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韩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韩语毕业论文 韩语论文 韩语论文网 教育刊物卷首语 论文致谢语 西班牙语论文提纲 毕业论文感谢语 2018越南语论文题目 小学体育教学毕业论文致谢语 公示语翻译论文 培训期刊的卷首语

关于论语方面论文范文文献 与《论语》中的言语观相关论文范文文献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论语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06

《论语》中的言语观,该文是关于论语方面硕士学位论文范文和试论《论语》和言语和《论语》相关本科论文怎么写.

先秦是中华文化的发源阶段,也是人们慢慢形成言语并且有意识地加以运用的时期.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象征,而文化的传承又离不开言说和教化.对于这一点,孔子在《论语》中早已有所认识并多有论及.《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语行事的语录体著作,它生动地再现了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道德风范.根据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附录中的《论语词典》所计,《论语》中使用“言”字多达126处,使用“语”字达12次.因此本文主要以《论语》中孔子的言论作为参照,对《论语》中的语言观点进行简单的梳理.

通过对《论语》全书的仔细梳理和研究总结,《论语》中的关于语言的观点,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孔子言语观的前提——“名”与“言”的关系

名与言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很重要的一个哲学命题,到后来还产生了名家.名和言的关系之前其实还有一个“实”,这样的话也就是“实”、“名”、“言”三者的关系.根据历代的解释,这里的“名”具有两重含义:一是名位,二是字词;“实”就是世界或者说是客观存在;“言”就是具体的言语,当然诗也是一种“言”.

孔子关于这个问题的主要主张就是“正名”说.《论语》中对“正名”说的具体阐释在《子路篇》:

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缺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1

孔子在此论述的是如何“为政”,首先要做的就是“正名”.“正名”的含义也有两个方面:一是正名分,即纠正当时社会政治*生活中名分等级混乱的现象,明贵贱,别善恶,治纲纪.这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各国之间相互征伐,生灵涂炭,以前的良好的社会秩序完全被打乱,孔子为首的儒家学者主张恢复周朝时期的“礼乐文明”,恢复礼乐的前提肯定就是通过“正名”来实现.另一方面,纯粹从语言学方面考虑,“正名”是纠正器物在名实关系上的混乱,通过明确名称所代表的等级名分来实现名实相符.在现代语言学中,一个具体的词语,分为“能指”和“所指”的两个方面,也就是字词的声音系统和指称的具体事物是一致的.“正名”这个逻辑中实际上就是确定名和实的关系,也就是明确“能指”和“所指”的关系.

二、“辞达而已矣”——“言”和“意”的关系

《论语》中提到言意的辩证矛盾,儒家的言意观的主要主张就是“辞达而已矣”,指的是言辞可以充分表达人的思想和意识,并且竭力追求如何才能更为准确的表达人的思想和意识,进而达到儒家政治教化的功能意义.

反对“言过其辞”和过分修饰,后来成为有责任感的文论家、批评家的批评传统,并且绵延整个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每当文学创作出现“繁辞丽藻”的趋向,就会有批评家来矫正,从汉代的杨雄批评汉大赋的“雕虫小技,壮夫不为”到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再到初唐陈子昂的对“魏晋风骨”的倡导以及宋代江西诗派以及明代前后七子对“古风”的追寻等都继承了儒家注重“质”的诗学传统.但是,这个并不能说明孔子反对文字的修饰,反过来孔子还是非常重视的,也就是“文”,《雍也》篇中说: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2

内容太过质朴就会显得粗野,辞藻华美胜过内容则显得浮夸,可见,内容和形式必须统一才是最恰当的.另外,《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孔子言:

《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哉!3

孔子认为,说话没有文采,就传播不远.这些都是孔子重视“文”的充分证明,反映到诗学观念中就是提倡“中和之美”,《八佾》篇中说: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4

这种观念直接影响了南朝的刘勰,《文心雕龙》题目的本身就体现着这种观念,“文心”强调文学创作的内容美,“雕龙”强调文学创作的形式美,南朝齐梁年间形式主义成为时代的追求和趋向,刘勰反对形式主义,但是并没有一味的反对文学的形式美和语言美,这种“折中”的思想是贯穿《文心雕龙》全书的指导思想.这也是学者把刘勰的主体思想定为儒家思想的主要缘由.

三、“言必信,行必果”5 ——“言”与“行”的关系

《论语》当中讨论“言”的一般都是和“行”有着密切的联系.孔子重视“言”和“行”的关系,并且更加注重“行”,这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勤劳踏实、诚实守信的民族品格.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6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7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8

孔子对于“言”,虽然也说到了“文”,语言应该修饰,主张有“文采”,但是从上述文本资料来看,主要还是主张“慎于言”,甚至“讷于言”.孔子认为那些大发议论、满口仁义道德,内心却没有仁德可言之人是地地道道的伪君子.之所以是这样,主要是因为孔子的“言”和“行”的关系.

一方面,先有“行”才有“言”,言是行动的结果,“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也就是“信”,这是儒家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一.孔子认为,只有经过亲身实践过后发表的言论才是有理由有据让人信任.“言必信,行必果”是作为“君子”的必然要求.

另一方面,“言”不仅是“行”的结果,而且还可以指导“行”,也就是付诸于具体的实践行动,甚至只有把“言”付诸于实践才能算是掌握了“言”,这一点在《论语》对《诗》的评述上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9

《诗》在先秦时期的作用还是政治作用,“赋诗言志”是当时的风尚,在正式场合(如祭祀、外交交涉、宴飨等)都是借用《诗》中诗句还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诗》就被赋予了更多的现实实用色彩: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10

兴观群怨说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重要概念,它是诗歌功能的集中概括,不仅可以稳定封建社会统治,还有着极其重要的美学影响,对后世历代文人的文学创作以及文学理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综上所述,《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奠基和经典之作,其中论述的言语观,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言行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明哲保身的消极因素,但总体上是正能量的,对于当下人们的言语和行为依然具有重要的影响.

总结:该文是一篇关于论语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试论《论语》和言语和《论语》相关论语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论《论语》中的朋友观对现代 陈珂 长沙理工大学摘 要论语共20篇,492章,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其中,也有不少关于朋友的论述 本文将通过对论语.

2、 中国古代和近现代体育思想的碰撞解读《论语》和《体育之》 凤(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南京 210046)摘要2017年4月1日是体育之研究刊发一百周年纪念日,百余年来其体育思想对当下中国体育教育有深远的启迪与影响 而在中国古代体育思想发展史上孔子的论语占.

3、 读《论语》,话君子 在论语中,“君子”一共出现107次,是仅次于“仁”的重要概念 在孔子看来,“君子”是一种理想化人格形象,但不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人格.

4、 《诗》和修身术以《论语》用《诗》和解《诗》为例论孔门《诗》教之旨趣和意义 1960年,钱穆先生撰成读诗经一文,就诗经研究的一系列关键性问题提出了不同于先哲时贤的看法,其中对“孔门之诗教”问题的阐发,引人深思今果认诗经乃古代王官之学,为当时治天下之具,.

5、 生命的归宿是孤独解读小津安二郎《物语》 摘要日本电影物语描述了现代社会中传统家庭关系尤其是亲子关系的解体 作为小津安二郎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因其对人性的深刻洞悉而赢得了世界性的良好口碑,体现了其所拥有的普遍性意义 解读物语,旨在以理性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