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历史论文怎么写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中学历史教学期刊 历史杂志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 如何写历史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论文 历史论文高中 历史有关论文 中学历史期刊 中日历史论文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订阅

关于历史开题报告范文 和《朱子家礼》真伪考的历史回顾和有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历史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26

《朱子家礼》真伪考的历史回顾和,该文是历史方面有关论文如何怎么撰写与历史回顾和《朱子家礼》和真伪相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毛国民

【摘 要】纵观《家礼》真伪学术争论史,伪本论最关键人物是王懋竑、最焦点的文献是《家礼考》;真本论者惟有翻越王氏及其《家礼考》,才可能确立“《家礼》乃朱子书”之言.本文在邱濬、夏炘等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和反驳王氏观点,并提出一些新证,如手书《家礼序》笔迹对照、《家礼》核心内容并不悖逆《仪礼》主旨、无“深衣之续袵钩边”“丧服辟领”“妇人不杖”等常识错误等.这些新证将指向“《家礼》乃朱熹早年草创之作”.

【关键词】朱熹;家礼;真伪考;王懋竑;夏炘

中图分类号:B24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8)01-0128-08

作者简介:毛国民,哲学博士,(广州 510420)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一般项目“关系与契约互补的乡村治理研究”(17BSH082)

《家礼》作为“朱子之书”,却屡遭非议.元代应氏、清人王懋竑多有质疑,明人邱濬、清人夏炘等则为其“正名”.时至今日,争议之声仍不绝于耳,先后有阿部吉雄、陈来、束景南、彭林等学者,专题讨论过《家礼》的真伪问题.

一、伪本论:《家礼》“非朱子之书”

持《家礼》“非朱子之书”观点者,最早可追溯至元代应氏,其说存于《家礼辨》,但“元应氏作《家礼辨》,其文亦不传,仅见于明邱仲深浚所刻《家礼》中”[清]王懋竑:《白田杂著》卷2《家礼考》,《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5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662页. .从中可见应氏的理由有四:(1)朱子自说“顾以衰病不能及”[南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83《跋三家礼范》,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第2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3920页. ;(2)其弟子勉斋说“未及脱稿而先生殁”;(3)时间不吻合,因为宋光宗绍熙(1194年)是在孝宗乾道己丑(1169年)后,而朱子在20多年后写作的《跋三家礼范》中却说“顾以衰病不能及”;(4)《家礼》虽然已成四卷并《家礼序》文,但并未成书,只是门人编入张拭本此处应指张栻的《三家礼范》,朱子曾为其作《跋三家礼范》. .

但伪本论的主要代表,应推清人王懋竑.仅《家礼》真伪考证的论著,他就有《家礼考》《家礼后考》和《家礼考误》.他明确提出《家礼》“非朱子之书”(A1)[清]王懋竑:《白田杂著》卷2《家礼考》,载于《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5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662页. ,理由是:(1)从证据链条看,《家礼》不知作者是谁,也不知书从何出,证据链条是断裂的.A2、A4和A5认为参见[清]王懋竑:《白田杂著》卷2《家礼考》,前揭书,第662页.本文为论说方便,依次按照《家礼考》每条的顺序编号为A1-A20.

A1.《家礼》非朱子之书也.A2.《家礼》载于《行状》,其“序”载于《文集》,其成书之岁月载于《年谱》,其书亡而复得之由载于《家礼附绿》……A3.乃今反复考之,而知决非朱子之书也.A4.李公晦叙《年谱》,《家礼》成于庚寅居祝,孺人丧时.《文集序》不纪年月,而《序》中绝不及居丧事.A5.《家礼附录》,陈安卿述朱敬之语,以为此牲年僧寺所亡本,有士人录得,会先生葬日携来,因得之.其录得携来,不言其何人,亦不言其得之何所也.A6.黄勉斋作《行状》,但云“……未及更定”.既不言成于居母丧时,亦不言其亡而复得;其《书家礼后》亦然.A7.敬之,朱子季子;公晦、勉斋、安卿,皆朱子髙第弟子,而其言参错,不可考据如此.A8.按:《文集》朱子《答汪尚书书》与《张敬夫书》《吕伯恭书》,其论《祭仪》《祭说》,往复甚详……壬辰、癸巳距庚寅仅二三年,《家礼》既有成书,何为绝不之及,而仅以《祭仪》、《祭说》为言耶?A9……则是所亡者乃《祭仪》《祭说》,而非《家礼》也明矣.A10.《文集》、《语录》自《家礼序》外无一语及《家礼》者.惟《与蔡季通书》,有“已取《家礼》四卷纳一哥”之语.此《仪礼经传通解》中《家礼》六卷之四,而非今所传之《家礼》也.A11.甲寅八月《跋三家礼范后》云:“……顾以衰病,不能及已……”甲寅距庚寅二十年,庚寅已有成书,朱子虽耋老,岂尽忘之至是,而乃为是语耶?A12.窃尝推求其故,此必有因《三家礼范跋》语而依仿以成之者.盖自附于后之君子而传者,遂以托之朱子所自作.A13.其《序》文亦依仿《礼范跋语》,而于《家礼》反有不合.《家礼》重宗法,此程、张、司马氏所未及,而序中绝不言之,以跋语所未有也.A14.其《年谱》所云“居母丧时所作”,则或者以意附益之尔.A15.敬之但据所传,不加深考……A16.……A17.而勉斋《行状》之作在朱子没后二十余年,其时《家礼》已盛行,又为敬之所传录,故不欲公言其非,但其辞略而不尽……A18.后之人,以朱子家季子所传,又见《行状》、《年谱》所载,廖子晦、陈安卿皆为刊刻,三山杨氏、上饶周氏复为之考订,尊而用之,不敢少致其疑……A19……A20……所摘谬误亦数十条,庶来者有以知《家礼》决非朱子之书. ,书的出处载于黄榦《朱子行状》,《家礼序》载于朱子《文集》,成书的岁月载于李公晦的《朱子年谱》,其书“亡而复得”之由又载于陈安卿的《家礼附录》.数人记载、数个陈述,又在多书之中,如此零碎的信息,作为证据则说服力有限.另外,在“先生葬日”突然有人携来,但不知是何人且不知何所,此“记录”也不能作为证据.(2)从“文本出生”证明文献看,都没有提及“丧时送《家礼》”之事.《年谱》记载“丧时”,可《家礼序》绝字未提(A3、A4);《行状》和《书家礼后》也没有提及“丧时有人送《家礼》”(A6、A7);朱子重要信件和《语录》中虽提及《家礼》,但非五卷本《家礼》(A10).于是,王氏断定:《与蔡季通书》中提及的《家礼》,只是“《仪礼经传通解》中《家礼》六卷之四”本.(3)《家礼序》与朱子重宗法观点不合.有人因《〈三家礼范〉跋语》而依仿《家礼》,并假托为朱子所作;《家礼序》亦是仿《礼范跋语》而作的,故“序中绝不言”宗法(A12、A13).故这是“伪作”,《家礼》《家礼序》和《跋三家礼范》等文本的主旨不吻合甚至冲突,《家礼》重“宗法”而“序”文却不言“宗法”.(4)从时间上推论或考证,《家礼》亦非朱子所作.张拭本《三家礼范》“不详其年”,但其成书时间在朱子《答汪尚书书》《张敬夫书》《吕伯恭书》等书信前后(A8、A9).《文集》记载,朱子与张敬夫等往复多次论及“祭仪”和“祭说”,如果朱子亲书《家礼》且成书,为何绝不提及内容密切相关的《家礼》,而仅只提及“祭仪”和“祭说”等问题,这似乎不合常理.由此推断,庙中被窃之书可能不是《家礼》,而是“祭仪”和“祭说”等文本.《朱子行状》是在朱子殁后20多年作,其时“冒牌”《家礼》已盛行多年,又有朱敬之传录,故黄榦没有怀疑其书真伪,直接将此记入《行状》(A14、A15、A16、A17).(5)后人误信朱子家季子之言,最终造成这一错误.大家都信以为真,加上《行状》《年谱》所载,廖子晦、陈安卿翻刻,杨氏、周复考订并尊用,后人“不敢少致其疑”,以为是文公《家礼》(A18).

当代,彭林作《朱子作〈家礼〉说考辨》彭林:《朱子作〈家礼〉说考辨》,《文史》2012年第3期,第363—383页. ,试图从《家礼》内部文本考察来重伸王懋竑《家礼》“伪书”说,其主要质疑有:(1)《家礼》作于何时和见于何时,弟子门人“言人人殊”;(2)《家礼》与朱子晚年之论不合;(3)《家礼》讹误种种,这是否定“朱子之书”的关键“内证”.他认为《家礼》与《仪礼》有相悖逆之处,有些礼文劣于《书仪》,甚至犯了礼学常识性错误且悖逆时势;《家礼》有“虚抬宗法”、仪节错乱、昧于经义、前后不照、取舍失当等问题,在“丧服制度”“妇人不杖”“握手”等礼文上也有疑误.

归纳起来,伪本论主要从三个方面证伪:A.以朱子本人自述“顾以衰病不能及”及其弟子陈述“未及脱稿而先生殁”等;B.《家礼》内容和观点多“与朱子晚年之论不合”,与《仪礼》相悖逆,《序》与重宗法观点不合,以及“虚抬宗法”等;C.证据链不足,如成书时间上有明显冲突,《朱子行状》《年谱》重要信件和《语录》中都没有提及“丧时有人送《家礼》”等.他们的基本判定是:《家礼》乃他人假托朱子之名所作.

二、真本论:《家礼》属“朱子所作”

对伪本论的最早回应,当属明人邱濬.他认为应氏证伪理由的(2)(4)不成立,是“浅妄”之论[清]王懋竑:《白田杂著》卷二《家礼后考》,前揭书,第623页.此卷记录,邱濬评应氏《家礼辨》曰:“应氏之为其言,其亦浅妄之甚矣!” .如果没有《家礼》一书,何有《家礼序》?实际上,勉斋《跋语》所谓“未及脱稿”者是指《仪礼经传通解》而非单行本《家礼》.“未及脱稿”者乃是《丧礼》《祭礼》,是朱子嘱咐弟子黄榦和杨复续修《仪礼经传通解》.因而,《家礼序》“文决非朱子不能作”,亦非门人编入张拭本的.但邱濬未能对应氏证伪理由(1)(3)作正面回应.

真本论之集大成者,当属清人夏炘.他认为“《家礼》一书,朱子所编辑,以为草创之所未定则可,以为他人之所仪托则不可也”[清]夏炘:《述朱质疑》卷7《跋家礼》,《景紫堂文集》(三),民国十年刻本,第21-25页. ,其反驳的主要论点如下:(1)朱子弟子及其儿子的话,真实可信[清]夏炘:《述朱质疑》卷7《跋家礼》,前揭书,第21-25页. .黄勉斋等皆是朱子升堂入室之高第弟子,敬之亦是能传朱子之家学者,不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陈来:《朱子〈家礼〉真伪考议》,《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第3期,第122页. .(2)王氏复拾应氏之“唾余”,乃以讹传讹[清]夏炘:《述朱质疑》卷7《跋家礼》,前揭书,第21-25页. .王氏以《文集》《语录》无一语及《家礼》,《家礼序》也是依《三家礼范跋后》为之,乃“唾余”应氏之说,与事实相违背.(3)《文集》《语录》多次言及《家礼》,且内容吻合.所引“诸条,虽不明言《家礼》,然曰草具、曰修定、曰尝修,非朱子《祭礼》明有一书乎?”[清]夏炘:《述朱质疑》卷7《跋家礼》,前揭书,第21-25页. 夏氏找出大量对话和语录以印证[清]夏炘:《述朱质疑》卷7《跋家礼》,前揭书,第21-25页. .(4)不见“家礼”二字,便说“他人伪托”,其甚汰矣[清]夏炘:《述朱质疑》卷7《跋家礼》,前揭书,第21-25页. .“草具、修定、尝修”之义,便是言朱子在作《家礼》“祭礼”.(5)以“顾以衰病未能及已”断定“非朱子书”,过于武断[清]夏炘:《述朱质疑》卷7《跋家礼》,前揭书,第21-25页. .夏炘回答了“邱濬未能回应的‘应氏疑问(1)’”.《〈三家礼范〉跋》作于绍兴甲寅,朱子时年65岁,所修之《家礼》亡之已久.朱子可能是迫于桑榆,因身体衰老等原因不能补辑被窃之《家礼》,而希望后人来补修,故作此言.此处,朱子是无力“补辑”,并不是撰写《家礼》新书,不能因此断定朱子未成《家礼》一书.如果据此以为朱子实未尝有是书,那么《文集》《语录》所云修定、尝修、草具者,岂不都是诳语?总之,夏氏认为“《家礼》为未成之书,其中议论节目,不能无待于修补.儒者更以《书仪》及诸家之说,参酌而行之可矣.然其大体则已得之,乌得以为非朱子之书哉?”[清]夏炘:《述朱质疑》卷7《跋家礼》,前揭书,第21-25页. 至此可以说,夏氏主张的(1)是对王氏主张的(5)的有力回应,夏氏主张的(3)(4)是对王氏主张的(4)(5)的正面回应,夏氏主张的(2)(3)(4)是对王氏主张的(2)的回应,夏氏主张的(5)是对应氏主张的(1)的正面回应.笔者认为,夏氏的这些回应是有力的,无需再重新论证.但是,应氏主张的(3)和王氏主张的(1)(3),即写作时间冲突、证据链断裂、《序》不言宗法等疑问,仍未得到回应.

近现代,持朱子《家礼》属“朱子所作”观点者甚众.例如,陈来找到一些“新证”:(1)内容上的“几条新证”,考定了《家礼》一书中“祭礼”部分确为朱子所作.(2)逻辑上,驳斥了王懋竑的两个重要疑问,即本文前述的王氏“理由”(4)(2)等.“白田发现的旧谱的这一年代差误,并不能从根本上推翻朱子曾在后来其他时候写成《家礼》的可能性……甚至于,即使序文是伪作的,也并不就能排除本文是朱子所作的可能性.”陈来:《朱子〈家礼〉真伪考议》,《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3期,第118页. (3)以还原朱子时代与人物生活背景,驳斥王氏“葬日有人送伪作《家礼》”之说.但是,仍有关键问题没有解决,未能充分回应应氏主张的(3)和王氏主张的(1)(3)(即写作时间冲突、证据链断裂和《家礼序》不言宗法等);此外虽考定《家礼》“祭礼”确为朱子所作,但未能考定《家礼》全书或其大部分核心内容为朱子所作.

束景南也发现新的反驳视角,考述了朱子如何增益《祭仪》,并在此基础上如何形成《家礼》一书的过程束景南:《朱熹〈家礼〉真伪考辨》,《朱熹佚文辑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675—686页. ,即朱子初作《丧祭仪》,由此推及昏、冠而粗具《家礼》,只是被窃后葬日始出,可见其书为朱子本人所作.“朱熹作《家礼》,于《文集》《语类》本自昭昭可考.”束景南:《朱熹〈家礼〉真伪考辨》,前揭书,第675—686页. 经考证,他明确以下几点:(1)断定朱子草拟《家礼》的时间为1175年;(2)1176年2月《家礼》已经“成书”,只是没有完全“脱稿”;(3)“礼书”当指《家礼》,而非《丧祭礼》、《祭仪》或《仪礼经传通解·家礼》.至此,束氏基本回应了应氏主张的(3)和王氏主张的(1),即解决《家礼》文本“时间”上的质疑.但是,王氏主张的(3)(即《序》不言宗法)仍然没有得到回应,本文则欲提供“新证”.

三、《家礼》真伪考新证

除上述两派观点外,还有折中论者.日本上山春平“将主张伪书说的应、王与反对伪书说的丘、夏共四人的说法互为对照阅读之后”,对“四人的说法均有不满”[日]上山春平:《朱子〈家礼〉与〈仪礼经传通解〉》,吴震、[日]吾妻重二主编:《思想与文献:日本学者宋明儒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49、176页. ,指出《家礼》与《仪礼经传通解》虽有一些共通点,但“前者针对日常实践的运用,而后者的意图在于礼学的古典体系的集大成,可见二者的目的及其性格有很大不同”[日]上山春平:《朱子〈家礼〉与〈仪礼经传通解〉》,前揭书,第149、176页. .这在某种程度上驳斥以“五卷本《家礼》与《仪礼经传通释·家礼》不同”为由来判定《家礼》“伪书”的观点.

伪本论者影响深远,因此必须厘清事实,还原真相.为避免重复赘述,夏炘、邱濬、贺瑞麟、束景南、陈来以及上山春平等人对伪本论的已有批评和已有的观点反驳,笔者以为无需再次论证.但是,要对王氏主张的(3)和彭林主张的(3)给出回应,还须列举新证予以论述.

(一)作者或编者是谁?

史书证据:《家礼》编者是朱熹.《宋史朱熹传》曰:“(朱熹)所编次《论孟集议》……《家礼》……皆行于世.熹没……又有《仪礼经传通解》,未脱稿.”[元]脱脱等:《宋史·朱熹传》,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第27册,第533页. 《宋史》卷437记载,廖徳明“在南粤时……刻《朱熹家礼》及程氏诸书”[元]脱脱等:《宋史》第37册,卷437《廖徳明》,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2972页. ,宁宗圣批的第一部文献便是《朱熹家礼》参见覃隆淼:《家礼溯源》,中华文氏宗亲网,2007年3月. 《宋史·艺文志》亦曰:“朱熹……《家礼》一卷.”[元]托克托等:《艺文志》卷157·艺文三,载《宋史》卷240.

笔迹证据:朱熹手书《家礼序》(见图1).《纂图文公家礼集注》书前有朱子亲笔手书《家礼序》,绝非王氏所说的“因《〈三家礼范〉跋》语而依仿以成”,因为笔迹完全可以比对或对照.从图1可以看到,朱子的亲笔署名“仲悔义书”,左方有“朱子家季子”对此段手书序的介绍:“此序原刻乃朱子手笔,后来翻刻模仿渐失其真.”

经验印证:编者为朱子.朱子晚年遭庆元党禁并被列为“伪学之魁”,在其下葬之日有人携“伪作”来见,不合常理.常人当避之而不及,此可反证其携来之本必定为真.乾道五年(1169年)九月,朱子母亲病故,须居丧尽礼,故参酌古今而成《丧葬祭礼》;守墓尽孝6年后,即淳熙元年(1175)长子大昏,于是朱子潜研礼仪之书,遍考昏冠之仪,从而促成其从对《丧祭礼》的关注转到昏、冠之礼的修订,最终形成《家礼》.正是这些生活上的直接需求或时代的社会强烈需求,推动朱子完成了《家礼》.

(二)《家礼》核心内容是朱子完成的吗?

在上述直接证据下,还需要论证《家礼》核心内容是否确系朱子所作,如《家礼序》是否“不合宗法”、《家礼》是否悖逆《仪礼》主旨、是否有礼学常识性错误等.

1.王氏逻辑有误,“《家礼序》乃伪作”为臆测.除朱子手书序铁证外,从逻辑上看“序”中不言“宗法”二字,并不等于不合“宗法”,现读其序,无不贯穿“宗法”理念.从一个人的思想发展看,早年创作的《家礼》观点与朱子晚年观点有些不合,乃属于正常现象,不能用来证明“非朱子之书”.从《家礼》失窃至朱子没约25年,期间朱子多与朋友书信交换观点,证明他一直在修正礼书及其观点.

2.彭林的内证值得商榷,《家礼》悖逆《仪礼》主旨、有礼学常识错误以及“虚抬”宗法等,属于虚假命题.

(1)《家礼》不悖逆《仪礼》主旨.杨复云:“初先生所定家乡、邦国、王朝礼,专以《仪礼》为经,及自述《家礼》,则又通之以古今之宜.”[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88《经籍考十五》“朱文公家礼”下附“杨氏(杨复)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14册,第222页. 《家礼》以《仪礼》为核心标准和参考书,但只是取其大义、大本,然后“通之以古今之宜”,损益其礼目、条文等枝叶.从条文上看,《家礼》可以与《仪礼》不同,只须本于《仪礼》之本,不必同于《仪礼》条文.否则,《家礼》“庶民化”的努力何在?从俗、从宜、从简的创新和革新古礼的成就何在?如果《家礼》条目完全同于《仪礼》,那朱子还需要编著一本不同于《仪礼经传通解·家礼》的单行五卷本《家礼》吗?

彭林等列举了《家礼》以宗子主冠礼、昏礼和祠堂之祭祀,证明其违背《仪礼》制度,因为古礼冠、昏、丧、祭之礼,主人皆为亲父或者祖.彭林:《朱子作〈家礼〉说考辨》,《文史》2012年第3期,第363—383页. 实际上,《仪礼·士冠礼》中,郑玄注曰“主人,将冠者之父兄也”[汉]郑玄注,[唐]陆徳明音义、贾公彦疏:《仪礼注疏》卷1,《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2册,第14页. ,“父、兄,诸父、诸兄”[汉]郑玄注,[唐]陆德明音义、贾公彦疏:《仪礼注疏》卷1,前揭书,第36页. 也.可见,“父兄”可指亲父、亲兄,也可指非亲父、非亲兄[南宋]魏了翁撰:《仪礼要义》卷3《孤子加冠与父在异》,《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4册,第371页. .宋人魏了翁对“主人将冠者之”“父兄”作进一步解释:“父兄者,一家之统,父不在则兄为主可知,故兼其兄也.又案下文‘若孤子,则父兄戒宿.冠之日,主人紒而迎宾’,则无亲父、亲兄,故彼注云:‘父、兄,诸父、诸兄’”[南宋]魏了翁撰:《仪礼要义》卷1《将谋日亲父兄先服即位》,前揭书,第346页. .“主人”并非一定是“将冠者”的亲父兄.将冠者有三种身份可能,即自己是宗子、非宗子、宗子之子或孙.相应地,主人也有三种可能,即将冠者自身、将冠者之父兄或祖、非将冠者之父兄或祖.朱子为精细化礼之条文,使《家礼》具有更强的可行性和实践性,便沿此古礼思路进行细化改革.例如,《家礼·冠礼》曰:“主人,谓冠者之祖父,自为继高祖之宗子者.若非宗子,则必继高祖之宗子主之,有故则命其次宗子.”[宋]朱熹著,王燕均、王光照校点:《家礼》,《朱子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889页. “女子许嫁笄……母为主.宗子主妇,则于中堂.”[宋]朱熹著,王燕均、王光照校点:《家礼》,前揭书,第893页. 可见,朱子《家礼》在遵照宗法时,仍然主张“主人谓冠者之祖父”、笄“母为主”的思想,只不过条件是“将冠者祖父”为“宗子”.而此“宗子”既可以是大宗子,也可以是小宗子,实际上就是“一家之统”的“父兄”而已.非宗子或孤子等冠礼,虽然不由亲父、亲兄主持,但却由继高祖之宗子主之或次宗子主之.这里的“宗子”是小宗,而非大宗概念,与魏了翁的“父兄者一家之统”、郑玄的主人乃“父兄诸父诸兄”基本一致.可见,《家礼·冠礼》并没有违背天理之自然,作为儒学大师的朱子也不可能违背儒家一直坚守的血缘与亲情原则.

(2)《家礼》重宗法,但非“虚抬宗法”.彭林说:“《家礼》最鲜明之特点在突出宗法,然不见于正文,而隐匿于注文之中,故读《家礼》者多不之察.然《家礼》最大之问题亦正在宗法.”彭林:《朱子作〈家礼〉说考辨》,《文史》2012年第3期,第370页. 在他看来,一者《家礼》以宗子主冠礼、昏礼和祠堂之祭,有违《仪礼》之旨;二者宗法与宗庙本为一体,但后世宗庙已经少见甚至罕见;三者至南宋时宗法制度早已失去根基,宋人已疏于宗法大义,因而很难推行西周宗法制度彭林:《朱子作〈家礼〉说考辨》,《文史》2012年第3期,第371—372页. . 对此,笔者不能认同,实际上朱子已经看到时代的变迁,也清楚推行“贵族式礼仪”之《仪礼》的不可行,故而提出“小宗”概念等.“小宗”概念的提出,本身就是在努力“降低”大宗法之门槛,为那些“无家庙”或“无大宗身份”的官僚阶层或平民阶层创造祭祀条件,最终实现并倡导“庶民化”的《家礼》.从词义看,“虚抬”应该是指在原有《仪礼》等古礼赋予“宗法”地位之上再拔高,而“小宗”实有“降低”宗法门槛之义,何来“虚抬宗法”之说?

再从朱子所处现实背景看,因唐宋大转型,人们对古礼要么只能“陈其数”却不能“知其义”,要么虽“知其义”却难“敬守之”,古礼已“失灵”.因此,朱子在司马光、二程和张载等礼制革新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世俗化改革,力争一平民之礼.可见,不能说朱子主张儒家“宗法”或者努力去恢复古礼核心要义是错的,更不能说因为宋代现实中不讲宗法了,就认为朱子在逆潮流而动,在“虚抬”宗法.遵天序、缘人情、重人伦,是儒家一再坚守的理念,不因时代变化而被摒弃.故朱子重拾宗法,在情理之中,合乎儒家大义和原则.

(3)《家礼》无“妇人不杖”等礼学常识错误.王氏列举60多条,彭林也列举数个《家礼》“常识错误”.其实,杨复注《家礼》时虽然指出7处错误,并悉附于逐条之下[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88《经籍考十五》“朱文公家礼”下附“杨氏(杨复)曰”,前揭书,第222页. ;但是他特别强调这是朱子“后来议论始定,不必守‘家礼’之旧仪者”,且这些皆“见先生(朱子)之意”“以待朋友共相考订,庶几粗有以见先生之意云”[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88《经籍考十五》“朱文公家礼”下附“杨氏(杨复)曰”,前揭书,第222页. .

彭林等认为古礼童子妇人皆杖,而《家礼》作者竟然不知此常识,作“凡妇人皆不杖”《家礼》卷3《丧礼》,《性理大全书》卷20,《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10册,第440页. 之礼,据此推测《家礼》属于伪书.事实果真如此吗?《丧服·斩衰传》曰:“童子何以不杖?不能病也;妇人何以不杖?亦不能病也.”《家礼》卷3《丧礼》,《性理大全书》卷20,前揭书,第441页. 《丧服小记》云:“女子子在室为父母,其主丧者不杖,则子一人杖.”《家礼》卷3《丧礼》,《性理大全书》卷20,前揭书,第441页. 可见,《家礼》是从人性、人情出发,因妇幼是受保护群体,“不能病”之,故定礼为“不杖”,这是合乎“先儒旧义”的.但在特殊情况下,虽妇幼也“杖”,如成年之妇、童女为丧主等.司马光和朱子为何改革此节,大概基于以下考虑:(1)无论妇人是否“成人”“为主”,皆弱势“不能病”,故“不杖”为正.实际上,“杖”礼也有“正”与“权”之分.“若妇人弱童子幼,皆不能病者也.庶人身执事面垢而已,又不可病者也,则又以不杖为正,以杖为权也.”[清]纪昀、陆锡熊、孙士毅:《钦定礼记义疏》卷77,《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6册,第492页. 杖是为“安此身”“衰病者用之”,既然妇人皆弱势“不能病”之,则当“皆不杖”,不管她们是否成年.(2)司马光和朱子极力推行庶民化改革,改“贵族之礼”为“平民之礼”.古礼中,杖者为三者所设,即“爵者”“担主”和病弱之庶人.而庶人一般不杖,只有“担主”和病弱时杖.这样,庶人“成人妇”既不“担主”,又属弱势“不能病”者,则当“皆不杖”.(3)与司马光和朱子对“杖”的释义有关.斩衰苴杖,以竹为之.竹圆而象天,而父是子之天;竹内外有节,象子为父亦有内外之痛之意,故“杖”之本义在于“父子”之间.而司马光和朱子要彰显“宗法”“宗子”严格之义,《家礼》定“妇人皆不杖”便在义理之中了.

彭林等还指出“祭礼祭始祖初祖而后不祭”等《家礼》常识错误彭林:《朱子作〈家礼〉说考辨》,《文史》2012年第3期,第363—383页. ,因篇幅问题,此处不一一回应.概括起来,以为《家礼》“非朱子所作”,可能的缘由是:将“早年草创”之《家礼》以朱子“晚年之定稿”来要求,产生诸多误解;或是对朱子从宜、从俗和从简的礼仪庶民化改革认识不足,仍然坚持《仪礼》等古礼条目,而不是《仪礼》所内涵的儒家礼学精髓或者礼之原则的贯穿;抑或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家礼》具体条文已经跟不上清代、当代等社会结构的巨大变迁以及生活观念的改变,没能以“礼时为大”原则去同情理解文本或《家礼》作者,也没能回到朱子年代和朱子生活背景中去“同情地解读”《家礼》.

(三)何时成书?

经反复考证,淳熙二年(1175)朱子已经粗具《家礼》.对此,笔者补充几个新证.

王氏说在蔡季通书中所提《家礼》四卷,乃《仪礼经传通解·家礼》六卷之四,而非今所传之《家礼》五卷本.王氏的这个质疑具有很大杀伤力,夏炘等人都没有明确回应.实际上,以下两段文字可很好的回应此质疑.一是李方子说的,朱熹丁母忧“参酌古今,因成丧、葬、祭礼,又推之于冠、昏,共为一编,命曰《家礼》”[南宋]朱熹著,王燕均、王光照校点:《家礼》“附录”,前揭书,第947页. .《仪礼经传通解·家礼》六卷本是没有“丧祭”二门的,但这里说“丧葬祭礼成”再加上冠昏共为一编命曰《家礼》.可见,这是指单行本《家礼》五卷本.二是陈淳言:“为篇有五:通礼居一,而冠、昏、丧、祭四礼次之.”[南宋]陈淳撰:《北溪先生大全文集》卷14《代陈宪跋〈家礼〉》,《宋集珍本丛刊》第70册,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第81—82页.

王氏说《文集》中朱子只论“祭仪”“祭说”,说明《家礼》未成书.这个论证逻辑有漏洞,因为一本书只认真讨论其中某一个部分,其余不谈,并未不可.这不等于说“讨论什么”,该书的全部内容就应该“是什么”,这是其一.其二,《仪礼经传通解·家礼》六卷本中,已有冠、昏等目录,而没有“丧祭”二门目录.晚年朱子致力于“丧祭”二门研讨或准备编撰,在此篇目讨论多一点,合乎情理.其三,朱子也在谈“丧祭”二门之外的礼:朱子与南轩也在讨论冠礼,曰“若冠礼,是自家屋里事,却易行”《朱子语类》卷89(礼六),《朱子全书》第1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2998页. ;1155年,在同安任上曾申严婚礼[南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卷20《申严婚礼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896页. ;1159年,与刘平甫、许顺之探讨祠堂和影堂[南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卷40《答刘平甫》,第1795—1796页. ;1162年,与胡籍溪等学者商订昏礼[南宋]朱熹:《朱文公别集》卷3《答胡籍溪先生》,第 4873页. .其四,《答吕伯恭》记载:“书成,当不俟脱稿.”《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33《答吕伯恭》(便中两辱诲示),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第21册,第1465—1466页. 可见,淳熙二、三年间(1175-1176),朱子(年45、46岁)已经草就了《家礼》.陈淳也转述朱子之言,曰《家礼》稿“旧亦略有成编矣”[南宋]陈淳撰:《北溪先生大全文集》卷14《代陈宪跋〈家礼〉》,前揭书,第81—82页. ,可惜被行童窃去,“更不复修”[南宋]陈淳撰:《北溪先生大全文集》卷14《代陈宪跋〈家礼〉》,前揭书,第81—82页. .朱子深感温公《书仪》闲词繁冗、长篇浩激且令人难读,欲别为一书,裁订增损、举纲张目,易晓而易行.

综合诸家“真本论者”观点以及本文所列举的一些新证,都指向“《家礼》乃朱熹早年草创之作”.从史书记载和笔迹对照看,朱子在世时《家礼》虽为未彻底完成,但其大体已得之(或者说底本乃朱子所作,刊本有后儒点窜痕迹).因此,王氏《家礼》“非朱子之书”的决然断定不足信,本文诸多论述和新证都指向一个事实,即王氏所列证据明显不足,至少有待进一步考证.从成书时间看,如果《家礼》确由朱子在淳熙二年所作,时年朱子45岁,当属其早年草创之作.从宋代及其后世礼学史看,《家礼》与《仪礼经传通解》是朱子礼学体系中最核心的两部文献,而《家礼》又是朱子乃至宋代礼学家们“庶民化”改革的标志性成果,其真伪问题不容忽视.因此,本文希望能为《家礼》研究者提供更多视角及证据,从而更谨慎地对待王氏的观点.

(责任编辑李巍)

评论:该文是大学硕士与历史本科历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历史回顾和《朱子家礼》和真伪方面论文范文.

参考文献:

1、 成为我自己,产成内生力《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江苏省如皋市吴窑镇吴窑初级中学 张海燕观看了“江苏教育新时空”上的徐州市名师用“学讲”理论上的公开课金岳霖先生以后,我认为这种“让学生学&.

2、 《仪礼乡射礼》司马就位考 郭 超 颖(山东大学 儒学高……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100)摘 要在仪礼·乡射礼中,司马一职由司正兼之,司正之位在阶间中庭觯南,司马之位在司射之南 司马就位当在&ld.

3、 《文子自然》兼论对道法自然的理解 【摘要】文子的自然篇详论“道”“无为”“因循”,而略于“自然”,但篇名却为“自然&rdquo.

4、 王懋竑《家礼》辨伪的逻辑进路和思想意义 【摘要】家礼是否为朱熹所作,是元明以来儒者聚讼纷纭的学术公案 清儒王懋竑以精于朱学著称,撰作家礼考家礼后考家礼考误诸篇以证家礼非朱熹之书,在清代学术史、朱子学研究领域影响深远 近百年来,学者虽多反驳王.

5、 重考明正统元年泥金写本《慈悲水懺法》 于勇(齐齐哈尔市图书馆,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摘要明正统元年泥金写本慈悲水懺法堪称海内外孤本,弥足珍贵,重新对它进行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就泥金写本来说,我们不仅要认知书写它所用的材料,更要深入.

6、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释家类辨证四则 摘要四库全书总目子部释家类,虽收佛书不多,但提要中存在一些需要探讨的问题 通过文献资料研究,认为总目子部释家类中存在4个需要辨正的问题其一、释道宣为“吴兴长城人”非&l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