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课程教学杂志 教育教学论坛杂志 外语教学期刊 教学论文范文 课程论文的标准格式 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网络课程教学论文 地方课程教学论文 新课程教学杂志 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教学 微课程教学论文 小学新课程教学论文

课程教学类有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跟高校戏曲赏析课程教学探究有关硕士论文范文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课程教学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26

高校戏曲赏析课程教学探究,本文是课程教学类有关学术论文怎么写跟戏曲和课程教学和赏析类学术论文怎么写.

  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高校课程改革的深化,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开设了戏曲赏析课程,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作为高校公共选修课程的戏曲赏析课,不管是在综合性大学还是以理工科见长的高校,都颇为抢手.学生们表示,通过戏曲鉴赏课的学习,对中国传统戏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感受到了传统戏曲的魅力,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和文化内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可见,在高校开设戏曲赏析课程还是极有必要的.

  然而,学生们也普遍觉得高校的戏曲课程还有亟待提高之处.有的学校戏曲赏析课,教师授课时只赏不析.任课教师大段大段地播放戏曲片段,缺少必要的片前导赏和片后分析的部分.学生没有掌握必要的赏析方法,看完戏曲片段之后,只会觉得曲美、词好等感性认识,却触及不到戏曲赏析的内核,传统戏曲与当下的学生间依然有着隔阂.有的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只析不赏,戏曲理论讲了一大堆,然而没有结合具体的戏曲剧目,以至于学生不能将戏曲理论与戏曲实践结合起来,缺乏感官认知.由此可见,要想把戏曲赏析课上好,让学生通过戏曲赏析课能够真正做到提高戏曲鉴赏能力并非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因此本文将对目前高校戏曲赏析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探究.

教师自身戏曲赏析能力需要提高

  目前在我国高校,教授戏曲赏析课程的老师主要为文学类和艺术学类两大专业出身.出身于文学类的老师大多数从事于文学史和戏剧史的研究.这类老师有着较高的戏曲理论,对我国传统戏曲的发展史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因此授课时偏重于对戏曲理论及戏曲史的讲解.学生通过相关课程可以对我国传统戏曲的发展有着清楚的认知,对传统戏曲的文学性、思想性有着更了深入的了解.元杂剧、明清传奇剧本的阅读对他们来说毫无障碍,但是对戏曲表演、音乐、舞美、舞台调度的赏析能力不足.

  出身于艺术类的老师大多从事戏曲表演或音乐方向的研究.这类老师精通于戏曲舞台表演,通过他们的课程,可以掌握戏曲表演、音乐、舞美等方面的鉴赏方法,但对传统戏曲的文学性、社会性和内在价值观认识不足.有的学生在看完《牡丹亭·游园惊梦》之后会说:这出戏的曲子很美,身段很美,文辞很美,可是我不能理解杜丽娘为什么游园时会那么有感触,又为什么会做梦.产生这样的疑惑主要是因为对这部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认知不足.

  中国传统戏曲是文学与艺术的结合,缺一不可.如果只读剧本不懂得舞台表演,那么就读不懂剧本中对脚色划分的意义.如果只看舞台,不懂戏曲史也不能真正明白《牡丹亭》问世的意义.所以这就对教授这门课的老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需要我们的教师既要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史和戏曲史,又要了解传统戏曲的表演、音乐、舞美鉴赏方法.虽然我们的教师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有所偏向,但作为戏曲赏析课的任课教师,应该利用课后时间自我进修,查漏补缺,全面提高自己戏曲鉴赏的修养,将书本与舞台有效的结合起来,以便可以更好地完成戏曲赏析课的教学.

利用戏曲的现代化与现代化戏曲进行教学

  有些教师在戏曲赏析课的教授过程中,喜欢用传统剧目为例子进行教学.诚然,传统的经典剧目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形式.然而,古典戏曲多以折子戏的形式保留下来,有的折子戏是一部作品中的经典部分,例如《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等,有的折子戏是艺人们根据文人作品进行了二度创作,如《红梨记》中的《醉皂》、《牡丹亭》中的《问路》等都明显偏离了故事的主线.有些学生此前对传统戏曲了解甚少,如果对原本故事不了解,接触这些折子戏的时候就会特别困难.还有一些教师喜欢选用过去老艺术家录制的作品给学生看,过去的音像制品制作相对粗糙,不太讲究化妆、灯光、音效,加之录制作品时,老艺术家年纪偏大,舞台上不够青春靓丽,因此很难吸引青年学生的关注.会让他们对传统戏曲产生误解,认为中国戏曲是古董,是非常“旧”的文化,不再符合现今的审美,因而排斥它.其实不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审美的变化,中国戏曲一向是与时俱进的,现代化技术的运用让中国戏曲的表现手法变得更为多样化.因此,戏曲赏析课程的教师应该适度地放下对经典的崇拜.面对初次接触传统戏曲的学生时,可以先让他们接触一些视觉、听觉效果好的剧目,先调动其观剧兴趣,等到他们赏析古典戏曲的水平提高之后,自然而然会去寻求经典剧目欣赏,将其先带入门是关键.

  笔者曾经采访过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兰苑剧场的学生观众,有不少学生观众最初都是在大学的公选课上接触到昆剧的.十年前的学生观众看的第一部昆剧基本都是省昆的《1699·桃花扇》.一开始他们都自称是施夏明、张争耀、罗晨雪、单雯这些青年演员的“粉丝”,因为追星而关注昆曲.十年过去了,当年的这批“追星”一族已经成长为了现今成熟的昆剧戏迷或者票友了,他们已从“追星”变成“追昆曲”了.这批人的成长经历告诉了我们让学生从认识中国传统戏曲到热爱传统戏曲的过程是漫长的.不能定义说学生“追星”就是低俗的,“追艺术”就是高雅的,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喜爱传统戏曲的机会,要带学生去看当下演的戏,而不能让他们感觉到传统戏曲只存在于故纸堆里,这样会让他们产生隔阂,要让他们感受到传统戏曲的与时俱进.

  促进学生喜欢戏曲的另一方法是应该引导学生去欣赏现代化的戏曲.毕竟这些学生都是生活在当下的,现代化的戏曲更能符合当今学生的审美,获得他们的认同.比如台湾的国光剧团,本是由原隶属于台湾陆光、海光、大鹏三军京剧队与飞马豫剧队的菁英份子组成,因此,京剧和豫剧演员是国光剧团的班底,他们以肩负延续传统戏曲及推动艺术教育为使命.然而建团以来,国光剧团不断尝试于古雅和传统中熔铸现代意识,灵活运用剧场观念.为了培养年青观众,开发京剧新观众群排演了许多具有现代意识的新戏,深受青年观众的喜欢.其艺术总监王安祈曾经表示过,希望每次新编的剧目都有第一次观戏者的到来.国光剧团的思路正是通过现代化的戏曲去吸引当下的青年观众.毕竟像《武家坡》里的王宝钏那样苦守寒窑十八载是不符合当下的价值观的,很难让现在的青年人喜欢.

组织教学互动

  虽然我国古代戏曲文词优美,自元至清都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古代戏曲毕竟也是一种戏剧样式,因此古代戏曲赏析课程的教授过程与中国古典诗词等不可能完全相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戏曲的一种手段就是通过互动来教学.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5后,和之前的学生相比起来,他们有着更强烈的表现欲,也更善于表达.在教授戏曲赏析课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当下的学生对演剧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无论是二度创作还是化妆、舞美、表演,他们的表现都能给大家带来惊喜.相比教师单调的授课模式,让学生通过自己演戏来提高自己对戏曲的赏析能力是一个非常值得推荐的方法.

  一般来说,在公共选修课上,学生的表演只能是片段式的,不可能出演完整剧本.但片段式的表演也会促使学生们去阅读原剧的完整剧本,这样他们才能对所演片段有较为准确的把握.教师在教授戏曲赏析课程的时候,不要故意把戏曲表演给神秘化,让学生觉得戏曲艺术是阳春白雪远不可及.学生自己参与演出过程中可以对戏曲的表演感受更直观也更深入,在此过程中也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对古代戏曲的认知兴趣.当然,在这过程中教授戏曲赏析的教师应该为学生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引导他们对戏曲的正确理解,并对他们的表演进行鼓励.也许有的学生就从一个片段开始对一部作品产生了兴趣,又由一部作品而对戏曲产生了兴趣.希望更多的学生可以通过选修戏曲赏析课而对中国古代戏曲文化有所了解,进而培养更多的戏曲观众.(作者单位: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

综上而言:此文为一篇适合戏曲和课程教学和赏析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课程教学本科毕业论文,相关课程教学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推进高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方法探究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是高……教育中环境、生物、医药、食品……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深刻剖析了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活动中.

2、 大数据时代高校数学慕课教学探究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兴起与快速发展,正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各行各业的运营模式 慕课是大数据时代在教育行业的重要产物,影响着传统教育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高校数学教学作为高……院校教学的基石,如何正确有效地将.

3、 信息技术在高校理工科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以《移动通信》课程教学为例 摘要信息技术极大的推动了高……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受到学科的影响,需要针对各学科进行实践研究 文章阐述了通信工程专业移动通信课程的信息技术应用情况,对理工科专业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具有参考.

4、 地方高校牛教育课程体系探究 林雅峥 李 岩 刘少虎 基金项目课题来源牡丹江师范学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名称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探究,项目编号MSYYJG201602006 作者简介林雅峥,女,黑龙江牡丹江.

5、 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摘要在高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能够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将机械图展现在同学面前,有利于学生空间.

6、 高校微纪录片创作教学探究 摘要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新媒体为纪录片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传播平台,而传播方式的变革,必然会引起纪录片创作方式的变革,“微纪录片”这一新的样态应运而生 同时,创作方式的变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