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实用护理学杂志 护理学论文题目 消费者行为学论文 生物信息学论文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新课程导学期刊 小学英语教和学杂志 畜牧兽医学参考文献 中华放射学杂志影响因子 梁启超哲学思想论文选 步进梁升降液压系统设计文献综述 中华检验学杂志

梁庭望壮学泰斗方面论文例文 和梁庭望壮学泰斗,名家典范有关论文例文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梁庭望壮学泰斗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18

梁庭望壮学泰斗,名家典范,本文是梁庭望壮学泰斗方面论文范文数据库和梁庭和名家典范和泰斗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在民族大学的家属院里,人们常常能看到一位银白短发、精神矍铄而身材略显消瘦的老学者傍晚在散步;在校园里,学生们不时能偶遇他骑着自行车来参加座谈会和处理各类工作事务;在全国各地的一些重要学术会议上,大家还能听到他精彩而有深度的发言.他鹤发童颜,看着好像才步入古稀之年,其实早在2011年,民族大学就已为他举办过“从教50年座谈会”;在2016年11月6日召开的“骆越方国研究成果发布会”上,他的学生们从各地赶来参会,并为他庆祝80华诞……他就是梁庭望先生,一位总是面带纯真微笑、衬衫整齐洁白、可亲可敬的耄耋长者.

梁庭望先生是壮学界的泰斗,是民族文学和文化研究领域的权威研究者,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语言文学系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历任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系负责人、政治系副主任、民语三系f现语言文学系)党总支书记、教务处处长、副校长和博十生导师.1993年加人中国作家协会.他还身兼多项学术职务,先后任中国少数民族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学术顾问,国务院学位办通讯评审专家,国家民委、北京市高级职称评委,以及广西民族大学等高校的教授.他一生经历诸多坎坷与风云巨变,任由曾经的风雨飘摇却依然初心不改,心系学术与民族发展.至今80多岁依然奋斗在科研工作一线,激励后学前行,深得学者钦佩.

大笑对坎坷,壮志怀天下

梁庭望先生是广西马山县古寨镇古今村人,生于1937年农历2月.自幼年起,他就经历常人所想象不到的艰辛困苦,但他始终笑对坎坷,胸怀天下,从边疆小山村的贫农子弟成长为国家重点高校的学术泰斗,令人叹服.

梁先生来自壮族农民家庭,近周岁丧母.因为父亲不识字的缘故,家里唯一一块好地在饥荒时被地主夺去.因为吃了不识字的大亏,父亲咬牙借钱于1943年送梁先生上小学.上学期间,出身贫民子弟、赢弱的他常受国民党官员的孩子的欺负,有一次甚至被推人泥塘,差点丧命.1950年,梁先生考上马山初中,不久父亲去世,他被迫休学.他既无叔伯兄弟相助,3个姐姐又已出嫁,家中只剩下80多岁的祖母,两人相依为命.无奈之下,梁先生只能违背壮族传统风俗,请求姐姐赡养奶奶,自己则重返学校.1954年,他考上武鸣高中.在马山初中、武鸣高中求学期间,梁先生拼尽全力刻苦学习,每年都拿到政府提供的最高助学金,以此维持自己的生活,再无其他经济来源.有时政府救济不到位,只发给大米替代补助,梁先生无钱买菜,曾经一个月都只能吃白米饭.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需要长身体的他长期营养不良,不时因为贫血而晕倒.就这样,他还是坚持下来了.1957年从武鸣高中毕业后,梁先生考入民族学院(民族大学前身)壮语言文学专业本科.1961年7月毕业留校任教至今.

留校之初,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梁先生还陆续被安排从事各类党政、行政事务.1961年,他兼任语文系团总支副书记,1965年兼任越南留学生班主任,1966年9月被选为民族学院革命委员会委员,兼任办公室主任.在特殊年代,他受到批斗.当更严重的冲击来临时,他得到学生的热心救助,逃到校外流浪躲避数月.1973年,他被选为党支部书记.1975年初被任命为汉语系领导小组成员.1976年底任政治系副主任,分管教学科研.1985年,梁先生被任命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三系暨民族语言研究所党总支书记.1991年,为恢复教学秩序,他又被调到教务处任处长.1993年初,通过选举,梁先生成为民族大学首个民选校领导,任副校长直至1997年.

虽然人生路上诸多坎坷,这么多年更要忙于各种事务性工作,梁先生依然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海纳百川的睿智,从时间的海绵中“挤”出从事科研的珍贵点滴.他把业余时间几乎都用在学术研究上,数十年来节假日也不休息,60岁之前工作到夜里一两点钟更是常有的事.迈人古稀之年,梁先生每天仍坚持工作7小时左右,为学术事业几乎放弃了所有的娱乐、休闲活动.正是这样持之以恒的坚持与牺牲,成就了梁先生辉煌的学术人生.

笔耕从不辍,耄耋仍力勤

梁庭望先生的研究成果令人瞩目,著作等身.截至2017年,他独立完成的专著共计15种,主要代表作有《壮族文学概要》《壮族通史》《壮族文化概论》《壮族风俗志》《壮族原生型民间宗教调查研究》《传扬歌》《古壮字文献选注》《汉族题材少数民族叙事诗译注——壮族卷》等;撰写的学术论文共370多篇,代表论文主要有《略论壮族史的若干问题》《论壮族奴隶制》《壮族图腾初探》《论壮族文化的断裂现象》《歌墟起源及其发展》《壮族(传扬诗)的*道德观》《(粤风·壮歌)的社会价值》《铜鼓的纹饰、造型和壮族祖先的宇宙观》《花山之谜——壮族守护神的虔诚赞歌》《越族神话与希腊神话神之比较》《试论推行民族文字的基本原则》《越人早于哥伦布到达美洲的物证》《试论中华民族文化的板块结构》《中华文化板块结构和多民族文学史关系》《中华文化板块结构中少数民族的贡献》《中国壮侗语诸族与泰国泰族文化共性初探》《略论壮侗语诸民族的社会发展问题》《栽培稻起源研究新证》《古代越人对发明水稻人工栽培的贡献》《略论壮侗(侗台)语族民族的稻作文化》《古代南方文学关系的结晶——(赤雅)》《论侬智高反宋实质:保境爱国正义战争》《岭表之风——(粤风)》《布洛陀文化——壮族价值观的摇篮》等;此外,他还与他人合著17种,主编兼编撰16种,参编17种专著,目前梁先生的著作、论文、诗文等共计已超过1400万字.

数量惊人的成果背后,是梁先生严谨缜密的学术思考与理论体系.总体来看,梁先生的著作和论文形成若干系列,即壮族文学艺术系列、壮族历史文化系列、壮族语言文字系列、壮侗语族民族文学文化系列、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系列及民族教育系列.梁先生的学术观点和研究重点则主要经历了四大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961年留校到20世纪70年代末,以壮族文学和历史文化的研究为重点.梁先生作为党和国家培养的第一批壮语言文学专业的本民族学生,他对于壮族文学与文化的研究属于前无古人的开拓性成果,包括对壮族文学史的梳理、壮族代表性节日“三月三”歌节的认定等问题的探索.梁先生第一个探讨了壮族的蛙图腾崇拜,得到学术界的肯定.他解开了争论几十年的花山崖壁画之谜,指出崖画上的人身蛙形是壮族的民族保护神——蛙神,各崖画点乃是壮族祖先各部祭祀蛙神的圣地.

第二个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梁先生把研究领域扩大到了研究壮侗语族民族的文学和历史文化.壮侗语族民族包括壮族、侗族、布依族、仫佬族、水族、毛南族、傣族、黎族、仡佬族等9个民族,这9个民族共有2500万左右人口,约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四分之一.而且这个语族民族在东南亚的人口有7000万到8000万这么多,所以这个语族民族的研究涉及整个东南亚,梁先生的研究从一个民族扩展到国内的9个民族,并扩展到了东南亚地区.1986年他参加《壮族通史》提纲讨论时,论证了壮族奴隶制的特点,基本结束了壮族是否有奴隶制的争论,并对《壮族通史》(1997年)的构架起了相应的作用.这一理论还影响到了若干南方民族对其历史演化的重新构架.《西瓯骆越关系考略》《壮族铜鼓与东南亚铜鼓造型及纹饰之比较研究》等论文更是从专业的角度出发,探索壮侗语族民族历史关系及典型文化特征——铜鼓的开拓力作.

第三个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梁先生的研究从壮侗语族民族文学扩大到了整个少数民族文学.他参加了马学良先生主持编写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的各种具体组织工作,工作内容涉及55个少数民族.经过6年的奋斗,《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终于在1991年出版了.它填补了民族文学史的空白,影响很大,获得了国家教委社科研究成果二等奖(代表国家级)等.该部文学史对55个少数民族文学的定义、范围、特征、在中华文学中的地位、民族文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探讨和归纳,全方位地探索了少数民族文学从神话时代到当代的各种体裁的演化规律,基本建构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基础理论框架.此外,梁先生在《水稻栽培——壮族祖先智慧的结晶》《栽培稻起源研究新证》等一系列论文中,完成了关于中国人最早发明水稻人工栽培的论证,指出壮族是最早发明水稻人工栽培的民族之一.该观点引起较大的反响,被多种报刊摘 要刊载.新华社还将《栽培稻起源研究新证》一文缩成专稿,送到新华社在全世界的160多个站点,由人民广播电台广播.200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在湖南召开世界粮食安全研讨会,因为梁先生卓越的思想贡献,被特邀到会就水稻人工栽培的发明作报告.

第四个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梁先生提出了许多突破性的新见,其中以中华文化板块结构理论最为瞩目.少数民族文学跟汉族文学的关系、少数民族文学在国内的地位和作用,一直都是先生长期思考的问题.在大多数的高校中文系或文传学院里,绝大部分在授的文学史都没有涉及少数民族文学,导致该学科存在很大的缺陷.从宏观角度考察,要讲主流文学,同时也要讲少数民族文学,这遵循了民族平等团结的政策,也是客观反映并尊重我国文学现实状况的表现.梁先生的板块结构理论也是针对这一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提出的. “中华文化板块结构”理论提出,根据地理环境、民族分布、经济生活、人文景观四个方面,中华文化可划分为四大板块,即中原文化圈、草原文化圈、高原文化圈和江南文化圈.其一,地处长城以南到长江以北的中原旱地农业文化圈,包括黄河中游文化区,汉族龙集团的崛起之地.黄河下游文化区,汉族凤集团崛起之地;这是中华主流文化圈,主要是汉族分布.其二,长城以北的北方草原森林游牧狩猎文化圈,包括东北文化区、中北文化区、西北文化区,阿尔泰语系的满一通古斯语族民族、蒙古语族民族、突厥语族民族从东到西依次分布.其三,西南高原农牧文化圈,主要是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17个民族分布.其四,江南稻作文化圈,主要是越人分布.越人大部分都已经融入汉族,只剩下壮侗语族民族.以中原文化圈为主体,其他三个文化圈呈“匚”形围绕.历史上,边疆三个文化圈的少数民族地处相对封闭的地域,有着共同的民族心理,共同的社会状况孕育了他们丰富的民间文学,同时也深受汉文学影响,反之,也影响着汉文学.总之,中华文学是少数民族文学与汉文学互动之文学,形成了少数民族文学与汉文学之间的吸收、补充、融合等互动关系.该理论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汉族与多民族文学之间历史纠葛、现今共存及今后发展等诸多关系问题,指明了研究可深入的方向.对中华文化高屋建瓴的研究成就,使梁先生成为“中国20世纪100名著名民族学家”之一.

除了在研究领域提出诸多开拓性的观点之外,梁先生还心系民族与国家的发展,怀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走出书斋,为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摇旗呐喊,积极参与诸多文化建设事业,为我们今天传承民族文化、推广非遗保护做出了榜样.比如,梁先生为了壮族文化的持续传承,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积极促进壮语言文学专业的传授工作.1984年,鉴于民族学院壮语言文学专业开班太少,他给广西民委主任余达佳写信,提出和广西壮文学校合作培养大专生,得到余主任积极响应.从1985年起,广西壮文学校每年招收2个“民族学院壮语言文学大专班”,获得教育部批准.当时办了2种班次,一种是全日制大专班,一共办了10个班;一种是函授大专班,只办了一届.2种班次一共培养了700多人.当时其他的全日制大学生还没有分配到县,这些学生毕业以后都下到各县工作.由于他们受到过专业培训,在工作中有着保护与弘扬民族文化的先进意识,在各个岗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几年,梁先生在敢壮山布洛陀文化、大明山壮族文化、隆安稻作文化、大新县土司文化以及南疆骆越文化等民族与地方传统的挖掘与恢复方面贡献了自己深厚的学术和智慧,他常常不顾年事已高,冒着严寒酷暑到各地指导工作,给相关文化工作者带去了温暖和信心.他还热心组织团队完成各种“烫手山芋”般的高难课题,推动了学术研究的大跨步.比如,梁先生应非遗司和外交部亚洲司联席会议约请,根据领导的指示组织完成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重点项目“古骆越方国考”.该课题是为了占领骆越文化制高点而设立的,目的在于通过对骆越方国成立的时间、建立的民族、中心和都城所在、管辖地域及其灿烂文化的研究,在廓清其基本情况的前提下,弄清骆越方国开发岭南和南海,创建东西两路 “海上丝绸之路”的实绩,保卫中国的领土安全、领海安全、文化安全三大安全.梁先生不辞辛苦地组织专家论证、考察,整合专业团队进行写作,亲自完成稿件的审校、统稿工作,于2015年顺利结项并召开了“骆越方国研究成果发布会”.课题成果为专著《骆越方国研究》,主体部分90万字,图片108张,正在出版当中.我作为课题组成员之一,既为自己能参加这一重要课题而自豪,更为梁先生在项目展开过程中的严谨钻研、耐心指导而感动.每每在论证与写作过程中遇到问题,梁先生总是亲切地与我们交流,提供一些课题组成员没有搜集或注意到的信息,帮助我们打开思路,从不板起面孔批评人.梁先生知识面之广,掌握信息量之丰富,让我们这些一天到晚“粘”在互联网上的“蜘蛛人”也自愧弗如.

教泽遍九州,桃李满天下

自留在民族大学以来,梁先生一直坚持教学工作,为祖国培育民族文学与文化的接班人.梁先生曾教授的课程涉及很广,既有《文学通论》《写作通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通用课程,还包括以壮族为主题的《壮族文学史》《壮族文学概论》《壮族文化概论》《壮侗语族民族文化概论》等课程,以及专业性较强的《中国民族文学理论与方法》《中国少数民族散体文学概论》《中国少数民族韵体文学概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概论》等课程.梁先生尤其注重大学生的基础课程教育,认为没有良好的基础难以攀登知识的高峰.他以民族大学副校长的身份退休后,并没有从此在家“享清福”,而是拿起了粉笔,继续给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的本科生上课.他知识的渊博、深入浅出的授课方式,让那些刚刚踏人大学殿堂的学生们受益匪浅,我就是其中的幸运儿之一.直到前些年,梁先生才刚刚卸下博导的重担,离开教师岗位.

梁先生的教学对象很广泛,既有大专生、本科生、进修生、硕士生、博士生,还有国外的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尤其是近十多年,梁先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着力培养了十多名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整体研究的博士生,使这个新的学科有了传承人.梁先生始终怀着教导后学、栽培祖国接班人的心态与学生交流,有着长辈的慈祥和关爱,有着学者的睿智和包容,让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都愿意与他交流,受他指引.他更是急学生之所急,对于前来求助的学生给予最大的帮助,让学生终生难忘.梁先生桃李满天下,我到各地调查时时常能遇到他的学生.学生们最常说起的,是当年梁先生授课时的精彩,梁先生如何帮助他们解决了学业上甚至生活上的困难.这些事情,我却从未从梁先生嘴里听说过,梁先生帮助学生,从不求回报,也不求感恩.梁先生不说,学生们却都记得.在梁先生80华诞的庆祝会上,他从20世纪70年代起教授的不同年龄、不同班次、不同民族的学生们,纷纷从各地赶到民族大学的庆祝现场,为老师祝寿,壮族学生献上了壮锦,藏族学生献上了洁白的哈达……国家的熊远明师兄,还为梁先生献上了自己的墨宝:“桃李满园,硕果飘香”.场面热闹隆重,其实只是学生们对恩师几十年如一日教育之恩的表达,是梁先生“百年育人”思想的丰收.

梁先生知识渊博,著作等身,在民族文学与文化领域做出了诸多开辟性的、填补历史空白的重要贡献.广西民族大学的民族学家徐杰舜教授称其为 “当代壮学大师”,时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联主席潘琦赞他为“壮族骄子”.《中国少数民族专家学者辞典》《当代中国著名民族学家:百人小传》《近现代中国少数民族英名录》《中国大学校长名典》《当代教育家辞典》《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当代民间文学家辞典》《壮族百科辞典》等20多部辞书收录梁先生的个人条目.广西电视台、电视台、人民广播电台等均有其个人专访.北京市委刊物《是与非》、《中国民族报》、《中华人物报》、《广西日报》、广西区党委刊物《传承》、《广西民族报》等多种报刊都曾报道梁先生科研创新、教书育人等多方面的杰出贡献.面对再多的荣誉和赞美,梁先生仍旧是那副淡泊的态度,丝毫没有名人的架子.他依然是那个骑自行车穿梭在校园里的普通老人,依然是学生眼中与他们谈笑风生、对他们嘘寒问暖的好老师.孔子曾日: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梁庭望先生年入耄耋,以其不惑、不忧、不惧之心,愈老弥坚,越活越年轻.

作者简介:李斯颖,女,壮族,广西上林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桂学研究院研究人员,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壮族文学与文化研究.

本文点评:本文论述了关于对写作梁庭和名家典范和泰斗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梁庭望壮学泰斗本科毕业论文梁庭望壮学泰斗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参考文献:

1、 从读学写,以读促写,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G332 46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8)11004601身为一名语文教师,教学中,我常因这样的场景而苦恼课堂上,面对老师的提问,很多学生不能条理清楚地表.

2、 边学文,边识字,让随文识字贯穿语文课堂《雾在哪里》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学内容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雾在哪里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认识“雾、淘”……10个生字,会写“岸、屋、论、切”4个字   2 正确、流利.

3、 学期末,班主任当做好的几件事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 期末既是各项工作的收尾阶段,也是一学期中至关重要的阶段,是教师、学生和家长艰辛付出后将要收获的时刻 作为班主任,在临近期末的时刻应该做好哪些工作,才能让.

4、 借鉴语用学理论,建构语用型写作课堂 摘要语用学,是研究语言理解、使用的学科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若要促使学生写出更合适得体的文字,则要借鉴该理论构筑语用型写作课堂 借助语用学相关理论能促使学生更准确地审题、立意、构思,也能使学生对自己.

5、 学琴,从此变成了拔牙 听说老爸小时候拔牙,如果不哭,奶奶就会给他买冰激凌吃 我去“山叶音乐班”,只要上课不捣蛋,老妈都会带我吃担担面 当然,弹琴不……于拔牙 只是有好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弹琴跟拔牙一.

6、 在壮族地区中小学校开设壮学课 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 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特且厚重的特色文化 以文山州广南县为例,这里有“句町古国”之称,是一座文化昌盛的古城 抢救和保护现有壮族的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