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文学理论论文 理论月刊 翻译理论和实践论文 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 管理学基础论文1500字 军事理论论文2000 毕业论文理论基础 论文理论基础 军事理论基础论文 论文理论基础怎么写重复率下降 什么叫做论文理论基础 计算机毕业论文理论基础鱼分析

关于理论基础方面论文范文集 与驱动的理论基础和学术镜像类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理论基础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23

驱动的理论基础和学术镜像,本文是理论基础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与理论基础和学术镜像和驱动相关论文范文数据库.

摘 要:创新驱动发展是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是科技管理、企业管理和公共管理领域学者关注和讨论的热门话题.文章以2013—2017 年中国知网的论文为研究对象,总结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基础,从国外经验、实证测量和创新体系的研究现状梳理和透析了其学术镜像,以反映学界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知识的基本共识.

关键词:创新驱动发展;文献研究;学术镜像

科技创新一直是学界关注和讨论的热门话题.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吸引了来自企业管理、科技管理和公共管理等领域的学者围绕创新政策、创新体系、创新管理和创新绩效等议题多角度地讨论创新驱动发展问题.研究者以“创新驱动发展”为篇名,以中国知网中的CSSCI、SCI期刊,EI期刊,核心期刊为数据库,搜索得到340篇文献,剔除重复文献、会议与报道、访谈纪要等非学术成果,共获得238篇有效文献,如图1所示.学术研究成果一般滞后于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政策实践,“创新驱动发展”的研究成果自2013年以来持续增长,特别是在2016年国家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后,更是引发了学术界对创新驱动研究的热潮.仅2016和2017两年的论文达138篇,占样本比重约58%.本文在讨论创新驱动发展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其国外经验、实证测量和创新体系等内容,透析创新驱动发展学术镜像,以反映学界创新驱动发展知识基本共识,以期为创新驱动发展实践提供有效指导.

一、创新驱动发展理论基础

1.理论基础

1912年,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中使用“创新”概念,把创新视为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波特在1990年《国家竞争优势》中首次提出创新驱动发展理论,认为国家竞争力发展会经历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4个阶段.创新驱动发展阶段的突出特征之一是企业除了改善国外技术和生产方式外,自身也要有创造力.武义青等[1]均持有类似观点.李东兴提出,刘易斯在《二元经济论》中的另一种解释创新驱动视角,即拐点理论.该理论认为在边际效益递减规律下,自然资源和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是递减的,经济长期发展仍取决于人的智力和技术.[2]王聪和何爱平在比较马克思与熊彼特观点基础上提出,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与唯物辩证法为方法论基础,其创新驱动发展思想表现为包含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观念创新等多种层次,成为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贯之的有机体系.

2.内涵

创新驱动发展的内涵是讨论其管理体制、运作体系和测量评估的基础.已有研究形成三种解释视角:一是内容视角.张来武在《论创新驱动发展》中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是以人为本,以知识、信息等无形资产的要素投入,打造先发优势,实现经济的增长”.二是发展模式视角.洪银兴在《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中认为,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是一种内生增长模式,比集约型增长方式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刘骏在《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影响因素及其关系结构研究》中提出,创新驱动发展作为一种内涵式发展模式,是以新科技和新知识对生产要素和资源进行重新改造、组合和创新.三是系统角度.陈曦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中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是系统工程,是要确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机构参与、研发机构和科研人员为创新源”的协调创新主体系统;王进富和黄鹏飞在《共同演化视角下创新驱动发展协同动力与路径选择》认为,创新驱动发展本质是社会巨系统中创新系统与发展系统间的共生行为和共同演化问题,要将科技与经济两个嵌入社会巨系统中的重要子系统纳入一个有机整体深入考察,促进两者共同发展的协同动力.

二、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外经验

国别经验和比较研究是认清创新驱动发展趋势,了解不同地域、行政环境下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制度、资源和路径等知识,对推进中国创新驱动发展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美国

蒋绚从“资源、机制与制度”三个维度,总结了美国创新驱动发展经验.美国创新经历了赶超模仿、战备集中、企业创新和广泛创新四个阶段;创新驱动则是在政治联邦制和市场经济基础上,以市场机制为主,坚持市场竞争原则,通过政府的政策法律工具引导创新资源助力创新发展.

2.欧洲的英国、德国和瑞典

陈强和余伟指出英国近20年来的创新驱动发展分为制定科技预见计划、2004—2014年的10年发展规划和创新引领科技经济发展三个阶段;发展路径是:从战略规划角度将创新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从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角度营造良好创新环境,从行动举措角度重点解决创新驱动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特征是:以深厚的科学基础和人文文化为根基,强化基础研究,注重创新与学术自由,倡导“服务于创新全过程”的创新文化.[5]陈强和霍丹将两德统一后的德国经济发展归功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路径:一是“战略与规划”层面,将创新置于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二是“政策与机制设置”层面,深化政府科研体制和科研机构改革;三是“行动举措”层面,有针对性地解决创新驱动发展中的问题.主要特征是:注重创新战略的连续性和创新政策的系统性;形成对内整合、对外聚合的良性互动机制;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强调区域、产业的均衡协调发展.[6]蒋绚从“政策、市场与制度”维度分析了德国经验.德国科技与产业创新政策的演变经历了模仿创新与“工业1.0”、战时创新与“工业2.0”、深化创新与“工业3.0”、危机创新与“工业4.0”等阶段.德国创新驱动以政治联邦制和市场经济为基础.经历了高校引领、机构集中、企业主导、社会参与历程,体现了政府以市场为核心,提供资本、培育环境与建构结构的职能.[7]蒋绚和张培培则从“制度、政策与运行机制”角度研究和分析瑞典经验.瑞典创新政策经历了模仿创新与后发优势实现、自主创新与“瑞典悖论”浮现、广泛创新与“瑞典悖论”修正等阶段.瑞典的市场经济制度决定其在广泛福利基础上以市场竞争为原则的创新政策;政策作为制度的重要媒介,瑞典政策经历了发展技术生产子系统,发展知识、技术生产与市场子系统,均衡发展各子系统及其互动联接等发展阶段,塑造了创新运行机制从政府主导、向政府与大企业共同主导、再向包容性市场主导的转变历程.政府在政策选择上,经历了关注科技与产业的创新供给、创新供需同时关注、强调供求桥梁与创新环境的演变历程.

3.亚洲的日本和韩国

陈强等将韩国科技发展分为引进模仿、消化吸收改进和自主创新3 个阶段.路径有三:在战略与规划层面,制定了中长期战略规划,确定了科技立国战略;在科技立国战略政策与机制层面,营造了创新环境和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在行动举措层面,解决了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主要特征是:高度重视并不断强化基础研究,提升技术基础;注重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到再创新;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适时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9]谈力和李栋亮从发展战略、技术政策、产业政策和企业扶持政策4个维度,对日本1955年以来创新驱动发展的阶段、政策进行梳理.其经历了基础期、起步期、形成期和稳定期4个时期;政策演变可归纳为“三条轨迹,一个核心”,发展战略演进轨迹是“教育先行—科技立国—科技创新立国”,技术政策演变轨迹是“引进消化吸收—集成创新—原始创新”,产业政策的演变轨迹是“资本密集型工业—技术密集型工业—新兴产业”,“一个核心”是指在企业扶持政策上坚持以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为核心.

4.国别比较研究

研究主要采用评估指标比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绩效.胡婷婷和文道贵在《发达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比较研究》中采用创新环境支持能力、国家知识创新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创新支撑能力等维度构成的指标体系对美国、英国、日本和中国进行测量.龙云凤在《典型国家全球竞争力指数分析及对广东创新驱动发展的启示》中,根据全球竞争力指数(GCI)对日本、德国、韩国和中国的综合竞争力和创新驱动发展指标进行了分析,依据这一标准首次提出广东处于全球创新驱动的“2.5”阶段.

三、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证测量

1.省域评价指标构建与测量

吴卫红和李娜娜等人运用DEA分析方法从创新驱动经济环境发展和知识发展两个角度对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4到2014年创新驱动发展效率水平做出实证测算,并在效率测算基础上进行提升路径的量化研究.[11]尹猛基按“投入—产出”逻辑构建评估模型,以科技创新产出与GDP比值衡量和测量中国省级行政区域的创新驱动发展水平.其中,科技创新产出操作化为3种专利申请受理数、新产品销售收入、技术市场成交额等指标.[12]王进富等从创新驱动的“主体—投入—产出—环境”四要素构建了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灰色加权关联法评价31个省市的绩效.[13]张宏丽和袁永从“投入—主体—产出—绩效”创新链视角构建了广东创新驱动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GIS对其地市绩效进行分析.[14]黄锐等人构建了创新驱动发展模型和指标体系,提出了科技创新、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等关键环节间关系假设,以北京2005—2013年数据使用回归分析对该假设进行了验证.[15]也有研究成果在综合已有研究基础上构建新指标体系.比如,吴海建和韩嵩基于已有成果并从创新驱动发展的内涵和工作维度出发,构建了包含创新的基础类、支撑类、成果类、驱动类和绩效类5类指标的创新驱动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北京2005—2012年的绩效水平进行测算;[16]吴优和李文江等在总结前人成果基础上,构建了创新基础条件、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影响的城市创新驱动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对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进行测量和分析.

2.区域评价指标构建与测量

祝影和王飞在《基于耦合理论的中国省域创新驱动发展评价研究》中引入耦合理论,将创新驱动发展解构为创新和发展两个系统的耦合关系,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度可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绩效的综合评价尺度.在此基础上,探讨区域创新系统、区域发展系统的耦合机理,并运用耦合评价模型对中国省域创新驱动发展绩效进行实证分析.李燕萍和毛雁滨等人在《创新驱动发展评价研究》中,以“投入—产出”模型为理论基础,构建了包括创新资源投入、创新活动、创新产出与创新环境4个基本要素的创新驱动发展全过程模型,并对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的绩效进行测量.高建平等人则在《湖北省创新驱动发展路径研究》以总量指标、人均指标、速度指标以及质量效益指标的综合评估框架,运用Geo Da和Spss22软件,对湖北省区域创新能力进行空间分布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四、创新驱动发展的多元主体

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组织等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创新主体得到学界和国家政策文件的普遍认同.政府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制度制定和管理者,其作用也是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

1.政府

学界关于政府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作用形成了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类观点.积极作用观点认为,政府在创新驱动发展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作用和弥补市场失灵作用.吴春雷认为,因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政府要起主导作用,以减少企业交易费用,推动和培育企业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18]张霄宇也持与之类似观点.[19]陈曦强调政府在创新驱动战略中起到调控、引导、协调和扶持作用,承担服务和保障职责.[20]消极作用观点认为,政府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具有负功能.吴春雷认为,现实中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之间的边界模糊不清,政府主导资源配置导致企业和大学等围政府项目转,政府成了事实的技术创新主体,忽视了市场手段在引领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决定性作用.[18]吴建南和张攀也指出“大政府小市场”和“强政府弱社会”是制约企业和高校创新的主要因素.[21]黄宁燕和王培德认为,科研活动有明显的政府主导特征阻碍了科学研究自由探索和科技人才成长.

2.企业

学界就企业是重要的创新主体取得共识.周娟和张玉认为,公司、个人、大学和研究机构、政府部门是基础研究的四类主体,但公司应扮演更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公司基础研究是产业创新的源动力,体现了其拥有的知识和技能.[23]高伟从企业能力角度提出,企业需要技术能力和经济实力方能真正有效地从事技术创新活动.[24]胡钰从企业管理者角度指出,企业家是创新要素的整合者,也是创新方向的发现者.[25]同时,学界也意识到企业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不足和低效率.赵运平研究指出,企业因利益短视而规避创新投入大和失败风险,存在着价值期许和潜存压力掣肘技术创新.[26]魏江和李拓宇等研究发现,部分企业以科技创新为名,“圈”政府财政补贴来弥补利润不足,短期利益最大化的利益函数也使得创新投入不充分.[27]周琳认为,企业研究经费使用效率低、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能力不足,也诱致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28]徐天舒和朱天一对传统优势企业实证分析发现公司经营年限愈长,越倾向于路径依赖,创新活动的动力就愈弱.

3.高校科研组织

高校不仅是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基地,也是创新文化传播和传承的重要阵地.徐飞认为,大学是原始创新的重要策源地.[30]田兴国和吕建秋等人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广东高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思考》中指出,高校是原始创新主力军,既是重要思想库和智囊团,也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程龙等人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优化产学研合作路径探析》一文中,从高校文化传承功能角度,指出高校是培育创新文化的阵地,对创新驱动发展具有潜移默化作用.但是,目前高校及科研院所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动力仍不足,在创新体系、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和科研成果等方面存在问题.赵运平指出,科研创新体系分散,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相互脱节,教育与科研分立,创新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活动分离,使得创新凝聚力不足.[26]郑晓娟在《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的科技评价体系改革》中认为,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管理的不合理使得科技资源存在争夺现象,科研项目“重申报、轻管理,重立项、轻结题”现象普遍,忽视科研工作者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冯晓青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视野下我国企业专利战略研究》中,从科研成果转化角度发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利成果市场适应性较差,专利转化率低.

自2012年国家首次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学术界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研究如雨后春笋.学界接受的创新驱动发展理论基础有熊彼特的创新的生产函数概念、波特的创新驱动发展阶段论、刘易斯的拐点理论、马克思的创新与发展论;国外经验研究则主要通过梳理发达国家的创新路径得出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启示;在国内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证测量研究方面,主要通过创新指标模型及相关数据对全国省域及特定地域创新状况进行研究;创新驱动发展多元主体的研究则集中于政府、企业、高校科研组织.这些研究对了解国外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认识和理解中国场域的创新驱动发展具有理论价值.但从中国地方政府的科技能力、产业结构、人才资源等现实约束条件讨论和剖析创新驱动发展路径的研究,仍是值得进一步关注的研究课题.

本文评论,上述文章是一篇关于理论基础和学术镜像和驱动方面的理论基础论文题目、论文提纲、理论基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扶贫攻坚的理论基础和中国实践经验 贫困问题是关乎民生大计、国运兴衰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世界性难题 对于我国来说,对于贫困有着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也因为贫困给整个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 现阶段,贫困问题依然是全社会高度.

2、 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 张冬冬(鄂托克前旗中学,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6200)摘 要当前,我国中学地理教学水平稳步向前发展,其中地理教学设计是重要的一项内容,所谓地理教学设计是将教学理论向教学实践转换的一个过程 地理教学设.

3、 水资源的政府管理模式理论基础和思路 摘要研究水资源的政府管理模式问题当然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引下,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理念、制度与方法 关键词水资源;政府;管理模式;理论基础;研究思路研究水资源的政府管理模式问题.

4、 自主导航船案例在《控制理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为降低控制理论基础课程中所涉及的模型、性能分析、稳定性……概念的抽象性,借助所研发的BDS自主导航投饵船控制系统软硬件,将授课中的知识点和投饵船控制系统的相应模块进行对应,有效减少了课程学习过程中.

5、 经济成本分析:可持续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李启奥【摘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由生态学转入自然环境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角度后,就引发了全球的热议 各经济学家都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内涵,但都没有触及到最根本层次,导致理论与实践的不相符 我们的高中教材已初.

6、 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策略以《宣言》为理论基础 卢尚月(北京大学,北京100871)摘要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前瞻性地指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即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中蕴含着“精准扶贫”战略实施的理论基础 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