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课程教学杂志 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图书馆建设杂志 新课程导学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课程论文的标准格式 精品课程建设论文 工程建设法规课程论文 农村猪圈场建设课程论文 幼儿园课程建设论文 小城镇建设课程论文 建设法规课程论文

关于课程建设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跟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建设和实践相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课程建设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30

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建设和实践,本文是关于课程建设论文如何写和职业教育和专业课程和实践方面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当前课程在职业性和高等性方面均存在一定的不适应,随后提出专业课程建设要大力依托企业的思路,并结合本校的实践情况对课程体系的确定、课程标准的建设、课程内容的遴选、课程实施的策略和课程评价的融合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论述.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研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35-0078-02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提出职业院校要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教学与实训相融合的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课程是教育实施的重要载体,而当前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普遍缺乏与企业相关联的因素,导致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与企业实际需要存在较大差距,进而影响职业教育的质量.

一、当前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问题

1. 职业教育课程学科化现象突出

受传统教学体制影响,我国早期的职业教育主要是作为普教的一种补充形式而存在,其课程体系也基本沿用普通中学的课程模式,课程的学科化现象较为普遍,课程与课程之间是相对独立且分散的,但企业需要的是掌握较为完整、系统的知识的人才,这样才能完成一项工作或胜任一个工种.因此,职业教育在课程建设方面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职业需求融入课程之中,这样的课程必定打破传统学科体系,应该是整合的,而不是分散的,应该是与职业行动紧密相关的,而不是凭空假设的.在推行“双元制”教育的德国,联邦政府在最新颁布的《职业教育条例》中指出:职业教育=为了工作而学习,要求从接受职业教育的第一天就能发展学习者的职业行动能力,不能孤立地传授专业知识,而是要将知识整合在职业实践中,每一步学习都应建立在典型工作任务之上.

2. 中、高等职教课程体系衔接不畅

随着社会发展需要,职业教育要从中等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甚至形成与普教互换的通道,将职业教育变成一种“跨界教育”,在高等性和职业性两个方面均要有效发展.但当前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并不顺畅,一方面中职向高职延伸的通道并不明确,各地出台的地方政策缺少普适性,如“3+2”“3+3”甚至“3+4”模式,仅局限于某些地区,甚至仅局限于某些对口学校之间,中职教育向高职教育的延伸缺少一个类似于普教的高考制度;另一方面,即使顺利地升至高职院校,也会出现许多课程在中职阶段已经部分学过的情况,高职阶段的提升或扩展相对有限,这主要是由于没有系统地规划中高职课程体系造成的.综合以上分析可见,职业教育课程既要考虑职业及工作的需求,又要考虑衔接及过渡的需求.

二、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建设实践

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建设要充分接受企业的支持,有效发挥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作用,在课程体系、标准、内容、实施和评价等环节充分体现职业特色.

1. 专业课程体系的确定

通过企业人事主管、技术主管、生产工程师等关键成员的视域,分析职业岗位,明确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制定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应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实践课三大模块组成,公共基础课主要体现职业教育的发展性,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实践课则应体现职业性,发展性和职业性就如一个人的两条腿一样缺一不可.江苏省已于2016年起开始推行专业课程学业水平测试,专业基础课应充分考虑各地的发展水平,协调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和要求,专业实践课则应充分体现岗位能力和职业发展需求,同时考虑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要求.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实践课应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根据专业相关性,邀请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人事、工程师等共同进行研讨,由职教类学者主导研讨流程,相关专业骨干教师共同参与,明确任务分配,通过“头脑风暴”建立与专业相关的岗位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要求,并对这些要求进行分类、分解、合并等,最终形成较为完整的职业体系,再对该职业体系进行深度解读,与课程、知识点一一映射,并对知识点的难易程度进行排序,最终分别形成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的课程体系,这样的课程体系一方面能有效促进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避免课程的重复,另一方面也必然能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2. 专业课程标准的建设

由学校专业骨干教师与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工程师等共同组建专业课程建设小组,在上述课程体系框架内,对原有专业课程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进行研究和解读,以具体岗位的工作任务为依据,对接职业资格标准中的应知应会等内容,重新整合、新建或序化相关的教学内容,并结合本校的教学资源及实践平台,以及合作企业的学习环境,分别构建适用于不同年级段的课程标准,体现能力递进原则,循序渐进、工学交替地帮助学生逐步建立适应企业岗位的技能体系.

3. 专业课程内容的遴选

专业课程的内容应该涵盖学校和企业两个场所,学校偏向于理论知识,企业则进行实习操作,两个场所的内容应能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的过渡与衔接,并通过学分转换的方式将两者有机结合.这样的学习还可以是基于网络课堂的,可由职业教育的主管机构在不同学校或企业遴选不同的优势课程组成,并且配合相关职业能力标准和实践课程标准要求,将每门课程的内容划分为若干个可独立进行的基本训练单元,每个训练单元独立对应一个项目,每个项目都有与之对应的具体操作方法及实施步骤,做好相关数据、现象的记录和总结,按照相关的行业规范要求进行实习实训,教学项目实施与企业生产完整产品的要求保持一致.

4. 专业课程实施的策略

专业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点是教学情境的真实性.德国双元制模式要求教师以企业的真实性为中心、以促进学习者能力发展为宗旨来组织教学.根据专业、课程的不同,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在教学方法的选取上不应刻意追求某些时髦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更多地思考不同的教学方法在不同教学情境中的适用性,许多典型的方法也许比时髦的方法更有效.教学情境的真实性可以有效地保证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教师需在方法上指导学生逐步适应企业工作任务式的教学内容,应该按照不同的学习要求和学习内容选取合适的学习方法.因此,专业课程的实施依赖于教师的经验、现场的教学情境以及学生的个人条件等多个方面.

5. 专业课程评价的融合

理想的考核及评价机制可以准确地获知教学质量,常规的“一卷定乾坤”方式显然不合适职业教育的要求,专业课程的评价更需体现融合的概念.首先,在标准上要实现融合,即学习的标准和职业的标准要结合起来,不能学校老师说了算,更应关注行业的标准、职业的标准等,注意倾听企业师傅的声音;其次,在制度上要实现融合,特别是在学校及企业分别开设培养学生的课程,由学校及企业给予相应的学分,强调对学生的过程评价、行为评价;再次,要在评价方法上实现融合,特别是在企业实践中,学生会遇到许多课堂学习中不存在的问题,因此要明确评价内容,应该包括德、勤、能、效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衡量;最后还要注意评价的及时性,不能像课堂教学一样到期末进行考试,而应该以“天”“周”等为时间单位来进行评价,或是完成一个项目就进行评价.

专业课程是职业教育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输出方式,要实现制造强国的“中国梦”,必然要经历专业课程改革,职业学校应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同时引进企业人才入校园,通过互动不断提升职业教育为职业的教育理念,有效避免闭门造车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欧盟Asia-Link项目课题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刘艳春,刘春,王洪斌.美国和加拿大学徒制比较及对我国工学结合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1,(19):90-93.

[3] 王吉明,王燕妮,李传伟.基于现代学徒制的“4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20-23.

(编辑:秦俊嫄)

该文点评,此文为一篇关于职业教育和专业课程和实践方面的课程建设论文题目、论文提纲、课程建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焊接加工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和以《焊条手工电弧焊》课程为例 文 康志东摘 要本文以技工院校焊接加工专业焊条手工电弧焊课程为例,阐述了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建设步骤及建设的主要内容,并介绍了该课程的主要特色与创新点,分析了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完善的方法 .

2、 基于文化背景下职业院校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实践和以江苏省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建设为例 摘要职业院校名师工作室的建设,不仅要注重物质层面建设,更要关注文化层面建设 通过对育名师工作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名师工作室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考 关键词文化背景;职业院校;名师工作室中图分类号.

3、 经管专业电子商务课程建设和实践 摘要专业建设的核心之一是课程建设 本文从课程目标定位、内容选择、内容组织、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探讨了经管专业电子商务课程建设的研究与主要做法,实践表明,该课程建设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电子商务.

4、 现代职业教育微课程开发和实践以网页设计和制作课程为例 【摘要】 通过对微课程的开发、设计与应用,为学生提供优质课外辅导课程服务,“重视引导,微处入手,快乐学习”,养成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微课程研究是一种校本研修的参与方式,以.

5、 生现代分析测试技术优质课程建设和实践 摘要针对工学院校研究生创新教育的需求,结合“现代分析测试技术”优质课程建设,本论文主要阐述在课程思路、教学团队、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方面的改革与实践效果,为同类课程建设提供借.

6、 校企协同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计和实践 摘 要 文章以大连民族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改革实践为例,阐述了校企协同双师制课程设计教学新方法,形成了学科专业一体化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实践课程教学实现了从单纯的校内教师指导到校企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