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关于传统文化的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000 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1500字 小学生开展传统文化的经验论文 济宁传统文化论文 韩国传统文化论文 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论文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日本传统文化论文

关于传统文化类毕业论文怎么写 跟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相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传统文化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04

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该文是传统文化有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与伟大复兴和传统文化和关系研究类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内容提要]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文化软实力成为重要一环.而在各种形式和内容方面,传统文化都不容忽视.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和价值选择中,形成了充分体现中国人民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的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而言,如何保护、弘扬、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是重中之重.二者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现阶段的现实任务是要探讨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着重研究在传统文化层面,怎样更好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马克思主义

[D OI编码]doi:10.3969/j.issn.1674-6287.2018.03.006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87(2018)03-0023-0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迅速.一方面,社会财富得到极大丰富;另一方面,人们又迫切要求提升道德水准和精神追求.从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中吸取养分就成为必然.在现阶段,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大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时代赋予的新的使命.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孕育出的极具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历史必然,也是时代需求.

一、传统文化是国家与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总是附着在国家和民族的机体上,在其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而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它对群体与社会的形成影响颇深.尤其是本土自生的中华传统文化,它是中国与他国相区分的主要标志,它能发挥强大的精神力量,甚至转化成物质力量,是国家和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统一性“中国”这一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涵盖多个层次和方面.在其形成的历史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之关系最为密切.它发挥其凝聚中华民族的动力作用,并使“中国”具有文化层面上的意义.

1.在中国文化形成过程中凝聚了中华民族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中国不同地区的文化开始走向统一,也由此带来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自秦朝开始,传统文化的许多特质开始显现和发挥作用.一是对外来文化的强大包容力和吸引力,传统文化中有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丰富多彩.二是它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朝代如何更迭都不影响它的延续性.三是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在其形成过程中凝聚了中华民族.与中国概念的形成具有历史统一性.

在古代社会如此,在近代社会更是如此.进入近代社会,尤其是在战争年代,中华民族遭遇了巨大的灾难,几乎到了亡国灭种的地步.在危机面前,散布在全世界的中国人民团结在一起,为救亡图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利用自身优势,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充分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凝聚民族精神上的重要作用,密切联系和积极发动群众,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地研究和宣传,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的“红色文化”,以此凝聚中华民族,激发广大同胞团结一致,救亡图存.

驱使广大同胞团结一致的本质原因就是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强烈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是渗透在一个民族的血肉之中的.因此中华民族所共同拥有的传统文化,从本质上来说是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与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息息相关.

2.传统文化是文化中国的核心部分

世人常说中华民族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久经磨难,却历代相传,并历久弥新.梁启超说过:“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的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斯实民族之义之根柢、源泉也.”传统文化熏染着这片土地,熏染着这片土地上的人.自上世纪末,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世界经济全球化,在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中,多种文化内容和形式涌入我国,中国原有的传统文化受到冲击.而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体现中华民族特色的有着丰富内涵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瑰宝,构成了文化中国的核心部分.

(二)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发展的意义

不仅在古代和近代中国,传统文化起着凝聚中华民族的巨大作用,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仍有巨大的能量,它是以德治国的思想来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很强调个人的道德和品行.孔子提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德不孤,必有邻”、“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除了儒家之外,道家和佛教也论述了道德的重要性.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佛教将“普度众生”作为它的理想目标和根本夙愿,这就是道德的最高境界.虽然各位先哲的表述不同,但都表达出君子要注重自身修养的观点,这与现阶段实行以德治国的政治思想不谋而合.以德治国,强调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以及个人品德,这在传统文化中都有其根据.

在当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出场有多种形式.对个人而言,更多的是个人品德和观念的培养;于社会而言,侧重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

1.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三观现阶段,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尤其是外来文化正逐渐渗透进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在这种情况下,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开始抬头,越来越多的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至有些人认为中国没有传统文化或者西方的文化要优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出现这种现象是非常可怕的.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势在必行.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学习和掌握其中的思想精华,对正确的人生观念的养成大有裨益.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不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弘扬.特别是青年一代,处在人生发展的节点上,更应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达到律己和知行合一的目标.

2.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

当下,全社会都在大力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体系.就其内容来说,不管是国家、社会还是个人层面的观念都有其传统文化方面的理论依据.底蕴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历史渊源.如果只看当下,就会割裂根本,失去精神命脉.

华夏文明延续数千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内涵体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几乎被全部的中国人所接受,对其有着强烈的认同,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全方面的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深远影响.今天,大力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二、进入近代以来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境遇自1840年清帝国被迫打开古老的大门之后,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历史境遇.传统文化无论是被称作是应该打倒的“孔家店”,还是被重新定义为中华民族的历史积淀;无论是受到当时西方先进文化的冲击的“末流文化”,还是世界多国竞相学习的优秀文化;无论是被“弃之如敝屣”的落后小农文化,还是与现代化密切相关的先进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命途多舛,随时代的变化而起起伏伏.总起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衰与中国的家国命运具有大体上的一致性,传统文化兴,则民族兴、国家兴,反之亦然.

(一)战争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冲击

从西周开始,古老的中国一直延续着家国同构的宗法体制,经过逐渐的发展,形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结构.在家庭内部是三纲五常,与之相对应,在国家和社会层面形成的是世袭的封建制度.这种封建制度下形成的政治结构是以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专制主义严密为特点的.而与中国的政治结构根本不同,西方则实行分立体制,在权力分配上,立法、行政和司法相互独立,而在国家结构形式上采取联邦制或邦联制.抛开社会制度的差异,这种巨大的差别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后逐渐缩小.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宣告成立,虽然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随之而起的割据军阀、大地主、大买办阶级,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的还是封建阶级的意志.但是在政治结构方面还是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对政治体制的新的规定上.在这一方面,与中国之前的集权的封建帝制有着很大的变化,传统文化的影响开始削弱,逐渐向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靠拢.

进入近代之后,除了原有的政治结构发生变化外,经济和教育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比如说,伴随着近代工业的逐渐建立,大量的农民涌向城市,小农经济开始解体.这就宣告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的逐步破产,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其次,在教育领域,首先是开展教育的载体——学校或者课堂发生了巨变.洋务运动中,新式学堂开始兴起,并开始逐渐代替原有的私塾式教学.其中,最重要的是开展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内容产生了质的变化.“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主张逐渐被弱化.在国门被迫打开之际,广大的知识分子和一部分开明的统治者看到了中国的教育与西方相比的不足之处.因此,在近代,教育逐渐变革,出现了新式学堂建立、教育内容兼容并包、教育思想发生巨变的新特点.

一个国家或者社会的特点是由其政治、经济和教育等多方面决定的,并形成了这个国家独特的文化底蕴.封建社会的中国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近代社会又形成了多种文化激荡、碰撞和交融的近代文化,原有的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二)新文化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传统文化大体被忽略,局部有重视

新文化运动中,人们对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大都采取一种否定的态度,认为孔子学说虽有其贡献,但孔子思想之所以为历代君王利用,是因为“孔子尊君权漫无限制,易演成独夫专制之弊”;“孔子讲学不许问难,易演成思想专制之弊”.这集中体现在“打倒孔家店”等方面.因此,受当时的国内政治环境和国际主流文化思想的影响,传统文化在这一阶段并没有得到好的发展,反而被否定和忽略.

在此之后的30年间,中国的政权经过多次更迭,每一任政府的文化政策也有所不同.北洋政府大体延续了民国初年的文化政策.这就是在法律上赋予国民以各种自由和权利,从而使、新闻出版、集会结社等有利于促进文化发展的各种活动合法化,为文化的自由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另外,国民党的奖励文化发展的相关政策也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政府的政策不同,在当时的社会里仍然有宣传和重视传统文化的力量.在当时思想最为开放、多元的高校中,更是这类力量的聚集地.比如,梁启超先生在《欧游心影录》(1920年发行)中提出“东方文明优越论”,并极力称赞老子、孔子和墨子,称他们是“三圣人”,主张他们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这与他在1904年2 月在《新民丛报》增刊发表《新大陆游记》中所阐述的中国不如日本,更不如美国的观点截然不同.这说明了他的文化观的极大转变,开始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低谷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30年间,虽然发生了很多对现代中国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历史有巨大影响的重大事件,文化政策也多有变化,但是总的来说,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政策是一以贯之的.思想所体现出来的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

群众路线是其思想区别于其他领导人思想的本质所在.战争时期,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强调要紧紧依靠广大干部群众.在建国后,提出“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和张思德同志学习,这都体现了群众路线的思想.其实,这并不完全为的独创,是受儒家的“民贵君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影响.除此之外,思想中的关于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主张,以及“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基本的游击战,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等战术主张也都有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子,但更多的是以此为基础的创新.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许多“传统”被冲刷掉了.这一时期,可以说是自近代以来传统文化发展的最低谷.

(四)改革开放后到十八大,传统文化重新受到重视、保护和弘扬

当代中国有两个伟大的历史转折,一个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一个是1978年及之后的改革开放,都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改革开放,让现代人感受颇深,贯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诸方面.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的,出生在20世纪初,自幼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它的内涵、形式和利弊都很了解,这也是理论产生的文化基础.曾多次强调:“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除此之外,他在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也牢记“革故鼎新”、“兴利除弊”的改革创新精神,以及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因此,传统文化在这一阶段开始受到重视.

进入新世纪后,以和为代表的新的领导集体,延续了改革开放以来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政策,并根据新时期的新特点和新需要,在以往的基础上继续重视、保护和弘扬.

(五)十八大至今,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重视、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

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现阶段的中国,不仅在言论上表明要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更在行动上践行这一方针,这体现在越来越多的文化输出与交流.文化交流是新世纪民族文化的整合与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传统文化是文化交流的顺利实现的基础.我们国家输出的都是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让世界认识独特的中国.

三、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

上文谈到了很多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还指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衰与中国的国家命运具有大体上的一致性.在努力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今天,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息息相关,二者具有辩证关系.

(一)伟大复兴特指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非外来文化

现阶段我国的文化内容和形式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中华民族历史积淀和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另一种是近代以来传入中国的各种各样的外来文化.相对传统文化而言,外来文化更多的是一种“舶来品”,它产生的背景和条件与当下中国的国情不相符合.并且,它仅仅只是传统文化的补充,无法发挥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精神支撑以及凝聚力量的重大作用.

当下需要复兴的是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传统文化.这类传统文化本就是民族的精粹,却在从传统到现代社会的转变中,一度断裂.传统文化是一个内涵和形式都丰富的体系,并不是所有的思想都需要复兴,要采取辩证的态度.因此,复兴传统文化,是复兴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现在学界有着“文化中国”的提法,突出中国所特有的文化,强调在文化意义上看中国,这是很必要的.与这一提法相关的是文化自觉.费孝通指出:“我们大家在搞什么?心头冒出四个字文化自觉.这几个字也许正表达了当前思想界对经济全球化的反应,是世界各地多种文化接触中引起人类心态的迫切要求”.因此,在费孝通强调的“文化自觉”中,这可能是最重要的:直面中国的现实回答中国的真实问题,而不能仅仅关心中国传统文献.除此之外,他还暗示了,必须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讨论中国文化的复兴、发展和贡献,必须考虑在世界学术竞争中发展中国的文化,因此很可能必须在社会科学的传统中继承、发展和表达中国的文化.这是另一种文化自觉.这与当下的社会密切相连,与重视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关系也相符.

(二)现代化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保障

提到传统文化,首先是与过去的封建社会的特点相适应的.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阶段,这就不可避免的会牵扯到传统文化现代化这一命题.当下,全社会都在积极地投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工程中,现代化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保障.这是二者关系的最核心的部分.这个现代化包括传统的内容与形式与当下中国的社会状况相适应和协调.这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对传统文化发展的要求相一致.

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既需要充足的物质积累,更需要精神保障,需要每一个人都付出努力.这种保障体现在:传统文化以其特有的凝聚力和广大群众对它的深切认同,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人们的思想与行为,让大家主动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除此之外,在进行建设中必然会出现问题和困难,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传统文化的精髓会鼓舞中华民族继续前行.正如美国社会学者丹尼尔·贝尔说:“传统在保障文化的生命力方面是不可缺少的,它使记忆连贯,告诉人们先人们如何处理同样的生存困境的.”

(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传统文化复兴的内在统一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传统文化的复兴提供物质保障.复兴传统文化不是一句空谈的口号,需要切实有效的措施,而这些措施的提出和施行都必须有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经济基础越雄厚,越能为传统文化的复兴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和发展环境.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进行完善,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良好氛围,相应的也会促进传统文化的复兴和现代化.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复兴传统文化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复兴传统文化的呼声愈益高涨.但复兴传统文化不是回到过去的环境中,而是与现阶段的国情相结合,在考虑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需要中去思索复兴之道.

(一)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坚持传统文化的正确方向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最新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不仅包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还涵盖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尤其是党的十九大最新提出的适应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并能对现实有巨大指导作用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思想与理论自成体系又一脉相承,必须作为复兴传统文化的指南.

在复兴传统文化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不是说照搬照抄其中的结论,而是利用方法论来解决具体的问题.马克思给我们提供的从来都是方法,而不是僵硬的教条.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弘扬,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在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中必须要坚持的正确方向.

(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呼唤传统文化的再发展

面对现阶段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让传统文化的精髓代代相传.

1.发挥传统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力量的作用,增强文化认同

传统文化是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由各个民族所共同创造和流传下来的,这其实就代表了炎黄子孙对它的认可和接受.在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历史新时期,更要发扬它的积极意义,加深对文化的认同.

这种认同作用,要靠国家来加以引导.在文化建设方面,国家一直是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制定大政方针,确定文化政策,引导舆论风向.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任重而道远,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所以,更需要国家来发挥作用.

这种认同作用,要靠社会来加以提倡.文化首先是在社会中加以形成和传播的,所有的文化活动也是在社会的大环境下开展的,社会可以说是文化的土壤,传统文化要在此汲取养分,茁壮成长.发挥社会的提倡作用,体现在可以形成良好的保护传统文化的社会风气,更好的凝聚精神力量,增强文化认同.

这种认同作用,要靠广大人民来加以践行.包含海外华侨、华人在内的人民群众是文化有力的传播者和践行者.不管是何种积极的文化政策,还是任何有效的文化活动,没有广大群众的参与都无法正常的进行,人民群众才是发挥传统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增强认同作用的关键.因此,要积极推动人民群众发挥作用,做到国家、社会、公民的有机统一,共同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2.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为现代化提供支撑

传统文化适应的是过去的时代和国情,我们不能不加选择的全部应用到现代社会中来,这就需要对其持“扬弃”的态度,批判的继承和发展.第一,要有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要进行科学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第二,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要讲究方法.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3.结合现阶段的国情,实现传统文化自身的发展

简言之,就是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进程中,可以说是步履维艰.从近代以来,自从中西文化碰撞之后,我们的传统文化就受到冲击.原有的很多优秀的东西被遗忘和埋没,有些甚至直接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恢复之路任重而道远.

在现在的中国,在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的过程中,要吸取之前的经验和教训,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取向和精神世界,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的前进而与日俱新.在举国上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而不断努力之时,应妥善处理好传统文化与之的深层次关系,发挥它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使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为实现中国梦而添砖加瓦、凝聚力量.

参考文献:

[1]费宗惠,张荣华.费孝通论文化自觉[M].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2]杜维明.儒家文化与“文化中国”[J].文化软实力研究,2016,(6):5-10.

[3]黄延敏,周晓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学术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7).

[4].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交出版社,2014,160-162.

[责任编辑:甄敬霞]

本文点评:本文论述了关于传统文化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伟大复兴和传统文化和关系研究相关传统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简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可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素材 弄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既可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又能.

2、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复兴 申斯珺时代需要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瑰宝上,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创造出适合新时代需要的新形式、新内容 传统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它是由文明演化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

3、 传统和现代转型英法启蒙运动对比与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复兴 摘 要启蒙运动中,英法对待传统文化迥异的态度对两国的现代转型产生了重要影响 英国现代转型遭遇的阻力较小,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英国启蒙运动充分继承并利用了本国道德哲学传统,以之整合了新兴的理性精神和传统的宗.

4、 论现代艺术设计和传统文化的关系 摘 要纵观古今,横看中外,绝大多数的现代艺术设计都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 艺术设计根植于文化,而传统文化则是孕育现代艺术设计的子宫,现代艺术设计能够从传统文化中得到营养,也能从传统文化中得到.

5、 传统文化和现代广告的关系 于 藕(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吉林吉林 132000) 摘 要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历史的长河中世代相传,使我们形成了中华民族自己的待人处事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观价值观 作.

6、 传统文化复兴的虚热从《经学的瓦解》谈起 □ 肖红春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寻根或自我认同的“传统文化热” “国学热”喧腾为一种族群镜像 这种镜像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逻辑展开—&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