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军事理论论文结尾 文学理论论文 理论月刊 翻译理论和实践论文 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 军事理论论文2000 战略理论文献综述 戏剧理论参考文献 军事理论国防教育论文 教育理论和实践投稿须知5 理论和我的中国梦2000论文 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论文题目

理论类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与不妨用悲剧理论解读《那树》类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理论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25

不妨用悲剧理论解读《那树》,本文是理论硕士论文范文与《那树》和悲剧和理论方面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浙江省台州市外国语学校 杨根增

体裁形式的分类过程中体现着分合倾向的错综交叉.求分倾向预示着各艺术门类和种类内部新兴体裁的产生,而求合倾向则体现了各种体裁形式的相互联系和共同特征.相同体裁的文本会在构成要素及表现手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体裁的文本也会在诸多方面呈现出相同的特征.解读文本,我们既要有文体意识,又要大胆地跳出文体的限制,尝试其他一些文体理论.拿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那树》来说,它是一篇散文,但我们发现它具有戏剧的特点,简直就是一篇散文体的悲剧.那么,用悲剧理论解读《那树》是否可行呢?下面我们来详细阐述.

一、用悲剧六要素理论解读《那树》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六章中指出,整个悲剧艺术应该包含形象、性格、情节、言词、歌曲和思想六个要素.

1.“情节”要素推动“那树”悲剧命运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对悲剧六要素的描述中,最看重的是情节,从亚里士多德所给的悲剧定义中就可以看出,“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这“行动”就是情节.情节也是明《那树》中最重要的要素,一连串的情节推动着“那树”悲剧命运的发展,直至“那树被砍”奏响了悲剧感的最强音.其实,这个最强音来自两种行动的激烈碰撞:“社会文明的飞速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自然生存”.鲁迅说:“悲剧就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句话在揭示悲剧本质方面超过了历史上一切悲剧论述的总和,也足以证明“那树被砍”这一情节在《那树》中的核心作用.

除了“那树被砍”这一核心情节外,《那树》中其他情节也很重要.如“早期,那树默默无闻地服务人类及其他生物群落”,“中期,那树预知到自己的悲剧,却依然坚忍生存,无私奉献”,“晚期,那树被砍,一位老太太见证它倒下去的惨烈与悲壮,清道妇讲述蚂蚁搬家的盛况”等.以上隋节和“那树被砍”如同支流与主流的关系,没有支流的蓄势与汇聚就没有主流的汹涌与壮阔.

“那树”的毁灭虽然对文本的悲剧性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它并不是必然的,也就是说一棵树的倒下并不一定产生悲剧效果,即使一片森林的消失也未必就能引起人们的深切怜悯.那么,《那树》为什么就偏偏产生了如此强烈的悲剧效果呢?这还得从鲁迅先生的那句话说起,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才会引发起人们的深切怜悯,才会产生悲剧感.“那树”有价值吗?那就不得不说说“性格”这个要素了.

2.“性格”要素最大化彰显“那树”的价值

亚里士多德第二看重的就是性格,《那树》的作者恰恰也抓住了这个重要的悲剧要素.“那树”作为一个没有思维与意识的植物,何谈性格呢?可作者有办法,那就是“借物喻人”,“借物喻人”的目的在于激起“人生经验通感”.“所谓‘人生经验通感’,即利用读者常会遇到的相似的人生经历,诱发读者一种‘联想’,当这种‘联想’引起读者‘共鸣’时,在不知不觉中,读者就参加了一种创作活动,这种创作活动就是用自身的人生经历去补充和证实作家作品的可信性.作家越能调动读者积极参与作品的创造,就越能说明作家的作品已更好地被读者理解和接受了.”

《那树》第一部分写到“那树”默默无闻地生长,它给人类及其他生物群落带来了极大益处,而人类却视这样的益处为理所当然,缺乏起码的感恩意识,甚至还不如搬家的那一群“蚂蚁”.这样的描写与对比就很能激起我们的“人生经验通感”,让我们想到普天下的父母,他们倾其所有为子女撑起一片蓝天,而子女除了心安理得地享用还做了什么呢?当读者联想到这里的时候,灵魂就会被强烈地触动.

但这又与性格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有关系,“那树”已经不是树,而是人,一种崇高、无私、默默奉献的人.这样的性格不正是我们的社会所呼唤与弘扬的吗?这不正是有价值的东西吗?亚里士多德说:“悲剧就是对高尚的人的模仿.”如果我们从人类社会中寻求到“那树”原型的话,那原型定能使我们肃然起敬.

还有文章第8自然段,说“那树”已经意识到厄运将临,但它却“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这难道不又是一种性格吗?不仅是,而且是前一种性格的升华,一种更为执着、顽强、坚忍的性格,这让“那树”的形象更加高大.

还有“蚂蚁搬家”情节说到“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相对第8自然段,这又是一种升华.如果说前面“那树”的坚守多少出于无奈的话,这部分则是完全无私的,这舍己救人的大爱令人类汗颜.读到这里,那树“性格”所彰显出的价值感也达到了顶峰.

3.“形象”要素为《那树》烘托出浓重的悲剧气氛

“树”作为一个概念是“语言”的范畴,自然界中是没有“树”的,只有“这树”和“那树”.提到“树”,人们头脑中都会闪现大致相同的影像,而只有“这树”和“那树”才有个性.文学家的任务不是描述空洞的概念,而是塑造实际存在的个体形象.散文大家王鼎钧就深深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为了把“那树”的个性从人们对“树”的概念化感知中凸显出来,进行了大量细腻的描写.如,“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一株虽“老态”却“繁密”的大树如在眼前.还有,“那的确是一株坚固的大树,霉黑潮湿的皮层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像生铁铸就的模样”,“老态”“繁密”的基础上又增添几分坚强与刚毅.读到这里,我们眼前仿佛不再是一棵树,而是一位饱经沧桑却毅然不倒的老者.

作者的描写还不只局限在“那树”上,他对蚂蚁、伐树工人、清道妇,甚至电锯、斧子、铁镐这些冷冰冰的工具都有着细腻的描写.如“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他们带利斧和美制的十字镐来,带工作灯来,人造的强光把举镐挥斧的影子投射在路面上、在公寓二楼的窗帘上,跳跃奔腾如巨无霸”.生动的细节和恰到好处的修辞使语言生动而又富有质感,也有效地烘托出一种残忍与悲壮共存的悲剧气氛.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形象其实还包括场景,戏剧是舞台艺术,离不开场景,《那树》作者也注意到了这一点.“那树”被砍偏偏是在夜晚,作者是这样描绘的:“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还有最后一段,“根也被挖走”的夜晚,“时间仍然是在夜间,这一夜无星无月,黑得像一块仙草冰”.这样的描绘多像戏剧里的场景介绍啊!如果说大地是舞台的话,那么夜晚就是场景,在这漆黑夜幕烘托出的庄严肃穆中,人类与“那树”正演绎一出残忍悲壮的戏剧.

亚里士多德看重的几个要素在《那树》中均有典型体现,其他要素在此不再赘述.

二、用悲剧成因理论“过失说”解读《那树》

关于悲剧的成因,亚里士多德归结为“过失说”.他认为,悲剧主人公的厄运是因其过失引起的,主人公不应遭殃而遭了殃,因此才引起冷悯.亚里士多德的这一理论虽不能解释所有悲剧,但也能解释大多数.“过失说”能不能解读《那树》呢?答案是肯定的.“那树”的过失就是“长错了地方”,从而导致它的生存与人类的发展有了冲突.

关于“那树”的过失,作者还有具体的交代:“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六十英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面对这样的事故,人类不去问责“酒驾者”,而只是狭隘地保护自己的同类,从而问罪于无辜的“那树”.显然,按照人类的逻辑,“那树”有过失,那就是“挡了道”!想想看,“那树”有过失吗?它长错地方了吗?显然没有,分明是人类欲霸占“那树”的家园而起了杀心.《那树》第一段就有明证:“那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很久很久了……当这一带只有稀稀落落几处老式平房时它就立在那里.”可见,“那树”才是这片土地的主人,人类是侵犯者.也正是因此,交通专家荒谬的宣判才会激起读者强烈的怜悯,而怜悯是悲剧感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人物必须有错误.悲剧人物之所以陷于厄运,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歹,而是由于他有错误的行动,是无意的行动,出于对环境不知情而不是由于恶德,这种行动使人痛苦和懊悔.”这种错误行动往往激不起观众或读者对他的愤怒,反而会引起对他的怜悯,因为他的行动是无意的,有时甚至是善意的.比如林冲,他误闯白虎堂,原本只是为了缓和与高太尉的紧张关系,结果却遭其毒手.“那树”在人类没来之前,它就站在那里,默默生存,无私奉献,后来无辜被撞,不但没人为它主持公道,反而惨遭杀戮.所以,与其说“长错地方挡了道”是“那树”的过失,不如说是人类的狭隘、自私与诬陷造成了悲剧!可是,悲剧感就是在这样的阴差阳错与不合情理中产生的.

三、用悲剧情节理论“突转”“发现”与“苦难”解读《那树》

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里,情节有三大成分:突转、发现与苦难.亚里士多德认为,突转因素在情节中最为重要.突转就是指人物由逆境突然转入顺境或由顺境突然转入逆境.对于《那树》来说,它的突转是由顺转逆,痕迹在文中清晰可循.一开始,“那树”的生长是“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而人类的发展却是“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那树”的生长与社会发展速度的对比是对“那树”悲剧命运的暗示,也是为突转埋下伏笔.接下来,“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则是对突转的强烈暗示.等到“酒驾者撞树身亡,交通专家宣判那树偿命,伐树工人连夜砍树”,一瞬间,突转完成,读者的心也遭遇了一次最猛烈的撞击.

“所谓发现是指主人公由不知到知的醒悟或者顿悟.从不知到知的转变,使那些处于顺境或逆境的人物发现他们和对方有亲属关系或仇敌关系.”《那树》也有“发现”,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那树”与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群落都是和谐共处的,“那树”拿他们当朋友,心甘情愿地奉献着自己,一切都是那么平静.当社会发展一步步逼近那树,“那树”才开始醒悟:它与人类的矛盾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不可调和,曾经的朋友成了仇敌.当然,这种醒悟挽救不了“那树”.因为“那树”是弱者,它动不了,“树是没有脚的”“是春泥的效死者”,面对人类的屠刀,它只能束手就擒.因此,这醒悟不仅没能让读者看到一丝光明,反而激起更大的怜悯,从而产生更强烈的悲剧效果.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这种浅层醒悟及坚忍生存的层面上,而是笔锋一转,说“那树”把这一灾祸的来临及时地告诉了体内的寄生虫,拯救了整个蚂蚁家族.这就更令人景仰了,“那树”的悲剧也因此在惨白的底色上增添了崇高悲壮的亮色.

“苦难,即毁灭或遭殃的行动,例如死亡、剧烈的痛苦、伤害,都必须是有形的,是作为主人公真正不幸的标志.”作为悲剧家,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能否用好“发现”和“突转”这两种技巧,决定了他是否能够创作出优秀的悲剧,而苦难在悲剧中的地位则要相对低一些.“那树”的苦难有两类:一类源于过程,在人类文明快速发展的紧逼下,它遭遇着各种委屈与磨难;另一类源于结果,那就是惨遭杀戮的厄运.

四、用悲剧效果理论“陶冶说”解读《那树》

说起悲剧的效果,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的效果在于陶冶.”这种“陶冶”靠的是“怜悯”和“恐惧”.“怜悯”我们已经讨论了很多,下面说说“恐惧”.关于“恐惧”,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悲剧是人生中可怕的事物.”《那树》有很多描写让人害怕.面对着台风的肆虐,“那树”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这本身就让人感到一种超现实的存在,这种神秘与强大令人恐惧.“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这样的描写让人心惊胆寒,如同亲历“杀人”现场.还有“流淌成细细黑河般的蚁群”以及“绕树三周庄严的树之葬礼”都给读者一种窒息般的压抑感.包括最后刽子手举镐挥斧的影子“跳跃奔腾如巨无霸”也让人感到毛骨悚然.

亚里士多德具体解释了悲剧的“陶冶”效果,他归结为两重功用:其一,单纯精神消遣;其二,情感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显然《那树》功用在于其二.王鼎钧说:“文明砍伐了丛林,却盖起不见天日的大厦;文明驱走毒蛇猛兽,却制造市虎;文明消灭瘴疠瘟疫,却散布原子尘……”这位散文大家对文明和自然的思考应该就是他写《那树》的初衷吧!

悲剧是以戏剧形式模仿重大的严肃行为,从而达到净化隋感的目的.《那树》是用一棵树的繁荣与毁灭唤醒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思考、人类文明的思考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这种思考的深度取决于情感陶冶的深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悲剧效果上,王鼎钧做到了极致.

小结

综上所述,《那树》兼具散文之“体”和悲剧之“魂”,用悲剧理论解读《那树》可行有效.这种跨文体解读的思路应该得到重视与推广,从而为文本解读的理论与实践开辟一片崭新的天地.

上文点评,该文是关于理论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那树》和悲剧和理论相关理论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从关联理论解读《摩登家庭》的话语幽默 摘要语言本身并无幽默之分,且交谈者获取话语的幽默程度及快慢速度则与交谈者话轮间的关联程度密切相关 关联理论是语用学与认知语言学相结合的标志性体现之一 本文将从关联理论出发,通过解读摩登家庭中相关对白的.

2、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解读《爱的历史》 王蓓蓓 郑州大学外语学院摘 要爱的历史作为妮可克劳斯的第二本小说,一经出版,立刻登上英美各大畅销排行榜 本文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主人公利欧的心理路程 关键词爱的历史;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利欧作者.

3、 自我的救赎用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解读《时间悄悄的嘴脸》中的艾莎麻利 摘要时间悄悄的嘴脸以艾莎麻利和哈里的矛盾冲突及其最后的和好为主线,讲述了玉王人格转变过程中的撕裂与挣扎,本文笔者试图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角度来分析主人翁艾莎麻利坎坷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艾莎麻利;本我;超.

4、 对萧红笔下女性状态的审视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生死场》 郑家蔚 西南大学文学院摘 要在20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创作中,萧红始终坚持以女性视角和女性意识来观察和审视人生,注重从生和死、心灵和肉体……多重折磨层面书写中国广大女性的生存真相挖掘了女性悲剧命运.

5、 从拉康的镜像理论解读《占有》中兰蒙特的主体构建 摘要本文从拉康著名的镜像理论出发,通过分析兰蒙特的主体构建过程,对拜厄特的长篇小说占有中主人公兰蒙特作为一位独立女性在父权社会中自我构建的过程做出解读 本文从自我幻象、自我投射、自我重构三个方面来分析.

6、 中国古代和近现代体育思想的碰撞解读《论语》和《体育之》 凤(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南京 210046)摘要2017年4月1日是体育之研究刊发一百周年纪念日,百余年来其体育思想对当下中国体育教育有深远的启迪与影响 而在中国古代体育思想发展史上孔子的论语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