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农业科技论文 现代农业科技杂志 现代农业科技杂志社 农业科技期刊 农业期刊有哪些 绿色科技杂志 农业科技管理杂志 农业科技编辑部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科技通讯杂志社 关于农业科技的论文 农业科技和信息杂志

农业科技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和道教农业科技思想索隐类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农业科技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21

道教农业科技思想索隐,本文是农业科技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和索隐和道教和农业有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道教徒由于自身修行和日常生活的需要,十分重视并积极投身于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因此,道教中蕴含着丰富的农业科学技术思想.这些农业科技思想主要包括田间生产与管理技术、嫁接与畜牧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等方面.至今学术界尚未对道教农业科技思想进行系统研究.因此,系统研究道教农业科技思想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关键词:道教;农业科技;思想

中图分类号:S-0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4-390X(2018)05-0113-08

一般人认为,宗教与科学是水火不相容的,好像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其实不然,虽然两者有着不同的研究领域和本质特征,但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爱因斯坦说:“科学没有宗教就像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就像瞎子.”[1]183“虽然宗教可以决定目标,但它还是从最广义的科学学到了用什么样的手段可以达到它自己所建立起来的目标.”[1]256作为宗教的道教也是如此.道教徒由于自身修行和日常生活的需要,十分重视并积极投身于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道教中蕴含着丰富的农业科学技术思想.这些农业科技思想对我国传统农业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可惜至今学术界尚未对道教农业科技思想进行系统研究.因此,系统研究道教农业科技思想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本文在深入挖掘道教典籍的基础上对道教中蕴含的田间生产与管理技术、嫁接与畜牧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进行探讨.

一、田间生产与管理技术思想

道教经典和道门农书蕴含的田间生产和管理技术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种植技术

  道教由于修道和日常生活的需要,特别重视药草果蔬的种植.在药草种植中,又以种植灵芝、芝麻、葫芦、茯苓、松脂、地黄为主.例如《太微灵书紫文琅玕华丹神真上经》中记载:“穿地广深七尺,取琅玕华丹,以和徊水如鸡子者,种之于埳,覆其土,坚筑之三年,其上生树,赤色如枣,高三四尺,其实如镮,名曰镮刚树……一名太极隐芝.穿地广深六尺,取镮实一枚种之,灌以黄水五合,覆其土,坚筑之三年,其上更生草如匏,其子如桃,有五色,名曰凤脑芝.穿地广深一丈,取黄水四合,凤脑实一枚,合种之,以黄水灌脑实,覆其土,坚筑之三年,上生赤树如松,高五六尺,其实如梨,子正白如玉.穿地广深八尺,取赤树子种之,灌以徊水五合,复其土,坚筑之三年,上生绛树似李,高六七尺,生青实如枣,色青如翠.”[2]556这段话说明了道士已经对不同灵芝的特性和药效有了一定认识,并且能根据此认识针对不同的灵芝种类使用不同的技术.有人不理解种灵芝对道士的作用,总是认为种植灵芝是小面积的种植,实际上道教种植灵芝就像常人种植水稻一样,《云笈七签》中就说过“十洲间,共有仙家数十万,耕植芝田,课计顷亩,如种稻焉”[3]814.关于灵芝种植技术,道教经典中有《种芝草法》一文,可见道教对种灵芝的重视.《图经衍义本草》中详细介绍了决明子的特性和种植方法:“《衍义》曰:决明子,苗高四五尺,春亦为蔬.秋深结角,其子生角中如羊肾.今湖南、北人家园圃所种甚多,或在村野或成段种……种之法:冬至前,先将肥沃陆田耕五七遍,以猪粪粪之,然后布种,逐月耕耘,至次年八月后方成.其苗高三四尺已来,茎作四缓,叶如艾,花紫碧色,作穗,实小紫黑色,如桑椹.本只种附于一物,至成熟后有此四物.”[4]382《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中详细介绍了种地黄法:“先择好地,黄赤色虚软者,深耕之,腊月逆耕冻地弥好.择肥大好地黄根,切长四五分至一二寸许,一斛可种一亩,二三月种之,作畦畔相去一尺,生后随锄壅,数耘之.至九月、十月,视其叶小衰乃掘取,一亩得二十许斛.”[5]《中和集》中详细介绍了种葫芦的方法:“灵苗种子产先天,蒂固根深理自然.逐日壅培坤位土,依时浇灌坎中泉.花开白玉光而莹,子结黄金国且坚.成就顶门开一窍,个中别是一坤乾.”一方面,葫芦对道士日常生活和修道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它经过道士加工后,具有体大口小的体征,便于道士装液体物质和丹药,气体不易挥发.另一方面,重视葫芦也是我国早期传统文化中“尚阴”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正如怀孕妇女的形状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一样,所以道士对其格外重视,屡屡将其带在身边.其实这种对植物性质与功能的认识在道教宫观内是相当普遍的,道教创立前的《神农本草经》已经按照方士们所提出的养性延命和轻身不老的标准,对我国秦汉前的药物学中所提出的65种动植矿物药草进行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划分[6],这种药物学知识在道教创立初期已作为道教认识和种植药草、行医治病的根据.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对各种动植物的特性和功能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葛洪著《抱朴子内篇》,提出物性的差别是人类有选择地培植和消费的基础;提出五芝,即石芝、木芝、草芝、肉芝、菌芝,各有百许种,为后人种植药草提供

了理论基础.更难能可贵的是,道教还提出了因时、因地、因物性、因需要养种动植物的思想.例如,《淮南鸿烈解》中对天干地支与黍稷稻麦桑麻等农作物生长收成的关系作了深刻的研究,提出了因时种植这些农作物的思想.道教继承《韩非子》中所说的“夫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7],提出因物性种植农作物的思想.因地种植农作物主要是在土地类型和性质分析基础上进行种植.因需要种植就是因道士修道、养生、举行道教仪式的需要而种植,像这些思想在《道藏》中也十分丰富.至于种果蔬,道教对各种果蔬的种植程序和要求作了一个总结,《金液还丹百问诀》说:“人间种树,世上良田果子,初先犁莳耕垦,次选好地,及彼良时,仍赖风雨调匀,节候催促,年终稼穑尽获.”[2]896

  道教宫观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对以上作物往往采取轮作、间作、复种等方式种植.轮作即各种作物轮流种植,是为了土地的地性稳定,保证高产.道教主张该改则改,《太上妙法本相经》说:“譬如佃田,随种而种,因种而生,若改其种,则改种之.是故一地可易百种.”[8]862它从理论上论述了轮作的可能性.间作是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种植多种植物,是为了防虫和充分利用土地.道士们采用间种方式,比如,把葱姜等植物间种在那些容易招引害虫的蔬菜中,这样可以利用葱姜散发出来的辛辣气味驱赶害虫;各种藤蔓瓜豆则种在菜地四周,密密插上竹本篱笆让其攀援,这样既种了瓜豆,又围了菜地,另外还可防小动物伤害作物.《仙苑编珠》中说:“巴陵侯姜叔茂者,又于山下种五果并五辛菜.今山间犹有韭菜,即其遗种也.”[9]《华阳陶隐居集》中记载:“果林郁余奈,蔬圃蔓遗辛.荧芝可烛夜,田泉常瀚尘.”[10]642这种农耕生活基本上反映了我国道教日常生活的基本概况.

(二)耕耘技术

  道教农学思想非常重视耕耘技术,形成了道教独特的耕耘技术观.耕耘技术包含两种技术,即耕地技术和耘地技术.在耕地技术上,道教十分看重沟洫农田制,把它看成是整地的最好形式与要求.《道德真经广圣义》中指出:“名井者,因夫间有遂,水纵横相通,为井字.何者?亩广六尺,长百步,用耜耕之.耜广五寸,两耜为耦,耦广一尺,长沮桀溺精而耕是也.亩广六尺,以一尺耦耕,垡为畎以通,水流畎然,因名畎也.而夫田田首倍之,广二尺,深二尺,谓之为遂.九夫为井,井间广深四尺,谓之为沟,取其遂相通,如井字.故谓之井田.”[11]419这种沟洫农田制的优点在于具有优越的水利条件,排灌非常方便,究其实质就是要求以排灌为中心进行整地操作.在具体的耕地过程中,最基本的技术规范要求就是深耕厚耨.深耕厚耨的基本目的在于清除杂草,促进土壤通水透气保墒,以利于作物生长,达到高产的目的.耕地技术必须以勤为中心,《道德真经疏义》中的“耕而卤莽,耘而灭裂,乃各随其所报,及深耕而熟壤,则其禾繁以滋”和《南华真经注疏》强调“勤于深耕厚耨”的因果报应.在耘地技术上,道教要求在耘地过程中以固根为本,并且重视栽培对象周围环境的维护.《太上妙法本相经》说:“譬如其树,若刈斩其根株者,万无一活;若露其根株者,遭冬则枯槁.”[8]872《太上妙法本相经》(敦煌本)说:“譬如种植,但深其根,离落四面,则可成林,责花得花,责果得果.”[12]重视中耕,原因是良莠共生,并且莠长势快,所以严重干扰了良的生长,正如《云笈七签》中所说:“良田,荆棘未诛,虽下种子,嘉苗不成.”如果不及时中耕,就会大大降低劳动效率.《太上灵宝元阳妙经》说:“譬如耕田,秋耕为上,农夫于秋月时深耕其地能除秽草.”[13]984《太上妙法本相经》(敦煌本)中的“麻有大质,止器不躯,惨地虽多,失其丈质,泽良侠墟,前缩希稠,锄绊秽类,耨其异党,除长去锄,骨坚皮厚,祈循纤理”[14]16,进一步说明了中耕的任务和效果.中耕之要领在于及时、仔细.《弘道录》对此特别重视,它引桓公之语曰:“今夫农使处就田野,察其四时,权节其用,及寒系果,除田以待时,耕及耕深,耕而疾病之,以待时雨,时雨既至,挟其刈耨镈,以旦暮从事于田野.”[15]由此看出,中耕需紧紧抓住雨后的良好时机,利用工具旦夕劳作,强调了中耕及时的重要性.此外,道教的《太玄金锁流珠引》所阐述的种仙壶技术中,已经提及通过打枝技术来保果,求高产的中耕技术,这是道教在我国农业技术发展史上的杰出贡献.它说:“仙壶者,似小儿子,可容一升半者,巧种,取庚子日种于宅东南之方.二月中有庚子日,即得也.种时不令女子见之,女子种不令男子见之.到八月堪实者,留三五颗,令实收取.经云:一根留二颗,上三颗是中,唯中上留之,下不用不中为法,恐不多实,故不留多耳.”[16]481这里虽有其宗教神秘性的一面,但它却是我国农业技术发展史上打枝技术以及培育优良品种等有效方法的珍贵记载.

(三)灌溉技术

  道教还特别关注灌溉技术.道教结合自身的特点,发扬其自然无为思想和“尚阴”思想,说明水的重要性,例如《道德真经集义》说:“初同一气,则兄弟也.既分其胎,则夫妻也.水于地而行,则水之利在地也.水土同德,不可以须臾离,二者所以合德.”[11]243《道德真经疏义》中说明江河湖海的形成均源于“阴”,它说:“阴气胜则凝为霜雪,刻制以成物,而万宝以成.其在地也,疏为江河,聚为沼泽,包之反流全一,为泉之深,视之不见水端,为海之大,以汲以藏以裕……其善利万物,在天为雨露之类,而万物蒙其泽;在地为渊泉之类,而万物受其施.”[17]411这段话说明“阴”是江河湖海之本源,江河湖海也因为源于“阴”而天生具有“善利万物”“万物蒙其泽”“万物受其施”的本性.生长在高地上的农作物大体上属于“阳”,因此必须有水浇灌,道教宫观的选址与建造均以近水为原则,一方面有利于生活用水,另一方面主要是因为耕作的需要.此外,道教还十分重视为民造福而治水献身的大禹,将其列为万民敬仰的神灵.李冰父子因修筑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而被道教列为神灵,李冰之子就是二郎神.从耕地技术的实践层面上看,道教十分看重沟洫农田制,如《道德真经广圣义》把以井田制为代表的沟洫农业看成是经营大片农田时整地的最好形式与要求,因为大量的沟洫使得排灌方便,这也是道教重水思想的体现.如果是经营小块近山农田,则强调引泉水灌溉或修筑陂塘灌溉.《真诰》中关于引泉水随水灌溉之事就是宗教设想的典型,同时也说明了修筑陂塘灌溉可以进行可持续灌溉的重要性.《陈旉农书》中也说明了开凿陂塘灌溉的重要性.道教经典和道教农书之所以特别重视引泉水灌溉,这是由道教宫观所在地的局限性决定的.道教官观大都在山区,所以引泉水灌溉方便,在山区原本就有一些低洼地可用来藏水,不需大量的经费和人力.这是道教就地取材的原因所致,但也造成道教灌溉技术观中的一大遗憾,那就是对大型水利工程修建极为忽视,所以在《道藏》中除了第48册将李冰父子列为神仙外,其他地方几乎看不到大型水利工程的记载.然而在陈垣等人所编的《道家金石略》中,可见到有关全真教的《栖云王真人开水涝记》,这是记载全真道士王志谨在终南山地区率众大力兴修较大农田水利工程的珍贵史料,也是道教资料中关于兴修大型水利工程的唯一记载.

(四)施肥技术

  在田间生产和管理中,施肥技术也是非常重要的.道教经典和道教宫观的经济实践对施肥技术予以高度重视:道教对老子的《道德经》十分重视,后来对其注释很多,从施肥技术看,对其中的“粪”字是十分重视的,因为老子《道德经》中“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的“粪”字本身含义非常丰富.所以很多注释所站的角度不同,对“粪”字的理解也出现多元化,例如南北朝的《道德真经注》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有道,知足知止,无求于外,各修其内而已,故却走马以治田粪也.”[17]283其中的两个“粪”字含义差别十分明显,前一个“粪”同于《道德真经次解》“天下有道,却去也,走马抑戎马也,以粪”[17]620中的“粪”是“事田园”的意思;但后一个“粪”则是“粪”字的本意,即肥料和施肥之意,说明当时强调以务农为本,其中又以“治田粪”为其根本.可见当时已经认识到施肥的重要性,此意与《老子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无为而治,故能却驰走之马,以粪农亩.治身者却六根兵马,以道粪心.故孟子曰:人皆以粪粪其田,而莫知以学粪其心也”[18]中的“粪”相同.《洞灵真经》中的《农道篇》也论述了施肥的重要性,强调施肥方法一定要正确.在人类对施肥技术的认识和改进过程中,最后一个阶段就是人工制肥.《月令》中已有除草制肥技术的记载.道士也认识到人可以制造肥料以“粪”田,所以有些道士引《山海经》中所说的“北山经之首曰单狐之山.多机木,机木似喻,可烧以粪稻田,出蜀中”[19]799,说明人工制肥的可能性.《陈旉农书》提出制造火粪、堆肥发酵、粪屋积肥、沤池积肥等多种制肥方法.不过道教制肥技术也与一般的制肥技术不同,它是十分讲究洁净修道环境的,所以制肥技术要以保持洁净的环境、良好的生态平衡和洁净的修道身心为最低界限,也存在很多宗教禁忌.

(五)病虫害防治技术

  在田间生产管理技术中,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技术,那就是虫害防治技术,它和灌溉技术、施肥技术、耕耘技术一样,是不可或缺的技术环节.道教学者陶弘景等高道不断探讨修道御灾途径.唐宋时期的《太上大道玉清经》、《农道篇》、《陈旉农书》等均对病虫害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防治措施.在我国古时的病虫害防治中,《太上济度章赦》中提到“五谷登成,辟斥螟蝗,驱除鼠雀,稻苗秀好,虫蜮遁逃”[13]825等众多虫害,在这众多的虫灾中,蝗虫灾害最大,最难对付的也是蝗虫灾害,所以道教对其防治也格外重视,在《道藏》有36处提到蝗虫及其防治.例如《高上玉皇本行经集注》提出了虫灾的危害,说:“水旱虫蝗,水溢旱干,诸虫害禾,群煌伤稼,皆灾异也.凶灾饥馑,岁不熟,民物不安则为凶.异常为灾,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此皆灾异也.”[20]其具体说明了病虫害的危害.因此,鼓励群众灭虫、积极探讨防治措施成为道教从善修道的主要任务之一.它首先分析了病虫灾害的原因,要求人们根据害虫生活习性和规律灭虫,例如《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中明确指出了蝗虫形成的原因:“蝗虫之灾,乃冬雪不降,阴中生妖,乘南方之火,生羽为虫,故能克苗损稼,盖虫之种子,触处有之.一经雪炁,人地三尺.一年之内,三经雪炁,入地九尺.二年二丈.若一年无雪,出地三尺,逶迤三年雪不降,积蝗虫之灾出矣.”[2]99也就是说,蝗虫在无雪的冬天繁殖较快,生长在地表的浅表处;在严寒的冬天生长慢,且生长在地面的深处,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所以,消灭蝗虫最好的季节就在冬天.《玄精碧匣灵宝聚玄经》主张利用一年八节的气候、物候来预测蝗虫灾害.此外,还有根据害虫生活习性加以扑灭的方法,也被道教予以重视,例如可利用天黑期间蝗虫不能聚集起飞的时机聚而扑之,另有在蝗生之地用埋蝗法等.根据飞虫趋火的习性,可以用火灭之,《洪恩灵济真君事实》中说“蝗无伤,缘火无过”[21],这就是用火灭蝗的记载,并且强调用猛火灭之.道教是一个重生、保生和修善、修道的宗教,所以,它的灭虫也以生态性灭虫方法为主,极力主张利用生态圈中的天敌灭虫.早在战国时期,《庄子》中就有“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穷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的记载,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故事.这也表明人们已经认识到了生物链之间互相吞噬的现象,这对人们进行生物治虫有着深刻的启示.此外,后汉时期利用鸜鹆食蝗也是利用生态减灾的特例,《五代会要》中记载了高祖“敕禁罗弋鸜鹆,以其有吞蝗之异”,当地蝗虫因此“为鸜鹆食之皆尽”.《文始真经注》中说:蝍蛆食蛇,蛇食蛙,蛙食蝍蛆,互相食也……蜈蚣入蛇鼻窍,啮蛇脑髓,蛇吞虾蟆,虾蟆吞蜈蚣,三虫互相吞食.”[11]629道教由于宗教性质的局限,大力推崇用宗教仪式灭虫,用占卜方式预防灾害,用演绎方式预防虫灾,用画符、焚符方式灭虫,由于我国深受道教影响,所以此种方法得到长期重视.

二、嫁接和畜牧技术思想

(一)嫁接技术

  道教不仅重视田间种植技术,而且因为生活和祭祀需要大量的果蔬,所以道教十分重视经济林木的栽培.为了保证道士的日常生活和大规模经常性的宗教仪式对高品质果蔬的需求,道士努力利用嫁接技术来培育数量众多和高质量的水果,以求高产和培育优良品种.从道教经典记载来看,道教的嫁接技术是很成熟的.例如《玄宗直指万法同归》中有专门的《接木说》,详细介绍了嫁接的过程和嫁接技术的作用,它可以使果实变性,由劣质变成优质,并取得高产.类似的还有《云笈七签》中所说的“木至衰朽,即尘土培之,尚得再荣.又见以嫩枝接续老树,亦得长生,却为芳嫩”[3]408.这种嫁接是一种高水平、高难度的嫁接技术,因为不仅嫩枝本身难活,而且原木已经腐朽.所以由此可知道教嫁接技术之高.不仅如此,道士已经认识到通过嫁接技术培育出来的果实性质到底是由原木还是嫁接木决定的,这对于有目的性和选择性的嫁接是不可缺少的.《化书》中所说的就是这种认识的实证:“梨接桃而本强者,其实毛.梅接杏而本强者,其实甘.”[22]它具体说明嫁接技术造成的品种性质变异由本强方决定,因此本强方决定所要得到的果实.道教经典还通过大量的实例说明嫁接技术的作用,例如《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中记载:“上清紫精之天中有树,其叶似竹而赤,其华似镜而明,其子似李而无核,名曰育华之林.食其叶以辟饥,食其华以不死,食其实以飞仙.”[23]这是树竹嫁接技术培育的优良品种.《玄天上帝启圣录》中的“折梅寄榔”也是嫁接技术的记载,说明了梅榔嫁接技术培育的优良品种“榔木梅实,桃核杏形,味酸而甜”[24].《真诰》中也有类似记载:“紫清真妃手中先握三枚枣,色如干枣,而形长大,内无核,亦不做枣味有似于梨味耳.”[16]495这是枣梨嫁接技术培育的优良品种.《马自然金丹口诀》中说“试看园中杜接梨,杜木接为胎就梨”[25],这是杜梨结合的产物.不仅如此,道教还以辩证的观点思考嫁接技术的不良作用,这是难能可贵的,也对我们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图经衍义本草》中说:“大都佳果多是圃人以他木接根上栽之,遂至肥美,殊失本性.此等药中不可用之,当以一生者为佳.”[4]724这段话说明了嫁接技术造成的品种性质变异,这种变异并不是完全按照人的意愿变化的,总存在“殊失本性”“药中不可用之”的缺点,这就要求我们慎重对待嫁接技术的产品.

(二)养殖和畜牧技术

  道教的养殖与畜牧技术也是不可忽视的.由于道教生活环境的限制和宗教意识的需要,它具有比较明显的役畜思想.例如《冲虚至德真经解》中说:“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貙、虎为前驱,雕、鹖、鹰、鸢为旗帜,此以力使禽兽者也.尧使夔典乐,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箫韶九成,凤凰来仪,此以声致禽兽者也.”[11]830《穆天子传》中说:“乃献良马十驷,四马为驷.用牛三百、守狗九十、牥牛二百,以行流沙.此牛能行流沙中,如橐驼.”[13]42道士在养生和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使用动物.例如《道德真经广圣义》中记载:“犀者,南徼之外有牛,重千余斤,一角在鼻端,可以为宝,中断其角,有文通达成形象者,有辟水者,磨而服之,可解蛊毒之疾,鸡见之夜惊,故曰骇鸡犀.亦今古所贵也.”[11]535所以,我们绝不可回避道教的畜牧技术.同时,道教具有强烈的护生意识.在这种护生意识中,最主要的是保护役畜,因为动物本身具有“畏死而趋生”的本能.虽然动物亦有善恶之分,但只要人不存有害物之心,“故不为此等诸物所害”,各种动物均能为人所用.在使用役畜时,要根据其物性而用,例如《南华真经义海纂微》中说:“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鸱鸺夜撮蚤,察毫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26]445为了更好地提高道士的畜牧技术水平,道教经典中也不乏对动物的的繁殖机理进行探讨,这对动物饲养和提高动物繁殖能力、动物品种改良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文始真经注》中说:“一雌一雄卵生,一牝一牡胎生.以飞禽配偶名曰雌雄,八窍者卵生.以走兽配偶名曰牝牡,九窍者胎生也.故云一雌一雄卵生,一牝一牡胎生也.形者彼之精,理者彼之神,彼者,雌雄牝牡也,雌雄牝牡交感,精神混融为一,而成卵胎也,卵胎之形,是雌雄牝牡之精也.理者,识性也,是彼雌雄牝牡之神也,故云形者彼之精,理者彼之神也.”[11]616在技术上也继承我国古时就已存在的“豕去势曰劐,劐豕称豮”技术,即在夏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的阉割术.因此,道教经典中有不少的名医名著,如陶弘景、葛洪,既是人医,又是著名的畜医,分别著有《肘后百一方》和《肘后卒救方》.在养殖动物时,道教强调需根据其物性因时、因地制宜.所以,不同道教官观中往往存在不同的家禽家畜.由于技术水平的高超和环境的优美,道教人士中有大规模养殖的.例如《列仙传》中有使用技术大规模养鸡的祝鸡翁者,“居尸乡北山下,养鸡百余年.鸡有千余头,皆立名字.暮栖树上,昼放散之.欲引呼名,即依呼而至.卖鸡及子,得千余万,辄置钱去.之吴,作养鱼池.后升吴山,白鹤孔雀数百,常止其傍”[13]69.其他还有靠养鱼、钓鱼为生者,《陈旉农书》中也主张多种经营.

三、农产品加工技术思想

道教是十分重视养生、保生的宗教,它对农产品的品质非常讲究,不仅重视农产品数量,而且重视农产品质量,所以道教对农产品加工总是以“精、洁”为原则.道教农产品加工技术水平很高.道教对酒尤其是对药酒极为重视,这是由道士的生活环境和养生保生以及宗教仪式的需要决定的.《太上洞玄灵宝五符序》中详细介绍了神仙酿酒方:“生地黄十斤、生姜三斤,刮去皮,天门冬五斤,剥去皮,皆细切合祷,令如窟.以美酒一斛渍之,分着两瓮中,密塞其口,以听着大盆中熟煮,使发声塞,热气勃勃,射出则可也.”文中还介绍了24种酿药酒的方法.《黄帝九鼎神丹经诀》记载了做三转酒法:“用赤黍米一石,酿如酒法,待熟插取,用渍麴二斤,经三日许后,炊一石黍米,令至烂,更和干麴末,一时纳著瓮中,封口,三七日成两,转.复取其牡荆根茎,合其中,微火煎之,令可五斗许,即去滓.更用七月七日神麴末和之,一时入瓮中,封口,还三七日,成也.”[27]葛洪的《抱朴子·金丹》中还提到“九酝酒”之说,此“九酝酒”即九酸之酒,“酸”即酒再酿[28].这在我国农学史上还是第一次见到,后来在《齐民要术》中才多次提到.在药酒制造技术方面,《素问补注释文》中对做“五谷汤液及醪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以稻米,炊以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坚,谓资其坚劲.完,谓取其完全.完全则酒清冷,坚劲则气迅疾而效速也.”[19]61《云笈七签》中提到:“譬若酿酒,有曲有米而无水,何犹成酒乎?”[29]739其已经认识到酒曲的重要性.除了重视酒外,道士生活中还不能缺少盐,所以道教生产技术中也不乏对各种制盐技术的介绍.《图经衍义本草》中就介绍了造盐法:“河东盐,今解州、安邑两池所种盐最为精好,是也……解人取盐,于池傍耕地,沃以池水,每盐南风急,则宿昔成盐满畦,彼人谓之种盐.东海、北海、南海盐者,今沧、密、楚、秀、温;台、明、泉、福、广、琼、化诸州官场煮海水作之,以给民食者,又谓之泽盐,医方所谓海盐是也.其煮盐之器,汉谓之牢盆,今或鼓铁为之,或编竹为之,上下周以蜃灰,广大深尺,平底,寘于龟背,谓之盐盘.《南越志》谓编篾成为鼎,和以牡蛎是也.然后于海滨掘地为坑,上布竹木,覆以蓬茅,又积沙于其上.每潮汐冲沙,卤咸淋于坑.水中退即以火炬照之,卤气冲火皆灭,因取海卤注盘中煎之,顷刻而就.”[4]301此文还介绍了酿决明子酒法、取牛黄技术以及牛黄使用技术.《*》中通过消费介绍了察牛技术,它说:“屠者割肉,则知牛长少;弓人赘筋,则知牛长少;雕人裁骨,则知牛长少,各有辨焉.”[30]《灵棋本草正经》中详细介绍了祭品商陆的制造技术,它说:“商陆根不拘多少,先以铜刀削去薄皮薄切.以东流水浸两宿,然后滴出架瓶蒸,以豆叶一重,于商陆一重.如此蒸,从午至亥,取出扔去豆叶,晒干,细创作祭脯.”[10]457所以,道士的农产品保藏和加工技术是应日常生活和祭祀仪式的需要,以“精、洁”为原则进行的.

农产品的消费是农业生产的最终旨归,也是农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所以道教农产品的消费技术是十分重要的.上文已经讨论了道教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它以“精、洁”为原则对农产品进行加工*,此原则也适合于道教农产品的消费技术.敦煌本《太上妙法本相经》中说:“秕参家粟,臼煎颠扬,随糠而去.”[14]67《南华真经义海纂微》中说:“夫播糠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噆肤,则通昔不寐矣.”[26]419这两段文字讲的是稻谷舂成米以后如何清理秕糠的技术.文中提到加工工具臼、颠等,还提及扬、播等动作,说明我国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已经成熟,道士们也将其熟练地应用于日常生活.《真诰》卷十八说:“今遣朱生出参,愿尊即令生反得谷,愿为都做米,此无可舂者……此间釜小,可正一斛,不与甑相宜……都有大釜容二斛以上者.”[16]600此话说明道士的日常炊事过程,其中提及舂、大釜、小釜、甑等工具,这里重在说明道教日常生活也紧跟技术进步的步伐,广泛应用生产工具,也说明道教已经辩证地吸收了老庄的观点,由纯粹“自然无为”发展到了“络马首”的阶段.不仅生产过程如此,消费阶段也如此.尤其是全真教的《神人所说三元威仪观行经》中描述道士做饭的程序和有关技术问题,是道教消费技术中以“精、洁”原则行事的最好证明.这几个过程均以“净”为其共同点,这是道教修道的基本要求,所以道士把日常生活也当作他们修道的方式,这既体现农道双修的要求,又体现道士养生、重生、保生的旨归.当然道教这种以“精、洁”为原则的消费,不仅体现在对米饭、菜蔬、水果之类的要求上,还体现在道教主张多种消费品有机结合使用上,其主张消费与生活环境相结合.正因为如此,道教不论哪个宫观都重视酒的制作与消费,因为酒是粮食的精品,对其加工是一个对“洁”要求很高的过程,所以对酒的消费也是“洁”和“精”的体现.而禁食五辛,则是因为虽然五辛具有“散”即活血的功效,但道教认为“身体臭秽不净洁者,从好食五辛猪狗中来”.也就是说,只有不洁净者才食五辛,食了五辛就不洁了.至于道教为何视五辛为不洁,《上清灵宝大法》中明确指出:“禁忌生葱、韭、大蒜、小蒜、胡荽,此为五辛,五辛旧有其说多矣……以此等物,辛臭烈甚,食之经日,尚臭出口中,对语于人,尚且厌之,况于持诵神文,朝真行事乎.”[31]这说明食了五辛,其气味经久不散,不便和人说话,更不用说参与宗教仪式,所以视之为大忌,道教也因此不把五辛当作蔬菜耕种.例如《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中明确说:“凡菜,斋食所资,当除五辛之外,时有名菜瓜瓠之属,皆须种植.”[8]747所以道教的农作物耕种和消费均以“精、洁”为原则,且服务于养生与宗教仪式.

  当然,道士的消费不仅仅是饮食,还有一些日用品消费.例如《五岳真形图序论》说:“山多大树,与枫木相似,而枝叶气香闻数百里,名之为反魂树.伐其木根心,于玉盆中煮取汁,更微火熟煎之,如黑余状,令可丸,名之为惊精香,或名之为震灵丸,或名之为反生香,或名之为震坛香,或名之为人鸟精,或名之为却死香,一种六名.”[29]358这种香料的消费也如前述的禁食五辛,是人际交往和参与宗教仪式的需要,是“洁”的要求.这种香料加工技术不仅说明道士对植物的具体特性有精确认识,而且说明道士的提炼技术水平是很高的.为了养生,道士不惜一切代价开发新产品,例如《太上灵宝元阳妙经》中说:“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生酥,从酥生甘美法味,若有服者,众疾皆愈,所有诸药,悉入其中.”[13]931道士加工牛奶分别得到酪、酥.这不仅让一般人得到消费,而且反映了道教对高水准生活标准的追求,在消费牛奶的基础上还追求甘美之法,所以有些人凭着对道教“辟谷”的肤浅认识就认为道教没有农学思想,从而不重视农业技术的说法是十分荒谬的.

[参考文献]

[1]许良英译.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道藏第四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

[3]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二三下[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

[4]道藏第十七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

[5]道藏第二十六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540.

[6]盖建民.道教医学[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39.

[7]道藏第二十七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374.

[8]道藏第二十四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

[9]道藏第十一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45.

[10]道藏第二十三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

[11]道藏第十四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

[12]中华道藏第五册[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30.

[13]道藏第五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

[14]李德范编.敦煌道藏第四册[M].北京: 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1999.

[15]道藏第三十五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251.

[16]道藏第二十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

[17]道藏第十二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

[18]李德范编.敦煌道藏第三册[M].北京: 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1999:93.

[19]道藏第二十一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

[20]中华道藏第六册[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391.

[21]道藏第九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46.

[22]丁祯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96:23.

[23]道藏第二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708.

[24]道藏第十九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572.

[25]道藏第二十五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506.

[26]道藏第十五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

[27]道藏第十八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819.

[28]郭金彬.中国传统科学思想史论[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3:273.

[29]张君房编,李永晟校.云笈七签卷二十[M].北京:中华书局,2003.

[30]道藏第三十二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486.

[31]道藏第三十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78.

上文点评,这是适合不知如何写索隐和道教和农业方面的农业科技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农业科技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新形势下做好农业科技工作的 一、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一)科技创新团队的水平较低第一,缺少在国际领域具有较高地位和较强竞争力的专家,团队成员不具备应有的合作意识,导致团队工作的效率始终难以得到大幅度提升;第二,缺少基层实践经验.

2、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情报自动化策略 市场经济的内涵是指“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农业科技情报自动化的发展速度与服务方向的调整与提升,有利于适应市场经.

3、 走进江西嘉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2017年12月7日,大雪时节,万物潜藏,但农村百事通的记者一如既往地在采访之路上行走着 这一站,农百访谈栏目组来到了江西省新余市江西嘉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访了该公司的总经理傅小红先生和张红燕女士 .

4、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7.5% 据了解,由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和中国农学会共同主办的“2018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前不久在北京召开 会上发布的中国农业农村科.

5、 基于Malmquist指数法的曲靖市烟草农业科技效率实证分析 张一扬1,2,方丽婷1,2,高华峰3,解燕3,毛建书3,粟深河1,2,李强1(1 湖南农业大学 烟草研究院,湖南 长沙 410128;2 湖南农业大学 生物科学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3 .

6、 即研即推,即创即转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产业院建设为例 摘要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一直是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难点,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业界对此研究很多,各种应用模式层出不穷,但实际应用效果和影响持续性各有差异 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