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历史论文怎么写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中学历史教学期刊 历史杂志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 如何写历史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论文 历史论文高中 历史有关论文 中学历史期刊 中日历史论文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订阅

历史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与全球科学城的历史演变以与对高新区 有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历史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4-06

全球科学城的历史演变以与对高新区 ,该文是历史方面硕士毕业论文范文和科学城和全球科学城和历史演变有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文,朱常海

科学城原意是科学家专心从事科学研究的地方,但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科学城的内涵开始向科技园演变,从科学走向技术,从“技术推动”到与“市场拉动”相结合.同时,硅谷在产学研结合方面的探索和半导体产业的成功形成了巨大的示范效应,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围绕科教密集区建设科技同区的浪潮,发挥了大学科研院所对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我国高新区模式的建立,建区之初即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立区使命,某种程度是对硅谷园区经验的借鉴.在中围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成都、重庆等地又开启了新一轮的科学城的建设.本文梳理了全球科学城的内涵和功能的演变,结合新时代我国科学城建设的使命和要求,认为新时期科学城的建设要围绕“四新”做好文章,即组织新科研、发展新教育、做强新孵化、建设新城区,并对国家高新区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一、科学城的起源与发展

科学城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斯坦福研究园和前苏联的新西伯利亚科学城.斯坦福研究园诞生于1951年,是硅谷的摇篮;而新西伯利亚科学城始建于1957年,是前苏联乃至世界做大的综合性科研基地之一,也是最早冠于“科学城”名称的科学园区.此后,硅谷半导体产业的崛起形成了巨大的示范效应,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纷纷以建设“科学城”(在名称上各有所异)的形式,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开发本地智力资源,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笔者认为,以下三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催生了科学城的诞生和发展.

1.二战开启国家系统支持科学研究时代

进入现代社会,在很长的一段时期,科学研究活动是基于科学家个人兴趣,由科学家个人投入(也有各种学会、教会资助)的方式存在的.科学研究活动是零散的、偶发的、缺少组织.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展示了科学技术决定战争胜负和国家命运的力量,科学技术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大大强化了各国支持科学研究的动机,并最终催生了国家支持科学研究的制度.

战争大规模的研究与开发计划,调动了政府、工业界和大学的大批工程师和科学家,使得战争双方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如雷达、计算机、火箭和等.因此,在二战结束后,有组织、系统性、专业化研究与开发活动受到空前重视.二战后,工业国家几乎以相似的速度迅速扩大了研究开发能力.甚至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也趋向于建立政府的科学研究顾问机构、国家研究与开发实验室以及其他类型科研机构,以从事核物理研究,并计划在某些情况下制造(如阿根廷、印度、巴西等).科学技术是国家发展的“推动力”,这一简单的线性模式在各国作为政府顾问机构的科学委员会中被广泛接受,进而开启了国家支持科学研究的时代.

2.斯坦福大学工业园的探索性实践

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冷战”阶段,各国进入“科技创新竞赛”阶段.为了保持自身的军事科技优势,美国军方要求斯坦福大学的校长弗雷德·特曼创建一个应用电子实验室( Applied Electronics Lab,AEL)以从事机密军事研究.这使斯坦福大学的电子工程系得到了充足的经费支持,规模增加了近一倍,更重要的是,这种面向军方武器研发需求的合作关系, “使大学和产业形成一种共生关系( symbiotic relationship),在这种关系中,斯坦福大学将成为新的以技术为基础的产业智囊团( brain trust).”通过一系列开创性的做法,斯坦福的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需求得到了有效的结合,这些做法到现在仍是促进科技与产业结合的主要模式.

(1)创建了斯坦福大学杰出的工程系,推动对固态物理设备和其他技术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为20世纪50、60年代出现的“电子革命”奠定了基础.

(2)兴建斯坦福大学研究院( SRI),该院是专门从事国防相关研究并负责将军用技术转为民用技术的研究机构.

(3)建设斯坦福工业同,将1000英亩土地以象征性的租金长期租给工商业界或毕业校友创办企业,再由他们与学校合作,提供各种研究项目和学生实习机会.斯坦福成为美国首家在校同内成立工业园区的大学,这也成为斯坦福和“硅谷”发展的转折点.

(4)建立“荣誉合作项目”,在企业讲授斯坦福大学的课程,使企业的工程师们能够掌握最新科技发展动态,同时使大学教授及时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和需求,加强企业和大学之间的联系.特曼因此被誉为“硅谷先驱”.1970年,斯坦福大学设立了技术转移办公室,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大学研究成果转化机构,开创了大学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新模式.

3.科学园(科技园)模式在后发国家的兴起

20世纪80年代前,科学园(科技园)主要集中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科学园(科技园)的模式首先在美国国内迅速扩散,然后成为其他各国模仿的样板.到80年代中后期,技术革命如火如荼,高科技产业伴随着全球化的浪潮获得蓬勃的发展,带来了丰厚的利润,有效支撑了国家实力的增长.由此,各国开始纷纷建设科学园(科技园),除了提升白身的科学研究实力.也服务了自身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其中,以后发围家最为踊跃.

后发国家作为后来者,赶超先发国家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发展科技.因为在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技术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国家竞争优势的基础——比较优势逐步被绝对优势所替换.实践中,一些后发围家通过兴建科技园区,重视面向产业需求的研发,优化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从而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并实现跨越式追赶,尤其是新加坡和我国台湾等地区科技园的成功,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后发国家出于发展本国经济和对发达国家展开技术追赶的目的,相继创建了一大批科技园区.我国高新区的设立和发展就源自于对硅谷模式的借鉴,也属于科学园(科技同)在后发国家兴起浪潮的一部分.

二、科学城的内涵演变

1.科学城的内涵

从最早的科学城设立初衷上来看,是希望通过基础科学研究的集 聚,促进协同效应,从而提高整体 科学研究水平.所以,在选址上, 有意选择僻静的地方,以保证科学 家不受打扰,专心致志的做研究; 在组织上,往往由国家投入、建设 和组织.较为“正统”和严格意义 上的科学城,其实是科学研究综合 体的概念.国家在主客观上寄希望 予科学城能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 科学投入能够转化为国家和人民的 福利改善.

但是.以往的科学城的模式难 以满足这种要求.“20世纪90年 代,这些科学城开始反思发展路径 的问题,采取各种措施更新r最初 公社式的乌托邦发展观,重新定位 科学城的发展目标”.新西伯利亚 科学城、日本筑波科学城、韩围大 德科学城等都开始通过构建科学 家、企业家网络,支持面向产业需 求的研发等方式,来增强科学界和 产业界的互动.

从此,科学城的内涵从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综合体开始转变为科学研究与应用研究,乃至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为一体的科技产业园区的内涵,同时,更加注重产学研结合和科技产业培育.这是广义上的科学城内涵.目前,世界上的科学城,除一些明确冠以科学城的名称之外,还有许多研究园、科学园、科技城,在内涵上也是广义上的科学城,如美国北卡三角研究园、英围剑桥科学同、口本九州技术城等等.

2.科学城的类别

科学城从起源上来看,是聚焦科学研究的城市形态区域.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科学城基于获取科研经费的主观需要,或是科学研究衍生出高新产业的客观结果,使科学城在科学研究能力之外,发展面向产业的应用研究能力.按照科学城在面向基础科学的科研能力和面向高新技术产业应用研究能力上的表现,可以大致将科学同划分为三种类型.

(1)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综合体.政府缜密策划,与制造业没有地域上的直接联系.案例:新西伯利亚科学城、大德科学城、筑波科学城、关西科学城.

(2)高科技产业园区.政府发起并严格规划(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张汀高科技同区)、混合筹措兴建(法国索菲亚高科技园区)、大学倡议兴建(剑桥科学工业园区).

(3)依托科研院所建立或发展的技术一产业综合体.硅谷,波士顿128高速公路带、中关村(90年代之后).

三、新时期中国科学城的使命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在科教资源富集区域又开启了新一轮的科学城布局和建设.2016年,作为上海建设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举措,上海张江以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契机,提出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并于2017年8月发布了《张汀科学城建设规划》.2017年,北京市提出建设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三大科学城,作为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主平台.类似的,成都和重庆也都提出建设科学城的规划.笔者认为,在新时期,我国科学城建设面临着新的形势和背景,承载着新的使命和要求.

1.担负人类前沿知识探索使命

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后,中国的总科技投入也超过了日本,仅次于美围.2016年美国科学出版物《自然》杂志用长达38页的特刊中表示,如今中国发表的高质量科学论文已位居世界第二且仍在迅速增多,中国即将成为全球最主要的研发引擎.《自然》公布的指数表明,美中在高质量论文领域分列前两位.2012~2014年,中国对的贡献率增长37%之际,美国同期却下降4%.而今中国已是研发领域的第二大参与国,中美在全球研发中分占20%和27%.数据显示,2015年美国军队把美联邦可自由裁量支出的55%消耗殆尽,科技领域仅得到3%.就在美国打造并使用大量毁灭性设施之际,中国正壮大科学和技术事业.

2016年,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不仅是创新投入,在创新产出上,中国也正在崛起为世界一流的科技大国.而今,中国开始承担人类前沿知识探索的使命,承担该使命的突出表现是中国在宇宙空间、深海、基础物理方面的投入和动作.巾同建设了世界最大的射电望远镜、人造太阳核聚变装置、上海同步辐射光源装置等.而新一轮的科学城建设,往往布局有大科学装置,设有前沿的科学研究目标,正是中国承担人类前沿知识探索使命的承载.

2.服务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

随着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供给端看,人口红利衰退,储蓄率出现拐点,潜在增速下滑,劳动力比较优势丧失.从需求端看,人口结构拐点导致房地产引擎失速,全球化红利衰退,全球经济从失衡到再平衡,导致外需和外资引擎失速.传统的增长模式已走到尽头,中国经济必须顶住阵痛加快结构转型,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无法延续,以破坏环境生态为代价通过低端制造业产品出口增加就业累积外汇的老路已经到了尽头.

维持经济增长的命题落实到产业上,就是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新兴产业的问题.要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增加创新供给,包括技术、人才、资本等等.科学城的建设就担负着为区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创新供给的使命.科学城产出的科技成果,培养出的科研人才,孕育出的科技产业,都是新常态下我国产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的创新供给.

3.承载新一轮高科技创新创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围经历了三次创业浪潮.第一次是1979~1989年的草根个体户创业;第二次是1992~1997年的下海潮;第三次是1997~2000年的互联网创业;第四次是当前的大众创业.当前正处于新四次创业浪潮的时期.本次创业浪潮在主体和范围上更加广泛.主体上以“新四军”为标志,在范围上,涉及农业、制造业、服务业,以及不同产业的交叉领域.作为对本次创业浪潮的激发和承载,我国也大规模开启了创新创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环境的建设,而新的创新创业基础设施,就是包括各类科学城、科技城、特色小镇以及众创空间的建设.在“双创”成为围家战略的背景下,科学城的建设在功能上要兼顾创新和创业,在设施上,要有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器.

然而,同样作为创新创业载体和基础设施,科学城相对于其它载体,层次更高,更专注于高科技创业.值得注意的是,在高科技创业方面,海外留学生成为我国高科技产业赶超、引领世界的主力军.随着我国人才和创业环境的极大改善,提及中国大市场蕴藏的巨大机会,出现了新一轮的“海归潮”,201 6年毕业后选择归国的留学生数量比2010年增长了4倍多.科学城依托优越的科技创业条件,就成为这些高端海归人才施展作为的地方.例如,从2009年起,有八位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海归博士后,先后来到了合肥科学岛,利用合肥科学岛世界第二的强磁场装置,开展生物医药创业.

4.响应互联网技术一经济范式变革

当前全球正处于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标志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时期.历次技术革命都带来人类经济、社会包括政治形态的巨大变化.本次技术革命也不例外.技术革命之所以能引致如此之大的变化,是因为技术革命导致了人类社会底层运行规律和参数的变化,学界称为技术一经济范式变化.技术一经济范式的变化会导致人类的生产生活的组织模式的变化,互联网的出现,以及基于互联网的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更是将人类带入了新纪元.互联网带来的技术经济社会形态变化如下表所示一

此前,中国错过了以往历次技术革命,但基于巨大的人口数量(人口背后是巨大的数据优势)和特定的发展策略(独立发展),把握住了新一轮互联网技术革命的机遇,在互联网的技术创新、生产和应用方面呈现与美国共同领跑的态势,而且在某些方面(如移动支付)领跑世界.对新技术革命机遇的响应把握,既有优势的发挥和巩固,是渗透我国当前与技术创新、产业和区域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科学城的建设自然也需要考虑对新技术一经济范式的响应甚至引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方向选择上,要考虑与互联网相关的方向.因为这些方向我国既有优势也有发展潜力.

第二,在科学研究、教育、技术创新、产业孵育、社会治理方面勇于创新,探索试验新的组织模式.例如大数据科研、互联网教育、开放创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

第三,在科学城的形态打造上,要高标准甚至超前建设互联网基础设施,充分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创新服务、产业服务和城市治理.

四、围绕“四新”建设科学城

当前我国科学城建设处于一个变革的新时代.笔者认为,科学城的建设要充分响应国家战略和科技产业发展趋势的变化,在发展模式和重点任务方面不拘一格,大胆创新,总结起来,就是要重点围绕“四新”,即新科研、新教育、新孵化、新城区做文章.

1.组织新科研

在布什的《科学,无止境的前沿》中界定了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差别和联系.两者有不同的取向,有不同的组织模式,基础科学主要由政府公共财政经费支持,以发表的论文为主要成果方式.应用研究主要由企业的研发投入支持,以专利、新工艺、新产品等为主要成果方式.由于属性和导向的差异,基础科学和应用研究活动往往割裂大于联系.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和国家之间的科技竞争和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国家意志和市场力量的双重驱动下,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产学研活动越来越活跃.可以说大到国家,小到区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一方面取决于科教资源的多寡,另一方面取决于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产学研结合,尤其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由于我国科技体制的历史性原因,一直是制约我国国家创新发展的薄弱环节.国家一直在采取各种措施,促进产学研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在围家的导向激励和地方的创新改革的能动性下,我国涌现了一些新的科研组织方式,这些科研组织方式有效弥合了科学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的鸿沟,加强了科学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的联系,提高了产学研结合水平.这种新的科研组织方式以“新型研发机构”为代表,笔者称为“新科研”.

2.发展新教育

传统的教育模式,尤其是传统高等教育的特征是;第一,集中学习,培养周期长,第二,以课堂理论教授为主,缺少实践性;第三,依靠国家财政投入.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进一步深化,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终身的持续性学习成为必须;互联网的出现创造了新的技术条件,使得大量的优质的学习资源可以低成本的,随时随地的获得;大型的科技企业巨头崛起,为了维持和巩固自身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或是针对性的培育自身所需的人才,越来越多的直接和间接的方式接入教育领域.以上三方面的变化,一方面意味着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充当着瓦解和革新原有教育模式的力量.教育已经处在变革的风口,需要充分应用新的技术手段,需要充分响应个人、产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在教育领域已经涌现了许多新的模式和业态,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学院,以慕课为代表的互联网大学,以西湖高等研究院为代表的企办大学等等.笔者提出的“新教育”的内涵就是面向产业高端科技需求的,以持续的高效的人才培养为核心,充分应用新的技术方式的教育模式.我国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量的中高端的人才供给,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很难满足需求.所以,科学城,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科学城建设要在新的教育模式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

3.做强新孵化

中小企业的成长是产业和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在技术更新速率加快,市场需求瞬息万变的情况下,中小企业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新技术的快速应用,市场需求的嗅觉和及时响应方面,中小企业比大企业是具有优势的,因为大企业往往比较“官僚化”和“低效率”,小企业“船小好调头”.学术研究也表明,在顺轨创新方面.大企业是有优势的,而在变轨创新方面,小企业具有优势,大企业在新技术应用方面的劣势也存在主观上的原因,柯达最先研发出数码照片的技术,却舍不得放弃自己在胶卷照片领域的地位,于是导致整个企业的倒闭.对中小企业的孵化是指政府主要以政策手段,市场主体主要以投资手段,对中小企业的帮扶.我围的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就是在高新区诞生的(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我国孵化器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的阶段.2013年,李开复在北京中关村创办创新工场,将硅谷的创投孵化器模式引入中国,然后得到迅速扩散,各种新型孵化器不断会涌现,中关村将各类新型孵化器在图书城孵化器聚集发展,形成了中关村创业大街.随后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又进一步加火助力,导致众创空间为代表的新型孵化器在全围各地遍地开花.笔者提出的“新孵化”的内涵,就是以创投为核心的,综合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等多方面综合服务的新型孵化模式.

4.建设新城区

我国以往建设的科技园区,在形态上更多是产业功能区的概念,方便生产和物流,缺少生活配套.随着产业由单纯的低端制造业迈向高端制造,第三产业也快速发展,这些科技园区开启了产城融合的进程,在形态上,开始逐渐增加科技、人文、绿色的元素,逐渐向宜居宜业的城市形态演变.不同于产业园区,科学城在名称上就是城市的概念,而且,产业园区创造价值的主要是机器(当然也包括依附于机器的工人的物理劳动),而科学城创造价值的主要是人,是人的智力劳动.所以科学城不仅一开始就要按照城市的形态打造,更要以“解放人、解放智力、解放思想”为核心,打造以人为本的城市形态.此外,信息基础设施的普及和互联网应用技术的进步,使得智慧城市,智能城市成为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向.例如,2016年,日本的(2016~ 2020年度)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提出超智能社会的概念,就是对未来智慧城市生活形态的一种概括和预想.笔者提出的“新城区”的概念,主要有两层含义.第一是要以人为本,让科学家、创业者安心舒适,能够专心研究和创造.第二,是要充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打造智慧城区的形态,这决定了未来城市服务能力水平和竞争力.

五、对国家高新区的发展启示

我国第一家国家高新区中关村的所在区域,实际上就是我国的第一家科学城.建国后,中科院、清华、北大、北航等高校在这里的聚集,就是国家意志下打造的科学研究综合体.当前,很多地方的科学城,都是依托国家高新区进行建设,包括上海张江、重庆高新区等.从围家高新区和科学城的概念联系上看,高新区可以看作广义上的,更偏向产业端的科学城.而且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国家高新区整体已经进入了“三次创业”阶段,成为区域科技创新的核心区,致力于打造创新创业生态,无论在内涵还是形态上,“科研”和“城市”的元素都更加充分.

笔者认为,国家高新区未来的发展,除了要继续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也要在新科研、新教育、新孵化、新城区方面做出大胆探索,在科技、人才、创业、环境等方而的构筑起全而优势,这不仅是国家高新区科技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国家高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重要路径.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博士;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战略研究部部长)

综上所述:这篇文章为适合科学城和全球科学城和历史演变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历史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历史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中国市制的历史演变和当代改革》 刘君德、范今朝(著)读者对象本书可供人文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城市研究、行政管理……领域的相关专业人士和大学师生学习与参考 内容简介行政区划体制改革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及地方的经济.

2、 雷池的历史演变考述 摘 要“雷池”一词有着悠远的传播历史,随着“不敢越雷池一步”这个成语的广为流传,“雷池”一词本身的来源和代表的地点却一直纷争不断.

3、 幸福观的演变和科学幸福观构建的历史条件 摘要幸福的本原就是人类通过劳动改造客观世界,实现对人的本质的确证 阶级社会中金字塔结构的资源分配体系导致幸福观被少数剥削者的优越感所取代 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宗教虚构了共享幸福的彼岸世界,导致社会成员对.

4、 中国耕作制度的历史演变与当前轮作休耕制度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法和比较法,对中国耕作制度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和总结,探讨当前中国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的现实背景,归纳轮作休耕国家试点和地方试验的做法,分析传统耕作制度对轮作休耕的经验意义,提出完善轮作.

5、 长征时期我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历史演变和现实 摘要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期,党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符合中国革命和民族实际的民族纲领政策,开创了一条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探索之路 中国早期的民族纲领与民族政策主张是从马.

6、 经典文献的历史命运和全球流布专题 【主持人语】2018年4月底,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原编译局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中心(现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中心)举办了第二届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国际学术研讨会 与会的近十名国外学者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