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投稿的地方 论文哪些地方需要参考文献 论文发到什么地方有含金量 哪些地方可以发表文章 在哪些地方可以投稿 海南的风土人情与地方特色酒文化论文

有关地方论文范文例文 跟地方院校双一流建设的策略类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地方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02

地方院校双一流建设的策略,本文是地方类论文范文例文和双一和院校和策略类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摘 要:“双一流”建设将在未来30年内主导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地方院校只要抓住历史机遇,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选准发展路径,也有可能走向卓越,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一流大学.地方院校对“双一流”的追求,要根据自身的实际进行选择.尽管各院校的情况各不相同,但是其主要策略有:合理定位建一流,争创区域一流和学科点的突破;扎根地方建一流,将“双一流”建设目标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努力成为地方创新发展的智库和策源地;特色发展建一流,主要指特色学科的发展和文化特色的发展两个方面;突出应用建一流,努力培养一流的应用型人才,做一流的应用研究并强化社会服务职能;开放办学建一流,通过国际化,鼓励学生国际流动,做好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和本土国际化工作.

关键词:地方院校;“双一流”建设;特色发展;开放办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742(2017)06-0001-08

自国务院颁布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以来,“985工程”、“211工程”大学都在围绕“双一流”建设磨刀擦,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而地方院校虽然也都在关注“双一流”建设动向,但真正行动起来的只有少部分办学实力较强的老牌地方本科院校,绝大多数地方院校认为“双一流”建设就像天空中的星星,可望而不可及,有实际行动的新建本科院校更是微乎其微.这其实没有达到国家通过“双一流”建设打破“存在身份固化”,带动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的期望和要求.

“双一流”建设,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面向所有高校,甚至包括高职院校.从目前来看,地方院校很难与“985工程”、“211工程”大学比拼,但不等于在所有学科方面都没有机会.从未来看,“双一流”政策不是短期行为,将在未来30年内主导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30年,只要抓住历史机遇,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选准发展路径,完全有可能使一所地方院校走向卓越,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一流大学.所以,地方院校不能放弃对“双一流”的追求.放弃对“双一流”的追求,就等于放弃走向卓越的希望.

当然,地方院校对“双一流”的追求,不能跟着“985工程”、“211工程”大学的路子走,而要根据自身的实际进行选择.诚如美国教育家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所说:“大学像其他组织一样,总是处在特定的社会结构之中而不是之外,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大学,期望大学适应一种单一的模式是很荒谬的.”[11尽管地方院校的情况各不相同,但是主要策略有“合理定位建一流”、“扎根地方建一流”、“特色发展建一流”、“突出应用建一流”及“开放办学建一流”等‘2].

一、合理定位建一流

一所地方院校能否成功创建“双一流”,首先是要根据“双一流”建设提出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以及学校自身的办学实际,做好顶层设计,合理确定发展定位.诚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原校长田长霖教授所说:“一所大学首先要明确其作用、职责、目标、定位,这样你才能开始.”[31定位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院校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发展定位高了、宽了、偏了,都不行.那么,地方院校如何确立其发展定位呢?笔者以为主要有两点:

第一,定位在争创区域一流.“双一流”建设目标是分层的,有世界一流、国家一流和区域一流.地方院校发展目标定位,要结合学校实际进行确定,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想一伸手就能够轻松地摘到桃子.就地方院校的整体情况而言,一般应该定位在争创“区域一流”的层次上,此后,根据办学水平的逐步提升,将定位调整为“国家一流”,再进而上升为“世界一流”.也就是说,在办学定位层次上,首先需要明确并坚定发展目标.须知方向的失误只会造成“南辕北辙”.地方院校要在所处区域的同类型高校中,实现有序竞争并争创一流,确定适合地方院校的发展方向和地域范围是不可或缺的.譬如说,铜仁学院地处贵州省东部武陵山区腹地,结合校情、市情、省情,在办学区域定位上明确提出“立足黔东,面向贵州省,辐射武陵”的要求.其次需要适时而动,动态调整定位,切莫停滞不前.因为“任何一所院校的地位都是由其历史地位,由它所继承的资源,如图书馆、建筑物、地理位置,由它的竞争者、学生和资源方面的成败情况等来决定的.”[ 41169而上述这些决定地方院校地位的要素都是动态发展的.特别是在当前的高等教育普及化、多元化的时代,在《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及《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等政策的引导推动下,地方院校正处于“变革”时期,原有定位格局正在打破,新兴的地方院校办学局面正在形成.所以,在办学定位调整规划方面,更需要紧扣“变化”,紧跟院校发展形势和时展趋势.

第二,定位在学科点的突破.“双一流”包括“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地方院校要想一步跨到“一流大学”,不管是“世界一流大学”或“国家一流大学”,还是“区域一流大学”,都是不太现实的.从地方院校的实力看,只能从争创“一流学科”做起,将其定位在学科点的突破上.伯顿·在《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一书中指出:“要使高等院校的地位得到升迁和变革,无论国家采取什么行动,最终都要由著名教授和出类拔萃的年轻教师争取研究经费、争取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等的市场力量来决定.”[4144这就告诉我们,高校地位变革背后的决定性因素是学者和学生.将学者和学生的力量汇集,聚焦于某一个或几个学科,就能够实现某一或几个学科点的突破与发展,而通过这些学科点的突破可以为建设学校打下坚实基础,逐步实现从一流学科到一流学科群,进而带动整个学校最终走向一流.比如,瑞士诺桑酒店管理学院就是通过专业提升获得“世界最好的国际酒店管理人员培训院校”的美称,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富兰克林欧林学院通过课程组织变革和教学方式的创新,在工程技术领域赢得世界声誉.

要想在学科点上有所突破,把某一个或少数几个重点领域建成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乃至国际一流水平,就必须走学科交叉融合之路.没有这样的理念,要想建一流的学科几乎不可能.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李培根院士在上海大学和智慧树网联合主办的“创新教育国际论坛”上说道,未来颠覆性的原始创新一定发生在不同学科交叉的边缘上.世界一流大学在做交叉学科方面有很多成功的先例,地方院校也可以学习.当然,地方院校组建交叉学科平台,要结合地方资源和学校实际,汇聚各方面力量,才能在学科及学科点建设方面率先崛起.

二、扎根地方建一流

扎根地方,并非始于今日.1904年6月7日,范·海斯在校长就职典礼上提出的威斯康星大学“为州服务”(service to the state)的想法,他在威斯康星州出版协会的演讲中明确表达:“在大学的仁慈影响扩展到州里每一个家庭之前,我决不会感到满足.这就是我要去实现的州立大学理想.”[51这就是扎根地方办大学的最早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威斯康星大学,是扎根地方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典型案例.扎根地方建一流大学也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之一,总书记指出的“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也说的是这个道理‘6].

地方院校的根在“地方”,地方院校要创建“双一流”,就像一棵幼苗要长成参天大树,就必须把根深深地扎入地方的土壤之中,才能充分吸取地方的养料,强健自己的体魄,在与其他院校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本土是地方院校的天然‘绿海’和‘世袭领地’,不可坐失,不可不重新审视并充分发掘利用,以逐渐培育自己的办学特色,凝练核心竞争力,即要顶天须先立地.”[7]

所谓扎根地方建一流,就是要将“双一流”建设目标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努力成为地方创新发展的智库和策源地,引领地方经济发展.扎根地方的目的,是在做强自己的同时,支撑和引领地方的进步与发展.首先,要有明确的扎根地方的办学理念.不是简单地将“扎根地方”四个字照搬下来,而是要结合学校实际进一步具体化.譬如,铜仁学院地处贵州省铜仁市,在创建高水平应用型高校的过程中,明确提出了“铜仁需求,国家标准”的办学理念.所谓“铜仁需求,国家标准”就是要根据铜仁的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培养人才,并力求达到国家标准.“铜仁需求”是扎根地方的具体要求,能够使广大教职工从身边找到服务社会的实实在在的“对象”;“国家标准”是“双一流”建设的目标,一开始做不到“国家标准”,也可以从“铜仁标准”做起,然后逐步提升,做“贵州标准”,直至“国家标准”,甚至“国际标准”[8].服务地方是地方院校的重要工作.怎么才能够确保服务地方落到实处?这就需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予以保障.比如,美国康奈尔大学在走向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为了强化社会服务大学职能,成立了社会服务中心.中国地方院校在谈大学职能时也都会把社会服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相提并论,但事实上,“落实不够,比如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大学职能都有相应的教务处、科研处等办事机构,而社会服务职能是悬空的,没有对应的职能部门.”[91再次,要在服务中引领地方经济的发展.地方院校要争创一流,就不仅仅是服务地方,更重要的是要在服务中引领地方经济的发展,“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在人才培养、科技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中成为‘母机’——策源地、动力源、协同创新者”,尤其是要努力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和知识生产的中心.这样才能首先在地方赢得良好的声誉,然后逐步扩大影响,同时,也只有这样才能把大学的根须深深扎进地方,植入本土,从本土经济和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赢得红利.

三、发展特色建一流

2014年5月4日,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一流大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在一流大学的百花园中朵朵都不同,就是在美国,也只有一个哈佛,因此,成功的关键在于特色.“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大学和学科差异化发展.地方院校要想争创一流,特色发展是重要途径.特色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人有我优”.二是“人无我有”.地方院校与“985工程”、“211工程”大学比,除个别地方院校的个别学科具有走“人有我优”的特色发展之路外,绝大多数地方院校是没有这个实力的.也就是说,摆在绝大多数地方院校面前的特色发展之路其实只有一条,那就是“人无我有”.“人无我有”的特色具有不可替代性,不可替代性才最有竞争力.在发展战略的词典里,有蓝海战略和红海战略之说.红海战略是指在现有的场域空间中,采取白热化的手段,面对面地肉搏,以打败竞争对手为目的.“蓝海战略”出自W.钱·金和勒妮·莫博涅合著的《蓝海战略》一书.蓝海战略不以竞争对手为标杆,避开锋芒,开辟自己的市场和领地.地方院校建设“双一流”,就是要走“少人区”,甚至“无人区”和“野人山”,努力开辟属于自己的一片蓝海,并在自己的蓝海中养精蓄锐、韬光养晦,做特自己,增强核心竞争力,再杀人红海,才有可能逐鹿中原,走向世界.伯顿·说得好:“院校的希望与其说产生于彼此间的共同点,不如说产生于相互之间的差异.”[10

地方院校的特色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特色学科的发展.学科是龙头,学科的特色形成了,科学研究的特色、师资队伍的特色、社会服务的特色等,也会相继形成.比如,景德镇陶瓷学院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形成了以陶瓷工程和工艺美术为学科特色的办学风格,如今已是中国陶瓷产业技术创新基地、世界陶瓷文化交流基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再如,江南大学的食品科学与工程、钦州学院的海洋生物学和铜仁学院的林学等走的都是“人无我有”的特色发展之路.二是文化特色的发展.观察大学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大学都有自己特殊的发展历程,有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而特色文化则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从高等教育发展史看,“世界上著名的大学都是依靠文化的不断积淀和独特的大学精神及管理理念才逐步赢得世界声誉的”[11].比如,剑桥大学就是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大学文化气质饮誉世界,柏林大学以崇尚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奠定了在现代大学的地位,耶鲁大学就是高举“真理与光明”的旗帜才培养了许多真理卫士和光明斗士.对世界一流大学作进一步考察,还会发现,其在社会和科学领域上的贡献几乎都与特色文化有关.比如,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在科学上的成就与其特有的文化——“美丽的心灵”是密不可分的[12].总之,倾力打造特色,才能充分展现各个地方院校的魅力.

四、突出应用建一流

《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将中国高等教育从总体上划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大类型.按照这种划分,地方院校基本上都属于应用型高校的范畴.应用型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本科以上层次应用型人才,并从事社会发展与科技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这就告诉我们,地方院校在建设“双一流”的过程中,不能跟着“985工程”、“211工程”大学的后面亦步亦趋,而是要把“应用”放在突出的位置.要努力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培养一流的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创新创业人才.在今天这样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地方院校一流人才培育的目标定位应该是创新创业人才.地方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尤其要做好应用本科人才的培养.美国杜肯大学伯隆教授说: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名校.最主要的共同点就是拥有最好的本科教育,都非常重视教学.一个大学对待教学和本科教育的态度,标志了其成熟水平.”[131哥伦比亚大学曾经因为忽视本科教育险些倒下,后来提出“本科教育是哥大的核心”理念才重新崛起.近年来,中国也开始意识到本科教育的重要性.教育部林蕙青副部长就曾明确提出:“一流本科是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14]地方院校中相当一部分新建本科院校至今还没有硕士研究生教育,只有本科教育.只有本科教育,不重视本科教育,还谈什么一流呢?有的地方院校虽然有硕士研究生教育甚至有博士研究生教育,但毕竟不是主体,主体还是本科教育.所以,地方院校要突出应用,就应该努力把应用本科教育做好,培养出一流的应用本科人才.二是要做一流的应用研究,尤其是科技成果的转化.美国非常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国家先后出台了《拜杜法案》、《史蒂文森——怀勒技术创新法》及《联邦政府技术转让法》等,为美国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美国大学都把科技成果转化看成是其重要的工作,专门设置了技术转让办公室,其功能是筛选成果,完成专利申请.譬如,以斯坦福大学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高技术密集区“硅谷”科技园,是世界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典范.但是,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很不乐观,总体情况是:成果多转化少.教育部《2 014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显示,目前,中国高校每年产出的科技成果比较多,占全国完成的科技成果总数的80%,但是高校每年产出的专利应用率则不足30%,转化率不到1 5%.这个数据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地方本科院校科技成果中论文形式居多,实用性不强,难以转化.即使是北京的地方院校,在专利申请和专利转让方面也处于较低水平阶段,比如在专利转让合同数量方面,“十一五”期间,北京地方院校只有47项‘16].北京地方院校尚且如此,其他地方院校可想而知.地方院校要在应用研究方面争创一流,科技成果转化就是其重要的职责和使命,而这也是地方院校的长处.三是要强化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基本职能是针对大学的一般特性而言的,不同类型的高校可以有所侧重.应用型高校要使其“应用”落地,就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接,在服务中体现应用.因此,应用型高校要尽可能彰显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做一流的社会服务.

五、开放办学建一流

纵观世界一流大学,没有哪一所不是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大学.因为国际化对促进大学内部人才资源流动、丰富大学生的学习经历、增强大学科研团队实力及学术领域间同行交流和发挥大学的竞争优势、提高大学国内外知名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2010年才开始发布的土耳其世界大学学术表现排名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上一年的文献总数、论文总数,过去五年的期刊总影响力、期刊引用总影响力、论文总引用数和国际合作6项内容,其中国际合作占15%.QS世界大学排名运用的指数及所占权重最高的是学术领域同行评价,占40%;其次是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和单位教职的引用率,分别占20%;再次,是学生就业评价和基于雇佣者的评价,占10%;国际教师和国际学生占总教师、总学生数的比例为10%.

中国“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也明确将“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协同创新,切实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作为五项改革任务之一.也就是说,要创建“双一流”,就必须开放办学,努力提升国际化水平,提高办学质量.地方院校身处地方,但地方不等于落后和封闭.不说当今中国的省会城市,就是地州市所在地,开放的程度都已经很高了.尚且在“一路一带”背景下,地方院校更应该有所作为,服务并融人其中,加强与其他国家、地区交流合作,互通有无.唯有这样,才能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的目标.所以,只要有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和具体可行的实施办法,地方院校也能够办出具有国际声誉的大学.

地方院校如何通过国际化建一流呢?笔者以为主要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

一是鼓励学生国际流动.要做国际化教育,首先需要招收国际留学生和将本校学生派往国外学习.招收国际留学生的比例是衡量一所大学国际化程度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因为留学生教育是学校形成国际化氛围的关键因素.没有一定量的留学生,就没有学校的国际化.地方院校要争创一流,首先就要招收国际留学生,并且要逐步达到一定的量.“按国际通行标准,中国大学要进人世界一流大学之列,外国留学生比例应达到1 5%以上.”就地方院校而言,在短期内达到这个标准,难度很大,但是不等于今后达不到.譬如,铜仁学院规划在2030年12 000名学生中有2 000名的国际留学生,即达到16.67%.学生的国际流动,从方向上看,分为流人(国际留学生)和流出(本国学生接受时间不等的海外学习)两种形式.应该说,近几年来,中国地方院校重视招收国际留学生的越来越多,但是将本校学生派往国外学习的不多.铜仁学院在贵州省地方院校中国际化程度处于靠前位置,201 5年、201 6年和2017年连续三年均出国(出境)的本科学生人数分别是104人、111人和98人,即约100人左右,这三届学生平均约2 000人,出国(出境)学习的只占5%.这个比例在地方院校中还是比较高的,绝大多数学校在1%左右.因此,在加大招收国际留学生的同时,也应该加大派往国外学习的力度.

二是师资队伍的国际化.香港科技大学成立才短短26年,之所以能够一跃成为世界名校,关键就在于其一直秉承“着眼世界”的创校理念,尤其重视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创校校长吴家玮教授说得很明白:“一流的人,带来的是一流的人.二流的人,带来的是三流的人.三流的人,带来的人上不了流.在科技和企业管理这些进展神速、飞越时空的学术领域里,不赶一流,就上不了流.”[2.1香港科技大学现有400多名教授全部拥有博士学位,其中75%的博士学位来自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地方院校不可能都按照香港科技大学的办法做,没有那样的环境和条件.但是,既然要争创一流,那就必须要考虑师资队伍的国际化问题.没有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就不可能办成国际化的大学.当前,中国地方院校重视招收国际留学生的越来越多,但是师资队伍国际化意识不够,真正开展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更少.因此,地方院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首要问题是要有这方面的意识,然后有规划和要求,继而实质性地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否则,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就会落空.

三是本土国际化.当然,地方院校的国际化不仅仅是招多少留学生和派多少学生出国,更重要的是形成国际化的氛围,让更多的没有机会出国的学生获得国际化的经验,从而推动本土国际化的发展.本土国际化是一种世界潮流.能够出国学习,获得国际化经验,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但是能够出国的学生毕竟是有限的,即使是欧洲学生,有海外学习经验的也只有io Y[21].如何才能使所有学生都能够获得国际化的经验呢?瑞典学者本特·尼尔森( Bengt Nilsson)认为“本土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Ia H)”是最佳选择,并率先在瑞典的马尔默大学开展人才培养的本土国际化探索.所谓本土国际化,就是指除学生流动之外的一切国际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为没有机会出国的学生完成其“留学”生涯,提供国际化经验,从而实现国际化人才本土化培养的过程.本土国际化对中国来说,意义更大,因为中国除“985工程”、“211工程”大学学生国际流动的量稍大一点外,在地方院校,无论是招收国际留学生量,还是派往国外学习的学生量,都比较少.仅靠招收的少量的国际留学生和数量很有限的出国学习的学生要想在全球化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赢得世界声誉几乎是不可能的,唯一的选择,就是实施本土国际化战略.通过本土国际化,让所有的学生能够获得国际化经验,成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的人才.地方院校如何推行本土国际化呢?其一般做法有:第一,建立国际化课程标准和体系;第二,大力营造国际化的语言环境;第三,开发有国际留学生参与的课外活动,增加本土生与国际留学生交往的机会.这些只是通用的本土国际化的做法,不同的学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探索新的方法.但不管方法怎样,本土国际化的方向是地方院校国际化的重要选择,做得好,能够迅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的国际化水平,对地方院校走向“双一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总结,此文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双一和院校和策略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地方本科毕业论文地方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加强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摘 要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高职院校教学工作受到广泛重视,然而,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在实际教学中,忽视图书馆管理工作,无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空间,难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其进行建设,导致工作效率降.

2、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民办高校高层次人才评价体系 摘要“双一流”建设是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高校体系的基本发展目标,是教学系统改革升级的终极使命 在此种背景下,民办高校要想获得相应的影响力与竞争力,则必须按照“双一流&.

3、 中国特色视角下双一流建设会综述 摘要2017年11月26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与北京师范大学高……教育研究所联合召开了“中国特色视角下‘双一流’建设高端研讨会”,旨在.

4、 双一流建设中地方高校管理要实现四个转变基于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的视角 摘要一流大学需要一流的管理 对于地方高校而言,由于史相对较短、资源短缺、“自我产出”效能低……更需要将高校管理的转变作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切入点 “双一流&rdqu.

5、 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路径选择 摘要“双一流”建设政策的颁布实施,是高……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地方高校是中国高……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在办学保障、目标定位、学科发展……方面存在诸多困境,但应当.

6、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科研导向在高校学术型文科生培养中的作用探析 十多年的研究生扩招,使得我国研究生培养中“实用”的氛围越来越浓厚,“研究”的分量大大降低 特别是在高校学术型文科研究生培养中,更多的同学是为了学历镀金或.