道的治理思路,在人际交往层面以恭宽信敏惠达成君子之交,在政治生活层面以仁政施行获得民心的归顺,通过克己复礼、杀身成仁来实现个体对群体大同道义的遵从.儒家的民本思想和集体主义取向融入了中国思想文化中最本源和传统的精髓,对社会政治生活和个体价值观有着重要影响.

2."德治"取向:强调个人修为基础上的社会德行.儒家文化强调为政以德,以道德教化来实现治理的目的.在治理主体的政治*之中,内圣是外王的基础,治己和治世是辩证统一的.治己以修身为内核,立德为三不朽之首,注重道德的内生和自省,以品行端正和具备人格魅力为标志,提倡以孝悌为基础,以重义轻利、大公无私、文质彬彬、身心合一为特征的君子圣贤之风[3];治世以平天下为导向,将道德置于政治之上,目标是以德服人,修己安人,以道德而不是刑罚使人归顺并实现垂拱而治,倡导兴办教育以实现民风的教化,以安然有序、公平正义、尚贤重德作为天下大治的重要标志,实现了对政治生活从顶层到个体的总体设计.

3."善治"取向:提倡个体与社会的家国同构.儒家文化将善治作为社会治理的最终目的,强调自上而下的管理与自下而上的参与充分有机结合,实现个体、家庭、国家在各个层次上的中庸与协同.于个体而言,要胸怀政治理想,以立心、立命、开太平为己任,进而立德立功立言;于家庭而言,个体在修身基础上不断规范完善家庭*,实现家业兴旺、家和万事兴的目的;于国家而言,在个体与家庭实现安居乐业的前提下,进一步施行大道,达成天下大治,构建大同社会.在儒家文化中庸的*道德观下,中和即为不偏不倚、中庸持平,目的、手段与内容皆止于至善,体现为个体与社会和谐共生,大道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从而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共生共存与有效治理.

4."礼治"取向:讲究个体与社会的名分规范.儒家文化隆礼重法,力图构建出一个上下有分、等级有序的社会格局,将循礼作为个人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准则,正是通过礼法对于社会的渗透和影响,儒家实现了由学说向文化的升级,并成为整个社会所共同认同乃至推崇的制度文化和精神内核.礼法不仅仅是调节人际关系的手段和方式,而且是儒家对于整个社会生活的认知及思考.在儒家看来,礼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礼的核心要义在于明确个人身份,治国应重礼轻讼,通过礼的规范来实现政治行为的合法性,寄望于通过礼乐的教化实现经国家、定社稷的治理目的.在礼治的社会中,个体应崇礼并对礼抱有敬畏之心,按照礼要求的身份角色规范个体行为,以个体道德提升实现社会长治久安[4].

三、儒家文化嵌入视角下大学治理的文化特征

儒家文化包含的治理理论所蕴含的仁义、礼乐、忠恕、中庸、道德等文化要素不仅为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生活提供了思想基础,也作为文化基因渗透入当前中国社会各领域中,通过文化嵌入的方式影响着包括大学治理在内的社会组织运行机制.在传统儒家文化的嵌入式影响下,当前中国大学治理也呈现出特有的文化特征.

1.整合性:多元角色文化的协同并存.大学的社会使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这也是大学参与社会治理与履行社会义务的主要方式.在儒家文化强调整体秩序的思维导向下,社会组织间的差异性被忽视且与社会边界变得模糊,大学往往超越了传统的学术组织而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职能[5].大学除了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与人才聚集地之外,还需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开展意识形态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法制教育等,从而在开展政治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中占据重要一极.此外,儒家文化家国同构的组织建设取向也使得大学与社会组织的边界存在一定意义上的模糊,相对封闭的环境、相对固定的教工群体、相对集中化的日常需求,加之传统体制等历史原因,大学在面向师生提供教育职能之余往往附带后勤服务保障与生活配套体系,包括住房、交通、伙食、医疗、卫生等多方面,从而产生了"高校办社会"现象,这些游离于学术主业之外的角色保证了高校作为社会组织的日常运转,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冲淡和稀释了大学以学术为主旨的办学理念.

2.依赖性:国家建构的文化主导.治理文化体现了大学治理过程中与所处政治环境、文化情境密切相关的文化要素,是大学治理核心要求的重要体现.传统儒家文化对于大众教化的强调使得教育在传统历史上更多承担着传播政治观点、开展系统德育以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是国家治理链条中的一环.当前的中国大学脱胎于政府主导的教育体制,虽然建立了较为明确的现代大学制度导向,但从大学与政府的关系来看,其办学自主权仍然不明晰,政府与大学的关系仍然存在着科层意义基础上的行政指令和外部干预,行政主导的文化要素在大学治理文化中有着更多的体现和痕迹,大学办学的主体责任性体现不明显,大学治理的主导权更多掌握于教育行政部门而非大学这一法人治理主体,资源的单向授予关系使得大学与代表国家的政府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依赖关系.在当前多元文化要素交流融合的大背景下,这种行政式的管控在保证办学方向与未来走向上是必要的,但如何更好地实现大学的自主权与政府行政力量嵌入之间的有机结合仍然是大学治理需考虑的现实课题.

3.功利性:学术运行机制中的实用导向.从儒家整个学说体系来看其并非完全否认功利思想,但对于道义与功利如何取舍缺乏具体的论证和措施.特别是在商品经济道义虚化的大背景下,传统儒家重义轻利的导向反而反向引导使得功利主义抬头,并不可避免地渗透到大学治理过程中,对现有的学术运行机制产生影响.大学治理更侧重于关注学术资源的争取、社会评价、硬件设施、学科排名等功利性指标,呈现出以利益为导向的外延型发展倾向,而师资水平、教学质量、人才培养力度等衡量大学本质的软性指标则被忽视,这种运行机制反映到实操层面就是教师过分重视科研而冷落教学,学生片面追求分数而忽视综合素质,使得大学总体使命与责任呈现出泛化与功利化.从宏观层面来看,学术运行机制需要引入竞争模式以督促利益相关者积极主动开展工作,从而提升高等教育水平,但大学治理也是一个平衡各方利益以达到制衡状态的过程,在强调各项评比与排名之余,也应对于治理主体的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予以关注.

4.保守性:稳定与平均主义价值倾向.儒家文化围绕以文为治的中华传统而生并繁衍绵延,其文化要素中始终保有文治思想与政教保守主义倾向,以中庸之道和克己复礼为代表的理论内核,突出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于制度变革和社会变动的审慎态度.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织中产生的中国大学治理理论虽然在形式上不断与时俱进,但治理内核文化还是呈现出偏保守的特征,对于治理结构、治理体系、治理机制等子系统中存在的问题缺乏应对的措施与改革的魄力,更多是通过局部的微调或者个别环节的优化来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在这种治理文化下,以家族本位和人伦关系为基准的"亲亲"思想所带来的小团体现象以及平均主义思想在高校内部不同程度的存在并产生影响.应该认识到,强化大学治理的稳妥与大学环境的稳定固然重要,但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要求,对于大学自治、学术自由、主动治理等核心问题进行革新性建构,从而提升大学治理的水平也是迫切且重要的.

四、儒家文化嵌入视角下大学治理路径的丰富与完善

大学治理不仅要按照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要求做好结构设计与制度安排,更重要的是使治理主体、客体与利益相关者之间产生良好的契合效应.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儒家文化对大学治理的嵌入无法从利弊的角度来衡量,而是使得大学治理呈现出更加立体多元化的特征.在治理过程中,要充分将现代大学制度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在大学内部建构一致的价值支撑和文化认同.从文化建构视角不断丰富与完善大学治理,推动大学内涵式发展.

1.制度规范:以文化之"柔"凸显大学章程.文化是多元要素的合一,正如社会大众文化与法制体系需要互相融合,文化与制度对于大学治理的影响同样是相辅相成的.儒家文化嵌入使得大学治理呈现出与传统中国相符合的社会性、世俗性和生活性,这与大学自身教育职能和社会角色相符,但在协调大学整体运行和切实保障利益相关者权益方面缺乏精准的应对措施,从而难以完全适应当代高等教育要求.文化之"柔"需要与制度之"刚"充分结合,从而形成对大学治理利益相关者的激励、协调、约束与制衡机制.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法制的不断完善,国内高校章程建设的规范化进程不断加速,并以提升自主办学权、规范高校治理结构、明确考核评价机制为核心目的.大学章程的出台与落实是解决高校对政府的依赖性和实现内部去行政化的有效手段,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制度不断向高水平大学看齐,逐步走向成熟和正规的重要标志,大学章程建设作为制度文化的重要依托应实现与传统文化的协同嵌入.一要做到"刚中有柔",切实将制度建设作为治理文化的一部分,注重中国传统优秀儒家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将文化作为制度建立与实施的重要基础性平台,将文化的普适性与制度的针对性充分结合;二要做到"柔中有刚",以文化为根基全面建设崇尚章程和法制的大学环境,建立和健全以章程为本的校园法规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校、依章运作、依据办事,普及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 三要实现"刚柔并济",要立足于高校自身教育平台和学生主体角色,基于自身历史积淀与文化特色明确章程建设的着力点,构建符合传统人文、贴合教育资源、契合办学特色的大学章程[6].

2.内核培育:以文化之"魂"滋养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从文化层级角度来分析,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内核,也是儒家文化对于大学治理嵌入的终极皈依,对外体现为追求学术自由与思想独立,对内则依托于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考虑到现代大学制度的外部性以及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大学治理的规范化需系统地、动态地将大学精神与文化嵌入到大学治理的场域之中,使大学精神之"体"与传统文化之"魂"充分结合,构建符合中国高校办学实际的大学精神.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看,文化嵌入的过程既是对大学治理的拓展与重释,也是对大学精神的创新与重塑.精神是文化的内核部分,培育大学精神需要基于文化培育的三个层次来实现.其一,体现在以教学为本.教师和学生是大学治理的核心利益相关者,也是大学精神的薪火传递者和引领者,儒家文化对于学习教育的倡导既为学者提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鸿儒角色与师者导向,又为莘莘学子明确了求学论道、明德修文的求学态度.应立足师生实际,从德育和智育入手将文化基因植入到人才培育实践,使教与学在大学精神的引领下升华,同时提升教育参与者对于大学精神的认同感.其二,体现在以风气为先.以校风、教风、学风、师风等为代表的风气是大学作为社会组织的文化载体,要在传承儒家文化强调整体与稳定的基础上注重凝练和创新,充分利用当代组织管理与治理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紧跟时代脉搏和发展大势,营造风清气正、正能量充沛的大学校园文化.其三,体现在以景物为介.校园景观、教学设施、规划布局是大学物质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办学传统和独特韵味的外在体现,要将儒家传统坚持方正严谨的建筑风格与现代不同建筑风格融会贯通,根据大学定位与发展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形成具有个体风格和文化特色的校园景观布局.

3.机制优化:以文化之基倡导学术.儒家文化的治理思想体现出政治与教育两大主导属性,在嵌入大学治理的过程中也使得中国大学治理呈现出行政与学术并重的特征.从本质上来说,大学的学术性特征决定了大学治理的主导方向必然向以学术为原则的学术型治理转化并发展,使大学治理回归到儒家所倡导的教育职能上来,即实现学术自由目标.大学学术自由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根基,其实现仰仗于学术权力在治理体系中的主导以及行政权力的有效推动,更确切地说是要处理好文化之基与学术之成所延伸出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这需要校内外利益相关者的"三方联动".其一,在于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政府作为行政权力的主导者,一方面应从国家法律层面明确大学的独立性与学术的自由性,厘清并划分自身与大学的权力界限、角色扮演和角色空间,杜绝行政手段对大学治理的过分干预;另一方面应从宏观层面优化现有学术评价机制的评判、导向和监督职能,倡导

以质量为本的综合评价方法,引导学术活动回归其本质.其二,在于大学自下而上的行动.大学要主动做学术自由的践行者,确保学术权力在大学治理中的基础和首要地位,协调好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与边界,致力于学术规范的健全,并在学术效率与学术自由的价值选择上进行新的权衡,在大学内部营造崇尚学术与尊重学者的文化氛围[7].其三,在于社会组织的横向带动.社会上与高等教育相关的社会组织是大学治理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在推动大学学术过程中应作为第三方承担监督与引导角色,淡化大学履行社会职责过程中的行政化职能,在参与学术活动过程中坚持独立性与客观性,以中立姿态引导大学对学术自由的实施.

参考文献:

[1]ZUKIN S,DIMAGGIO P J. Structures of capital: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the economy[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2]李娜,王济干,孙彪.研究型大学内部文化治理研究[J].江苏高教, 2017(4)∶39-41.

[3]平飞. 儒家治理文化五大理念论[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5-18,157.

[4]孟宪清. 仁-道治国:论儒家的治理思想[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46(2)∶8-13.

[5]肖柯. 和谐视域下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与创新[J]. 河北学刊,2011,31(5)∶243-245.

[6]于媚. 文化视野下的大学治理研究[J]. 江苏高教,2015(3)∶41-44.

[7]李维安,王世权.大学治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闫生金】

简而言之:本文论述了关于儒家文化和治理路径和文化特征方面的儒家文化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儒家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耦合视角下网络秩序治理路径基于微博日常网络行动 摘 要随着互联网影响的日益扩大,以新信息传播技术为中介而开展的社会行动逐渐出现并产生重要影响 本研究遵从常人方法学倡导的对个体日常行动的考察,认为网络社会行动呈现出流变性衍化及双重性逻辑,网络的多元复.

2、 早期现代新儒家的儒家文化继承和科技哲学视角下《早期现代新儒家的科学技术观》有感 早期现代新儒家的儒家文化继承与发展——科技哲学视角下早期现代新儒家的科学技术观有感赵紫薇(郑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郑州 450001)摘 要清末民初加快的西化进程,是政府摆脱.

3、 儒家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周 侠(济宁市金乡县委党校,山东 济宁 272200)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发展是当前文化建设的重点问题 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深深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取得成就的重要经验 从儒.

4、 我国大学治理热点的领域构成和拓展趋势的共词可视化分析 陈冬松(吉林化工学院,吉林吉林132022)摘要运用书目共现分析系统(Bicomb 软件)和SPSS 20 0 数据分析软件对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总库中我国大学治理的研究现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我国大学治理.

5、 大学资源的系统建构和大学治理现代化: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胡洪彬(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杭州311231)摘要大学治理资源是一个包含物质、权力、人力、历史、理论、社会、制度、组织和文化……资源要素在内的有机系统,大学治理的过程需要基于国家供给型、社会参与型、.

6、 师生关系视角下高校课堂外师生互动平台构建路径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0110 16871j cnki kjwhc.2018 03 009摘要教师和学生作为高……学校的两大重要主体,其相互关系是高……学校日常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关系,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