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题目>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新课改论文 语文天地杂志社 结课论文 农村新技术杂志 论文引用上标 中学语文杂志社 小学语文新课标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新课标 中学语文新课标论文5 中学语文新课标论文 语文新课标论文 数学新课标论文

关于语文新课标类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与高中语文新课标课程内容解读----兼和2003年版课标对比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论文题目 原创主题:语文新课标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21

高中语文新课标课程内容解读----兼和2003年版课标对比,该文是关于语文新课标类论文范文集与高中语文和课程内容和新课标有关论文范文集.

摘 要:新课标修订是在深入总结新世纪十余年语文课改的宝贵经验与充分借鉴国际课改的优秀成果基础上,对2003年版课标进行的一次重新审视与完善,以适应新时代社会背景下的普通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教学新形势.由“学习任务群”和“学习要求”两部分组成的“课程内容”的单独列项,是其中一大亮点,应细致解读.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标课程内容学习任务群学习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文简称“新课标”)在千呼万唤中终于“面世”了.根据新课标的“前言”所述,本次修订工作从2013年开始,是在深入总结新世纪十余年语文课改的宝贵经验与充分借鉴国际课改的优秀成果基础上,对2003年版课标进行的一次重新审视与完善,以适应新时代社会背景下的普通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教学新形势.

2003年版课标主要由“前言”(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三章组成;新课标则主要由“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设计依据、结构、学分与选课),“课程内容”(学习任务群、学习要求),“学业质量”(学业质量内涵、学业质量水平、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实施建议”(教学与评价建议、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六章组成,而“前言”则变成了各科新版课程标准的公有部分.

较之于2003年版课标,新课标除了新增“学科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学业质量水平”“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等项目,在“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等方面也进行了修改、补充与完善,可以说,新课标让人惊喜的地方有很多,而“课程内容”单独列项就是其中一大亮点.

新课标的“课程内容”主要由“学习任务群”和“学习要求”两部分组成.而2003年版课标的“课程内容”主要融合在 “课程目标”的表述中,没有单独列项.新课标在“课程结构”包含的“设计依据”中强调语文课程需“从祖国语文的特点和高中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主要包括“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等18个学习任务群.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以上列举出的是必修课程需要完成的7个学习任务群.本文试对新课标中的“学习任务群”和“学习要求”两部分内容作解读.

一、对“学习任务群”的解读

何为“学习任务群”?新课标修订组组长王宁教授这样解释:“所谓‘学习任务群’,是在真实情境下,确定与语文核心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相关的人文主题,组织学习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自主活动,自己去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个性,增长思维能力,形成理解、应用系统.这种有人文主题的任务群,是在学校课程总体设计和实施的环境下由学校和教师组织、并有计划地引导完成的.它与过去的教学模式有内在的区别——课程中有文本,但不以文本为纲;有知识,但不求知识的系统与完备;有训练,但不把训练当作纯技巧进行分解训练.教师是组织者,学生是主体,师生互动.”也就是说,它超越了传统的对单篇课文或知识作逐点解析的教学思维范式,更注重语文学习的整体性与实践性.这18个“学习任务群”可以说几乎涵盖了高中学生生活、学习和日后工作所需要的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语言活动类型,其所涉及的语言学习素材与运用范例、语文实践的话题与情境、语体与文体等,也大体覆盖了历来语文课程所包含的古今“实用类”“文学类”“论述类”等基本语篇类型.每一个“学习任务群”就是一个完整的学习项目,不仅有相对应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还有关于学习情境、学习方法和必要的学习资源及获取路径的建议.新课标强调“学习任务群的设计着眼于培养语言文字运用基础能力,充分顾及问题导向、跨文化、自主合作、个性化、创造性等因素,并关注语言文字运用的新现象和跨媒介运用的新特点”.而这种整合后的情境化、结构化的“群”设计,有利于实现语文课程在语言、知识、技能、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争取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而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每个“学习任务群”下都有相对应的“学习目标与内容”以及“教学提示”项目,这不仅让教学内容变得清晰、具体,而且教师可以借助“教学提示”调整自己的设计与教学.比如“学习任务群8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首先指明“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然后,列出本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

(1)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精读,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

(2)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认识作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

(3)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的异同.

(4)阅读作品应写出内容提要和阅读感受.选择一部(篇)作品,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讨论分析,撰写评论.

(5)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表达艺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而到了“学习任务群14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习”,新课标强调“本任务群是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的基础上,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组成专题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责任感”.从“经典研习”到“专题研习”,学习目标与内容也有所不同:

(1)选读体现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代表作品,参阅相关的研究论著,确定专题,进行研讨.加强理性思考,增进对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和中华人文精神的认识和理解,体会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趋势.

(2)阅读应做读书笔记.围绕中心论题进行有准备的研讨,围绕专题选择合适的方式展示探究的成果.

(3)进一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尝试阅读未加标点的文言文.阅读古代典籍,注意精选版本.

两相比较,前者主要是精读一些单篇代表性作品,后者是围绕某个主题选读一些能够体现传统文化精华的代表作品;前者是体会作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后者是体会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趋势;前者要求梳理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等,后者强调尝试阅读未加标点的文言文.显然,后者的要求更高,目标的实现难度也更大.前者是选择性必修课程中的任务,后者是选修性课程中的任务.两个任务群的学习内容是有区别的,呈现出一定的层级性与差异性.前者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发展需求,后者是为了满足小部分对传统文化真正感兴趣、想在这方面有所发展与提升的学生.从联系的角度看,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的逐步延伸与拓展.而2003年版课标中就没有这样层次分明的划分,完全是糅合在一起的,而且关于传统文化的学习目标或内容也就一句话:“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这样的表述显然不利于教师准确理解与恰当把握,对于每个阶段设定什么程度的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都不好判断,教学中也就会显得颠倒混乱、驳杂无章.

另外,即使是相同的学习内容,针对不同的学习目标,新课标所给予的“教学提示”也不尽相同.“学习任务群8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的“教学提示”如下:

本任务群为2学分,36课时.

(1)重视诵读在培养学生语感、增进文本理解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积累古代作品的阅读经验.

(2)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独立研读文本,并联系学过的古代作品,梳理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

(3)多角度、多层面地组织主题学习单元,引导学生合理运用精读、略读的方式,由点到面地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和丰富,初步认识所读作品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贡献.

(4)组织学生在具有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展开交流和专题讨论,就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时代意义和局限等问题,用历史和现代的观念进行审视,表达自己的看法.

(5)引导学生坚持在研读的过程中勤查资料,勤做笔记;围绕所读作品,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查阅相关注释、评点等资料,加深和拓展对作品的理解;学习运用评点方法,记录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不断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学习任务群14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习”的“教学提示”如下:

本任务群为2学分,36课时.建议设置3~4个专题,每个专题9~12课时.

(1)教师依据传统文化学习内容、学习兴趣、学习资源等,推荐相关专题,供学生选择学习.学生也可自主设计,确定学习专题.

(2)专题的角度可以是多样的.参阅阐释经典的作品应作为研读原著的辅助手段,可以将经典作品与参阅的研究论著结合起来学习.

(3)设计多种专题研讨与交流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在独立完成相关专题研习的基础上,从研究的资料、过程、方法、收获等多个角度展示研究成果,并且围绕学习中的若干问题,组织交流讨论、合作探究等活动,要求学生尝试把自己的探究发现用论文形式呈现出来.

两个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截然不同,前者强调通过“诵读、精读、略读”等方式理解文本,在学生具有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展开交流和专题讨论;后者则强调由教师或学生自主确定学习专题,然后结合相关的研究论著进行研讨与交流.学习目标不同,教学提示也跟着不同,但针对性都比较强,前者强调运用评点法记录阅读感受和见解,后者则强调可以尝试用论文的形式呈现探究结果.而2003年版课标就没有这样的“教学提示”,只有统一、宽泛、笼统的教学建议.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大体梳理出“学习任务群”的设置形式,这是对学习内容标准的一次强调,是以往任何一版课标所没有的.另外,要指出的是:这18个“学习任务群”并非彼此孤立、互不影响,而是整体化设计,统筹式安排.“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等任务群,必修和选修都有,而“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必修独有.“跨文化专题研究”“学术论著专题研究”为选修独有,这样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在实现课标所要求的最基础的、共同的标准后,满足他们对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水平素养的追求.而从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的角度来看,四项核心素养“语言”“思维”“审美”“文化”也并非各自为政、单独推进,而是围绕“语言建构与运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协调推进,并渗透在每一个“学习任务群”中.也就是说,“学习任务群”的设置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不是一一对照的关系,而是有机融合的关系.比如必修课程中的“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既会涉及“语言”,也会涉及“审美”,还会涉及“思维”与“文化”;又如必修和选修有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贯穿于高中三年的语文学习生活,其间不仅会涉及语文四项核心素养的培育,而且会形成一个序列,有计划、有层级地发展与提升.新课标第五章“学业质量水平”就是对它的一种界定与描述,指明了每项素养在不同阶段所需达到或实现的基本标准.

概言之,18个“学习任务群”是整体设计、统筹安排于必修与选修课程之中的,单从学习内容来看,是纵向递进的关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则全面渗透于“学习任务群”中,单从培育方式来看,是横向勾连的关系.

二、对“学习要求”的解读

新课标在“课程内容”部分除了列举18个“学习任务群”及其学习目标与内容、教学提示外,还专门进行了“学习要求”(分为“必修课程学习要求”与“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学习要求”)的设计.我们认为,这既是对实施“学习任务群”的要求,也是对学习语文这门课程的要求.下面以“必修课程学习要求”为例,管窥新课标对当下语文教学的一些强调或需要注意的地方.

必修课程一共安排了7个“学习任务群”,前文已有论述,其所对应的“学习要求”,新课标主要列举了6条——

第一至三条主要指向“阅读与鉴赏”,提出了这样的学习要求:(1)广泛培养阅读兴趣,努力拓宽自己的阅读视野;(2)要形成正确选择阅读书目的能力,能够借助网络等多种媒介获取所需信息;(3)学会运用精读、略读等多种阅读方法理解文本内容与内涵,努力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4)发展与提升独立阅读的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等阅读古代作品,读懂其内容,挑选并背诵其中的部分名篇;(5)针对实用类、论述类以及文学类文本,能准确把握文本主要内容、作者的核心观点以及领悟其中深刻的内涵;(6)养成同伴间相互交流阅读心得、展示自我学习成果的习惯;(7)必修阶段,各类文本阅读总量不低于150万字.

第四、第五两条主要指向“表达与交流”,主要分为“书面语的表达与交流”与“口语表达与交流”.前者主要提出以下几点学习要求:(1)书面语表达时需要注意观点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充实、思路是否清晰、布局是否妥当、情感是否真挚等;(2)学习记叙、说明、描写等基本表达技巧,能够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进行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3)学习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交流;(4)能够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并养成同伴间相互交流与评价写作成果;(5)要养成以负责的态度进行自主写作、自主表达的习惯;(6)45分钟能写出不少于600字的文章;(7)必修阶段,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后者主要提出以下几点学习要求:(1)口语交际时要注意仪态,尊重他人,用心倾听,敏捷应答;(2)能根据不同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进行恰当的沟通与表达;(3)学习借助语调语气、表情手势等来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4)要广泛开展演讲、辩论、朗诵等活动,在活动中培养既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又有个性和风度的口语交际能力.

第六条主要指向“梳理与探究”.对此主要有以下几点学习要求:(1)养成有意识地积累、梳理意识与习惯;(2)积累与梳理的内容可以是自己可能会用到的字、词、句、篇语文素材、典型案例以及文学作品的基本样式、概念、鉴赏方法、创作规律等;(3)运用归纳、分类等方法逐步领悟语文运用规律和建构自己的语言应用体系;(4)在各类语文活动中养成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5)能主动梳理并反思自己语文学习经验,并养成与他人交流分享的习惯,吸取同伴间有益的经验和方法,

“课程内容”中的“学习要求”部分,与2003年版课标中的“课程目标”部分相对应,2003年版课标中的“课程目标”除了指出学生需要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部分获得发展外,在必修课程方面,还从“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方面进行了相关论述,可看作是对语文必修课程的学习要求.此次新课标中的“学习要求”,就必修课程来看,除了第6点是全新表述外,其他5点基本是对2003年版课标中有关论述的转化与整合.

总之,新课标突出强调了“课程内容”,新课标整个文本3.5万余字,而“课程内容”部分就占1.5万余字,占比近45%.尤其是其中“学习任务群”的设置,不仅有利于整合语文学习中的知识、方法、情感等要素,避免按照学科知识逐点讲析、技能逐项训练的简单线性演进的传统教学范式,还有利于一改先前课标没有“内容标准”的弊病,为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搭建了平台,提供了方便.而每个“学习任务群”下专门设计的“教学提示”,既有针对性又有指导性.如果每个“学习任务群”下都有详细的案例呈现,对我们的教学无疑将起到更大的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基础教育课程编辑部.走进新时代的语文课程改革——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王宁[J].基础教育课程,2018(1).

汇总,上述文章是一篇关于高中语文和课程内容和新课标方面的语文新课标论文题目、论文提纲、语文新课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在语文新课标中的体现 胡 鹏内容摘要自上个世纪初以来,杜威的教育思想便已在我国流传开来,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基础教育,尤其是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至今仍启迪着当今我国的教育改革 杜威的这种教育思想在语文.

2、 论高中英语新课改的语法教学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语法教学应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将学生作为教学核心,并对语法教学和英语的听、说、读、写……进行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英语语法教学,以便提升高中.

3、 试谈高中历史新课标的亮点和实施意义 【摘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于2018年秋季开始实施,其中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提法、新架构、新内容和新建议……亮点值得研究引入“核心素养”理念,确定核心素养目.

4、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变和不变(下)基于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的分析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在千呼万唤中终于“面世”了 根据新版课标的“前言”所述,该次修订工作,是对2003年版课标的重新审视与完善,以为适应新时代.

5、 新课改下如何上好高中体育课 【摘要】为了适应新课改教学目标,高中体育教师要正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努力做出相应改变,通过多种路径上好高中体育课,使高中学生能够真正地热爱体育运动,并通过体育运动有效缓解学习的压力,养成科学、.

6、 论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新课导入的有效性 摘要针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师的新课导入现状,初中语文教师应提升对新课导入的重视程度,采取多元策略实现新课导入,并对新课导入进行反思总结,以促进初中语文新课导入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导入;现状;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