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本科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 电脑知识和技术杂志 农村新技术杂志 现造技术论文 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导论论文 电脑知识和技术期刊 电子技术投稿 软件开发论文开题报告技术指标 电气工程技术论文 物联网工程技术论文 步进电机的细分驱动技术开题报告 信息技术德育论文

应用技术相关毕业论文怎么写 跟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问题探究基于应用技术大学的摹本有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本科论文 原创主题:应用技术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16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问题探究基于应用技术大学的摹本,本文是应用技术方面论文范文例文和摹本和本科院校和应用技术大学有关毕业论文怎么写.

吴 霞

(滨州学院,山东 滨州 256603)

要:“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成立以来,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成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文章结合应用技术大学的内在特征,就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期中的办学定位、专业设置、师资建设、服务地方等方面的现实困境进行深入剖析,以期对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探索有所助益.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技术大学;转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9-0047-04

收稿日期:2015-10-20

作者简介:吴霞(1979—),女,山东蒙阴人,滨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原理及管理、外国教育史研究.

基金项目:2013山东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研究”(2013G9006);2014年滨州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卓越教师培养背景下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发展机制探索”(BRJYZD201401)

自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招以来,一大批地方高职、高专通过合并、重组升格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它们作为地方高校的新生事物和基础力量,在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推动地方产业发展、完成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承担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重任方面发挥了中流砥柱的关键作用.升本10多年来,多数本科院校在办学规模、教学质量、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实现了由专科向本科教育的成功转型.而随着当代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日益普及,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转型升级,社会职业岗位对技术应用、开发创新人才更为需求.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过程中,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改革的纵深推进,人力资源和市场经济的供需矛盾急剧凸显,使得高等教育结构也将面临重大调整.在人才需求层次的变化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双重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即将面临由传统学术型大学向应用型大学的转型.“地方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不仅是地方院校的现实选择,也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内在必然.”[1]

自2013年6月“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成立以来,越来越多的地方本科院校已经或即将进入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轨道,其中既包括地方老牌本科院校,也包括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民办院校、职业院校、独立学院等.当然,“应用技术大学不是一个大学名称,是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技术进步的产物,是基于实体经济发展需求,服务国家技术技能创新积累立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直接融入区域产业发展,集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大学类型”[2].在包罗万象、多样化、多层次办学类型的应用技术大学的联盟中,作为新生事物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与其他院校相比,既无老牌本科院校举办行业教育的丰富经验和深厚实力,也无独立学院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其缺乏民办院校自由灵活的办学机制,更不具备职业院校从事职业性技术教育的经验,同时还要面临同类地方院校的同质化竞争.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作为特殊的弱势群体在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转型中该如何合理定位自身,如何处理转型中遇到的学科建设、专业改造、人才培养及师资紧缺等各种深层次矛盾,就成为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办学目标的定位

办学定位是关系到一所高校发展方向、办学层次的根本性问题,它反映办学者在一定时期内的办学理念、指导思想和策略,对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和专业建设、科研、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起到引领作用,决定学校的办学行为及学校的未来发展和走向.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新建期”,多数院校一般将自身定位为“立足地市、面向地方、辐射本省,为地方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建成省内一流、全国有影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或教学型地方大学”.这种面向地方、以教学为中心的办学定位在提高教学质量、规范办学、建设合格本科院校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指引作用,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一批基础扎实、质量合格的人才.面对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竞争,在职业院校、民办院校、独立学院及同类院校纷纷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的大趋势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迈入应用技术大学的轨道中该如何认清自身、准确定位就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前期的“应用”定位宏观上指明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方向,但应用的含义并不明确,应用特性不明显,培养目标模糊不清,培养的人才实践操作能力不强.过多的院校定位盲目趋同,缺乏个性和特色.而同质化竞争会加速集体内耗,导致在应用技术大学的体系中前景不明,举步维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第二个转型期,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和自身发展实际科学合理的再定位.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在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席会议上强调:“新建本科院校要从学校实际出发,重新审视办学定位和发展方位,努力从‘新建’走向‘新型’,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与特色发展.”经过近10年左右的新建期,新建地方院校已进入内涵建设期,办学再定位既要客观分析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优势与条件,又要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等方面下硬功夫,找准定位,体现应用技术大学的内在要求.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期中的再定位要注意把握两个方面:(1)再定位要体现“地方性、应用型、特色性”;(2)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定位要有别于职业院校、民办院校等其他同类院校,要客观地分析自身的办学条件和优劣势,扬长避短,与其他同类院校的定位形成“错位发展”之势.

第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根本特征在于植根于地方.它的发展与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的支持息息相通,一脉相连,也是区别于民办院校、职业学院与老牌本科院校的根本特点.因此,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都要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调查和分析地方产业结构与行业需求,对人才市场的需求进行预测,实现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直接对接.

第二,应用型是说人才培养规格、特征、效用要体现“应用”,即具有从事一线工作的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但这种应用型不是办成职业教育,相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应用型人才具有更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但是也不能因循传统研究型大学的老路.大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缺乏职业性、技术性教育的背景,需要借鉴职业教育办学的经验,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和对接.

另外,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再定位还需在办学理念上彰显特色.办学特色是地方院校在应用技术大学体系中得以立足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在同类院校中脱颖而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尤其是面向同一区位、同一类型的本科院校时定位要突出个性和特色.地方院校可以利用地方资源、学校历史文化积淀、地域特色、区位优势等方面的特殊性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扬优势,找准定位,形成特色.如新建地方院校中实现成功转型的常熟理工学院,把自身定位为“以理工为主、以应用技术教育和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多科性本科院校”,临沂大学在转型中的定位为“服务沂蒙,培养区域应用型人才的多科性综合大学”[3],同样位于鲁北地区的滨州学院也结合该校的飞行特色专业,明确把学校建成“以航空为主要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

二、专业设置趋同与特色、新旧专业矛盾

及社会适应性问题

(一)专业设置趋同,特色不鲜明

自1999年升本的本科院校尤其是从地方师专升格后的院校,它们大多依托传统的师范专业新上应用型、体现市场需求的专业或者新建文、理、工等新兴应用学科.专业设置或是依托基础专业拓展应用专业,或是在交叉学科、相近学科基础上建立新专业,或者通过削减师范专业扩建市场需求的热门专业.以笔者所在山东省的8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为例,新建期内它们已基本形成文、理、工、商、管、农等多学科、综合性的专业布局,专业设置基本趋同,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并不明显.当然也有部分院校确立了特色专业,但缺少相关基础学科的支撑,缺乏办学资源和地方产业的支持,发展前景令人担忧.

(二)新上专业与传统专业之间的衔接性和继承性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中所面临的一个主要矛盾就是如何处理新专业与传统专业改造之间的关系.大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以地方师专起家,前期积累了丰富的师范教育经验和具有优势的师范专业与学科.在向应用型院校的转型过程中,为体现“应用型”,它们大量开设迎合市场需求的、能收到短期效益的应用性专业.通过大力削减甚至取消传统的具有优势的师范专业,即使保留下来的师范教育专业也逐渐被边缘化,师范特质和长期积淀的优秀的师范文化传统也慢慢消失.为体现学科和人才培养的应用型与技术型,新上大量既无学科背景也缺乏师资的理工科专业,实现由师范院校向理工科院校、由基础学科向新兴学科的大跨度的转型.如有的院校将地理学科改建为建筑工程专业,在自动化专业的基础上建航空工程专业,这种跨度之大、难度之高的学科转型必然带来师资力量的紧张.传统师范专业师资富余但转型难度大,对于新上工科专业又要大量引进年轻教师,但他们缺乏教学经验.新上专业和基于传统专业改造后的专业由于教师教学经验缺乏,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传统的偏重师范教育学术型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的转型过程中,必然要开设大量应用技术型专业,实现学校性质和专业布局的跨越式发展.但这种跨越式建设一定要基于自身学科的积淀和学科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以及地方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布局及特点,不能以牺牲传统的具有优势的学科为代价.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放长视线,从学校定位和长远角度对专业设置谋篇布局,要平衡新建专业和传统专业、优势学科和劣势学科的关系,扬长补短,分阶段分层次地完成专业发展的平稳过渡和转型.

(三)专业设置求全,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脱节

欧洲应用技术大学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各国高新产业的发展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市场对人才需求结构产生变化,教育体系的结构随之发生变革.应用技术大学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专业和课程设置紧扣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并能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节,具有显著的应用型特色和职业导向,具有良好的预警和退出机制[4].

我国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多以“地名+学院”命名,新建期为体现办学性质上的综合性,专业设置向国内综合大学看齐,力求建成文、理、工、商、管等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院校.即使近年来新上的专业,也是尽量弥补设置空缺的专业.常熟理工学院顾永安教授指出:“新建本科院校不能及时根据地方(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地方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进行专业建设.”[5]新专业设置没有进行前期市场调研,不了解当地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及企事业部门需求,也没有对未来人才需求结构尤其是地方经济发展所需人力资源需求的预测分析,专业设置是一味地贪大求全.从现有的专业设置上看,能体现出一定的应用型和实践性,但与地方的经济需求出现错位,与地方产业结构匹配度不高.有特色的专业不多,尤其是体现地方特色的专业缺乏,导致毕业生就业前景不理想,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三、区域经济互动:主动服务还是被动合作

地方性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基本特征,植根于地方,立足于地方,服务于地方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赖以生存的必然之道和获得持久发展的根本动力.“新建本科院校的存在在于地方发展需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出路在于融入地方发展.”[6]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通过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研合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人力资源,推动地方产业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地方经济发展实力;地方以其创新所获得的物质资料、经济资源为高校提供经费支持和物质设施,推动高校知识创新,再度传递给区域经济,形成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循环,促进校地共生共荣的和谐发展.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期,大多院校在服务定位方面都将自身定位为“立足(市地)、辐射全省,培养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应用型人才”,在办学过程中也已经开展服务地方的活动,但总体看,服务的领域和范围不广,产学研合作不深入,只有部分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和学科与当地企业(行业)对接,开展产品创新和科研合作.这是由于“受传统学术型办学理念惯性驱动,办学行为很少考虑地方需求与地方发生关系;在立足地方、培养职业化应用型人才定位上, 认为这样的取向会降低大学的高雅品位而不太愿意接受”[7].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结构脱节,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导致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有限,社会效能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多缺乏行业教育的经验,转型期内也开设大量应用型专业,在应用研究方面也给了较大投入,但“由于史短,产学研发的经验欠缺,在短时间内与大型企业或制造业开展实质性的研发工作,还显得力不从心,行业或企业也很少会选择此类院校作为自己的合作伙伴”[8].另外,政府在联系企业(行业)与高校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缺失,地方政府没有出台激励企业参与高校办学的相关政策,企业参与高校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产教研合作教育没有广泛的实施基础,直接影响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地方院校在与企业(行业)对接和合作方面仍处于被动和尴尬境地.

四、教师缺乏实践能力,集体转型处于自发状态

随着专业设置向应用性学科的调整和与区域经济紧密联系的互动,教师队伍的转型就成为推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制约应用性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应用技术大学的“应用性”不仅体现在培养应用型、技能型、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为目标,更要求指导教师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和学术水平,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工作能力、丰富的行业工作经验和较强的应用科研水平,即“双师型”教师.教师队伍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从传统的学术型大学的理论型教师向以技能为主、应用实践型教师的转型.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形成之初,为满足实践性教学和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对教师在准入资格、培养、考核、继续教育等方面有着严格要求.教授除具备博士学位外,必须有十年以上相关专业的企业工作经历,熟悉企业的生产流程[9].所以应用技术大学的教授一般与企业有着密切联系,这有助于校企的合作,也能为学生提供一些实践和就业机会.“瑞士应用技术大学要求其教师和研究人员必须具有相关的从业经验.这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教学科研活动的实践性以及知识和技能的持续更新,也保证了应用型研究与经济活动之间的持续良性互动循环.”[10]

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队伍仍以学术型理论型教师为主,实践能力不足,缺乏从事相关专业的行业工作经验.新建地方院校的教师主要以中青年教师为主,青年教师大多从学校走向学校,从教学的新手期到基本适应专业教学,自身的专业发展本身需要一定时期,尤其是新上专业,主要以青年教师为骨干教师,教学经验缺乏,也没有从事行业工作的经验,在指导实习、实训和技能培养中显得盲目,随意性大.加上新建地方院校薪酬待遇水平不高,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此外,老教师的转型就更为复杂和困难.从地方师专升格而来的本科院校的老教师,长期从事专科教学工作,习惯单纯知识讲授的理论型教学,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根深蒂固.从其主观意愿来说,“不愿转型”,从现实情况来看,新建地方院校短短几年内从专科、本科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跳跃式发展,面向社会开拓新专业的速度很快,从基础理论学科转型到应用学科,从传统的师范专业跨越到新兴专业,由于自身学习和适应能力、学科基础和专业知识积累不足,在短时间内完成跨学科、跨专业的大跨度转型,对老教师来说,又显得“难以转型”.另外,面对新专业尤其适应高新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师资,学校的培养措施无法跟上.即使部分青年教师有转型的意愿并主动参加调研、社会实践,深入基层锻炼、在职进修等,也多是自发的、零散的、分散的行为.学校方面既无统一的组织领导,也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以激励教师积极转型,以及向实践型教师转型保障措施和评价机制.部分教师为适应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强烈愿望与学校管理层面的松散放任,缺乏组织统筹,流于形式,构成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难以的对立统一的矛盾,也是制约应用型大学建设整体教学质量的瓶颈.

如何解决新建地方院校的中青年教师实践经验缺乏,教学能力和学科知识与专业设置不匹配?有研究者提出可以通过企业行业外聘教师充实教师队伍,弥补教师经验不足,促进教师质量的整体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外聘教师师德素质、教学能力良莠不齐,与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存在一定差距,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要依靠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生产科研活动,深入企业行业进行社会实践,挂职锻炼,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因此,新建地方院校目前要做的工作就是依据教师的年龄结构、职称学历、能力专长不同分层培养,制定相应的转型措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学校要做好顶层设计,提出具体的培养政策、激励政策和评价机制,而不是使教师转型处于学校的“意愿”或文件层面,流于形式.但更重要的是加强与地方企业、行业及相关部门的合作,为中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行业社会实践和系统的学习搭建通畅的平台,建立长效发展的保障机制.

五、应用型人才的顶层设计与执行间的落差

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期将“培养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专业能力的专业人才”作为自身的目标,但在实际教学、课程设置及整个培养过程中却又忽视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老牌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地方院校的学生的实践能力不高,应用性不强.这是因为:一是办学经费短缺.由于大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处于省会城市边缘或者经济欠发达地区,办学经费紧张,有的院校还负有高额债务,难以有充足的资金用于实训基地建设和实验室设备、仪器的更新,加上在服务地方、产学研合作等方面与地方企业(行业)没有充分紧密的对接,使实习、实训基地的扩展和建设受到影响.二是教师普遍缺乏行业背景或企业实践经验,在教育教学、实习实训中难以对学生进行真正有效的指导,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三是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应充分体现在课程设置和课程设计上.大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通过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缩短理论课时,增加实践课时或增设实践性课程来凸显培养人才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但从教学运行的现实看,实践性课程总体偏低,理论性课程仍占较大比例.有的院校师范教育三年培养过程中只安排一次教育实习,工科也只有1—2次实习或实训.集中实习岗位缺乏,分散实习比例较高,实践教学基地的资源效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实践教学体系完善有待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实际执行效果存在一定差距,使得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实践性”的理想人才培养预设在实践中难以达成.

另外,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前期没有准确定位,大多将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表述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这种表述过于笼统、泛化,缺乏特色,趋于雷同.专业设置、课程开设乃至使用教材都大同小异,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处于“上不接天,下不着地,两头不靠”的尴尬和被动境地.这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缺乏市场竞争力.

1999年以来,全国共新设本科学校647所,600 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大幕已经拉开,关于地方本科院校到底该如何转型,目前国家还没有颁布明确的文件,但已经有 150 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开始报名参与试点转型,并不断探索合理的转型方法和路径.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的转型已成为高等教育内部结构变革的必然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都要转型,地方本科院校要不要转型,能不能转型,转向何种类型,要依据自身定位、当前发展状况、历史传统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校而异.对于处在转型期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科学合理的定位是转型的前提,师资转型是关键,专业设置、服务面向是转型的重要途径,人才培养是转型的重要体现.此外,可以将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打通,本科与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合作转型,通过专业衔接、课程互置,实现应用型人才的贯通培养.对于区域相近的同类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内,不妨通过校校合作,资源整合重组、专业、优势学科的合并,在科研、教学、招生等方面开展合作,扬长避短.当然,这就需要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规划和科学决策,也要求当地企业、行业部门的积极参与和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2]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R].2013.

[3][5][6]顾永安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5.

[4][10]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报告[R].2013.

[7]刘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路径研究[J].三明学院学报,2014,(3).

[8]汪明义.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4,(8).

[9]陈杰菁.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培养模式的研究及启示[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3,(9).

上文点评,上文是一篇关于对写作摹本和本科院校和应用技术大学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应用技术本科毕业论文应用技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参考文献:

1、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和实践教学改革探究 吴志凌内容摘要要提高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化解我国人才培养供需矛盾,需要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要从目标体系、内容体系与管理体系……方面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在专业课程内容改革方.

2、 关于新建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课程改革的分析 扈艳丽(河套学院,内蒙古巴彦淖尔 015000)摘 要我国新建本科院校以应用技术大学为主体,所以,其课程内容与体系的改革创新也要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来进行,并以此来为本科院校转型的创新发.

3、 新农村建设下地方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 新农村建设下地方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欧阳志萍,王 峰(湘南学院体育学院,湖南 郴州 423000)2014 年国家提出了“加强公共文化、体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便民基建设施建.

4、 地方医学院校转型的动因和路径 摘要当前,我国政府正引导一批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地方医学院校转型发展要在和地方相关政策指导下进行,培养适应地方需要的应用型医学人才,服务于地方卫生经济社会发展 地方医学院校转型发展要考虑教育主管.

5、 对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模块化教学改革 摘要高……数学是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 本文以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为例,就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高……数学模块化教学改革提出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高……数学;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中图分类号.

6、 慕课背景下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教学 摘要本文将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为研究视角,以慕课教学法的应用为背景,针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实施现状、现存问题以及改进对策进行思考,以进一步推进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   关键词慕课应用型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