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关于英语教学的论文 科学教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坛杂志 外语教学期刊 教学论文范文 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论文 低年级计算教学论文 小学计算教学论文 有关计算教学的论文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计算教学论文

计算教学方面有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与如何在计算教学中有效建构知识有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计算教学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17

如何在计算教学中有效建构知识,该文是关于计算教学开题报告范文跟有效建构知识和教学和计算有关硕士论文范文.

陈思明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华侨小学 (510145)

【摘 要】小学数学简便运算是小学阶段需要掌握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组成部分,是计算题运用得最为灵活的部分.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每一阶段教学中都会运用到简便运算,通俗地说,简便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简便计算在数学的题海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灵活运用好简便运算,小学生会对数学感兴趣,同时对以后深层次的学习数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计算教学;有效;简算;效率

数学学科有着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学习数学能给人以系统的逻辑思维训练,能使人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今后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其中数与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它是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它将伴随人的一生.因此,在小学阶段能学好数与计算的基础知识,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是终身受益的.

重视笔算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传统,我国学生计算能力之强是举世瞩目的.但机械反复、枯燥无味的计算往往让学生生厌,而且随着现代计算工具的逐步普及,计算教学的意义也在发生变化.反对过分的训练、繁杂的题目、以追求熟练技能为唯一目标的错误倾向已是国际性的共识.在此前提下,新大纲要求计算作为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而计算教学的重点就自然放在让学生较好的理解算理上.

为了避免学生只会进行生搬硬套的机械计算,我在计算教学中努力做到引导学生在明算理的基础上知算法.使学生对计算方法不只知其然而且是知其所以然;使学习计算方法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过程,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建立起良好的科学认知结构;以为其今后一生各种可能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以下是我在“乘除法简算”这一计算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 呈现矛盾,激发求知

恩格斯说:“高等数学的主要基础之一是矛盾,连初等数学也充满着矛盾.”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矛盾运动.新的数学知识总是基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而发生、延伸与发展的.当原有的知识、技能、方法一时不能解决面临的新问题时,认知就产生了矛盾与冲突,就想动用全部相关旧知去与新知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以获取新知.

在“乘除法简算”教学中,上课伊始,我就用班主任老师课前出好的口算题(其实是按我的意图出的题)跟学生比赛,比谁算得又快又对?

对第一组题,我与学生算得不分高低,对第二组题,他们怎么也算不过我,往往是他们刚开始算,我就把结果算出来了.学生感到很奇怪,同样是连乘和连除的题目,同样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为什么在算第一组题时可以与我相抗衡的计算能力,在算第二组题时一下子落后好多呢?这第二组题肯定有着与第一组题不同的地方,可能存在一种新的未知的特殊的算法.这时新旧知识在学生脑中就发生了矛盾和冲突,全体学生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一种学习的需要,产生了强烈的求知.

这样,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一种矛盾的运动.根据数学知识的逻辑分化和发展,在学生面前展现源于已知又发展于已知的新的东西,诱导他们以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探究愿望积极参与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二 迁移类推,获取新知

数学知识体系不是由一个个概念、一块块知识机械地堆砌而成的,而是按照它们之间特定的内在联系组成的逻辑结构系统.每一部分数学知识既是前面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又是后继新知识的基础和铺垫.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好这种内在联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将新知识通过正迁移而同化或顺应于原有的认知结构,并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扩展.

“乘除法简算”新授课中在新旧知识矛盾产生,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激发后,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两道题中乘法算式的后两个因数和除法算式中的两个除数存在什么特点.学生很快发现:“36 × 5 × 2”中后两个因数“5”和“2”与“900 ÷ 6 ÷ 5”中两个除数“6”和“5”刚好是相乘可凑整十的数.这时再引导学生回忆旧有知识“加减法的简算”.学生在旧有知识经验的带领下,很快就将知识连贯同化起来:“36 × 5×2”此类连乘题目好比“35 + 20 + 80”此类连加题目,可将能#十(百)的数先加(乘)起来;“900 ÷ 6 ÷5”此类连除题目好比“333 - 20 - 80”此类连减题目,可将两个减数(除数)先加(乘)起来凑成整十(百)数,再从被减数(被除数)中一次减(除)去.这样,学生在旧有知识经验的影响下,很快就能在明白算理的前提下总结出此类简便运算的特点和计算方法,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可见,孤立的知识教学不可能建立起层次分明和联系紧密的观念系统,应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观念系统中进行整体考虑,利用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使新知识与原有的相关知识相联系,并把这些有联系的知识点重新组织为一个大的知识组块.这样才既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又有利于知识的检索和应用.

三 归类整理,形成网络

现代认识心理学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建和重新组建.”要建构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学习者必须对所习得的知识进行加工整理,使之形成一个个的知识组块,并对这些知识组块在进行组织、分类和概括,使之形成一个有层次有条理的知识网络结构.如果说学生在平时的新授课中是学习单个的新知识点,那么在复习课中就是把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归纳,揭示知识之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新系统,促进学生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由于“乘除法的简算”这一部分包含了四个单独的知识点,也就是乘除法中四种形式的简算,如:36 ×5 ×2、25 ×28、900 ÷6 ÷5、810 ÷ 18.针对学生在平时练习中出现混淆的现象,我在复习课上,有目的的引导他们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对知识进行横向、纵向的对比分析.

通过小组内的讨论交流,学生大致出现了两大类的整理方法:

接下来,在将两种归类方法板演之后,我再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次的对比分析,让他们各抒己见,寻求出最适合自己理解,最便于自己运用的记忆方法.最终学生们讨论交流后的结果是大部分认为第二种的分类方法更为清晰,并由他们自己形象的为其起名作:“结合型”(把其中两个因数或除数先乘起来)、“拆分型”(把其中一个因数或除数拆开).

这样,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从而使他们自己找出了知识与知识之间横向纵向的联系,让知识在脑中形成了一个有序的立体的网络.把教材的知识结构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在理清了思路的同时,也让他们自己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既长知识,又长智慧”的目的.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旨在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当学生体会到通过自己的艰苦思考可能找到或终于找到问题的答案时;当学生体会到通过自己的不断探索能够寻找出最适合自己理解、最便于自己记忆的学习方法时,学习的主动性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只有这样,面对艰苦的学习,学生才会乐此不疲,乐学善学,进而在不断增长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

【参考文献】

[1] 张静《数的运算教学“四部曲”》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年第6 期.

[2] 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数学课程标准》广东教育出版社2013 年3月版.

[3] 陶雪鹤《小学数学数与计算教学的回顾与思考》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2008. 7.

[4] 周玉仁主编《小学数学教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年第1

本文结论,此文为一篇关于有效建构知识和教学和计算方面的计算教学论文题目、论文提纲、计算教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关注知识的生成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 【摘 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指出实施教学方案,是把“预设”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互动往往会“生成”一些新的.

2、 地理教学支架的建构原则和策略以青藏地区自然特征和农业为例 摘要建构教学支架是地理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地理课堂教学中 文章以人教版“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为例,探讨支架建构的四个原则和四大策略 关键词支架;原则;策略.

3、 数字化视野下安徽民间音乐教学资源库的建构 融入皖人血脉的安徽各地民间音乐各异、姿态万千,由于民间音乐的产生、传承和流变处于自发、自然状态,所以当生存语境一经变化,民族音乐的根系极易发生断裂 如何能够让这些文化根脉得到保存学校教育层面已经展开系.

4、 用有效的方法推进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金 娟(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第二实验小学,江西 吉安 331409)【摘要】社会生活离不开计算,数学教育的推进也离不开计算 小学阶段计算教学的开展决定着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也决定着学生数学成绩的质.

5、 在教学中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由于数学大纲的变化,教材的改版,“初高中的衔接”问题成为近年来很多教师研究的问题,特别是基础知识方面的衔接 研究发现,大多数相关内容都是给高中学生补充原初中教材有现在教材已经去.

6、 合理组织材料自主建构知识 【摘要】学生自主学习是发展自己的起点,学生的内因是自主学习的关键 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从学习材料的全面性、可操作性、可选择性、递进性……方面阐述了如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合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